别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是对友人的真挚而深厚的情谊的唯一表达
方式,这些语言更能寄托此时此刻既复杂而又丰富的思想感情。诗中所反映
的是一种最具普遍性的离别,虽无特殊背景,却具深挚的惜别之情,这也许
是此诗能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李  白(三首)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
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巴尔格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他出身于此。幼
时随父迁居绵州(今四川江油)青莲多。二十五岁离蜀漫游。天宝初任供奉
翰林,受谗离京,曾入永王幕府为幕僚,永王败死,白流放夜郎,中途遇赦
东归。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后人称之为“诗仙”。
[简注]①“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奉节县东。②“朝”,早晨。③“彩
云间”,指白帝城地势高峻,云遮雾绕。④“江陵”,今湖北江陵县。⑤“不
住”,不停。
[导读]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李白在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附近)
途中遇赦,从白帝城乘船回江陵时所作。首句“彩云间”,言白帝城地势高
峻,云遮雾绕,“朝辞”与“彩云”相呼应,点明出发时间。第二句“千里”、
“一日”,以距离之远与时间之暂做悬殊对比。尽管是夸张写法,然而其用
心是不言而知的。特别是“还”字,不仅表现了诗人还家的高兴,也隐隐透
出了中途遇赦的喜悦。第三句,写“两岸猿声”,这里的啼声自然是清脆悦
耳的,而不是凄凉哀惋的。“啼不住”是船行之速造成的听审经错觉,用以
烘托诗人畅快之极的心情。第四句,为了形容船的疾速飞驰,除了用“猿声”
烘托外,还用“轻”加以修饰。这里妙在言“虚”而不言“实”。瞬息之间,
三峡的万壑千山,都一掠而过,轻舟进入宽坦的江面。诗人内心的畅快,自
不言而喻。总之,这首诗写景抒情,达到浑然无间的高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简注]①“庐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②“香炉”,指庐山的香炉
峰。峰上雾气常呈紫色。③“银河”,天河。④“九天”,九重天,状极高
的天空。
[导读]这首诗是写庐山香炉峰侧一道瀑布。首句写香炉峰屹立于群山之
间,冉冉升起的白云,在日光照射下,幻成紫色的烟霭,使香炉峰罩上一层

神奇的轻纱,显得更加美丽。这种神奇的感觉是因为“紫烟”、“香炉”是
与神仙境界相关的。承句点出遥望中的瀑布。“挂前川”,是遥望的第一印
象。“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比况真切,发人联想。第三句转写瀑布
的动态。“飞流直下”,既状山之高峻,又状水势湍急。“三千尺”是夸张
的说法,不是直指,形容瀑布之长,与“挂”字相呼应。至此诗人犹嫌状物
之功不足,又以“疑似银河落九天”加以比拟。真是响入天外,惊心动魄。
读者明知不是银河,然又只有银河远在霄汉。“直下”的瀑布,自然与“下
落”的银河化为一体了。这首诗作者在对瀑布这一壮丽自然景观的渲染中,
也表现出自己豁达的胸怀和昂扬的气概。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简注]①敬亭山:在安徽宣城县北。②“相看”句:人和山彼此相看不
厌。

高  适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导读]高适(700?~765?),字达夫,今河北沧县人。少时贫困。二
十岁后漫游长安、蓟门、梁、宋等地。四十岁后,授封丘尉,旋即辞去,在
节度史哥舒翰幕中掌书记,累官至散骑常侍。诗以歌行体为佳。
[简注]①“董大”,可能是盛唐音乐家董庭兰,排行第一,故称。②“曛’,
音 xūn,太阳落山时的余辉。
[导读]这是高适在漫游时期写的一首送别诗。前两句写严酷的冬景。黄
云千里,大雪纷飞,雁声凄楚,北风呼啸的景象,烘托出董大所处环境之恶
劣,也写出日暮天寒,游子何之的惆怅。后两句以劝慰的语气,勉励他不要
因为环境艰苦,旅途寂寞而悲愁,而要看到四海之内有知音。表明了作者与
董大友情之真挚,也反映出诗人质朴、豪爽、开朗、达观的情怀。这首诗采
用白描手法,以景烘情,语言朴素,感情真切,风格健美,余意无穷。

刘长卿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作者简介]刘长卿(709~780),字文房,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开元进

士。肃宗时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曾被陷入狱,后贬南巴尉,调任睦州司马,
官终至随州刺史。
[简注]①“夏口”,唐以武昌为夏口,后以汉口为夏口。②“汀洲”,
水中沙洲。这里指鹦鹉洲。③“渺然”,遥远的样子。④“孤城”,指汉阳
城。⑤“背岭”,背靠着山岭。指大别山。⑥“贾谊”,西汉文帝时人,曾
上书朝廷,贬长沙王太傅。这里用来比元中丞。
[导读]这首诗当为作者任淮西岳鄂转运留后,任中出巡夏口时所作。首
联写景,无浪无烟,正好纵目洞庭,然而道路遥远,自然撩动对“楚客”的
“相思”之情。“益”有不望犹可,越望越愁的意思。次联从自己眼前的景
物着笔,想象到元中丞贬所岳阳的景象:“汉口夕阳”中的飞鸟,“洞庭秋
水”的广阔。第三联则是写的作者所处夏口的景物。“孤城背岭”,号角吹
寒,“别戍临江”,行舟夜泊。通过广阔自然景象的描写,诗人将两颗心联
成一气,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感情。末联以贾谊上书的典实况中丞,表示对
他的同情与慰勉。全诗语言圆畅,意境开阔,显示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杜  甫(三首)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后迁居巩县(今属
河南)。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漫游各地,居长安十年。肃宗时,授左拾遗。
安史之乱平定后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居成
都。晚年出蜀,病死于湘江旅途中。被称为“诗史”。
[简注]①“国”,国都,指长安。②“感时”,感伤时事。③“恨别”,
深恨离别。④“烽火连三月”,指安史之乱整整延续了一个春天。⑤“簪”,
绾发用的插针。
[导读]这是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诗人被安禄山叛军俘获困居长安时写
的一首触景生情的诗。首联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满长安,只是失去了
往日的繁华景象。“破”字令人怵目惊心。“草木深”,则是满目萧条的写
照。次联是抒情,写诗人感念时事,痛恨别离,见春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
心。感情深沉悲痛。第三联转写由于战争隔绝,音讯早断,诗人盼望平安家
书的迫切心情。末联写思念亲人,忧心国事的惨寂情态。“更短”,即见衰
老之形,又状忧愁之深。这首诗,深切地表明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也蕴含
着希望早日平叛,使国家安宁,人民乐业,个人生活改观的良好愿望。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简注]①“当春”,正当春天需要雨水的时候。②“潜”,悄悄地。③
“润物”,滋润万物。④“野径”,旷野中的道路。⑤“花重”,花饱含着
雨水而显得沉重。⑥“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
[导读]这是诗人寓居成都城描写春雨的一首诗。首联切合题意“喜雨”,
用“好”宇点出。雨之所以“好”,是因为“当春”,正需要下雨的季节“发
生”。这是拟人的写法,读来显得亲切。第二联是对“好雨”的形象进行细
微生动的描写。“潜入夜”、“细无声”前后对应,表明“入夜”的是和风
细雨,旨在润物。“潜”、“无”意味深长,耐人品味。这两句,是具体地
写“好”。第三联写的是旷远景象,正贴合雨夜所见,既生动真切,又表现
了春雨绵绵的实况。这是用景物进一步烘托“好”。末联是描写次晨看成都
雨后的一片艳丽的景色。“红湿”、“花重”,既概括而又典型,发人联想。
这句虽是“虚”写,但又与“实”融合一体,构成一幅和谐幽美的春夜喜雨
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简注]①“河南”,指黄河以南洛阳、相州一带。②“河北”,指黄河
以北,今河北省北部一带。③“剑外”,剑门关以南地区,这里泛指四川。
④“蓟北”,指唐代幽州、蓟州地区,今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老巢。
⑤“却看”,回头看。⑥“即”,即刻。
[导读]这是一首描写听到胜利消息后,充满欢乐的激情的七言律诗。首
联首句写传来胜利的喜讯。“忽”字表明消息突然,出人意料,有山洪突发
之势。次句则接写“初闻”时的反常情态。涕泪满衣裳,是乐极生悲,悲喜
交聚的逼真写照。第二联以转作承,直接抒写狂喜的场面。“却看妻子”,
“漫卷诗书”,状出了狂喜的情态。“却”字、“漫”字,用词别致,传神
逼真。第三联随即设想此后的美好打算,是对“喜欲狂”的进一步描述。末
联提出了北归的具体路线。“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并
用“从”、“穿”、“下”、“向”等词语串接,形成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表现了诗人急切回乡的感情。全诗笔墨流畅,感情喷发,奔腾着欢欣鼓舞的
胜利激情,为千古所传诵。

岑  参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作者简介]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人)。三十岁举进士,
一生中有较长时期过着边塞或军营生活。后随杜鸿渐军入蜀平乱。做过一年

多时间的嘉州刺史。罢官后病死于成都旅舍。
[简注]①“漫漫”,路途遥远。②“龙钟”,泪流貌。
[导读]这首诗写的是旅途逢使入京,请其传语问候家乡亲人的事情。首
句写西去途中,东望故园,山高路远,诗人愁肠百结,不禁汩汩地流下了思
乡之泪。“东望”,表现出对故乡的怀念,“不干”,说明悲伤之极,具有
夸张意味。这两句是后两句的张本。三、四句的“捎信”就是在这种激情下
产生的。然而与京使是在马上相逢,行程匆匆,想写封平安家信是不能提笔
的,只有捎句口信,向远在“故园”的亲人,报声“平安”,以慰藉诗人的
耿耿情怀。这首诗顺理成章,不加藻饰,并善于将旅途偶遇的平常事情,进
行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意义。情深意挚,感人至深。

张  继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简介]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进士,做过盐
铁判官,代宗时入朝为内侍,后任检校祠部员外郎。
[简注]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市西。②“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
渔人的灯火。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④“夜
半钟声”,当时寺庙里有半夜敲钟的习惯。
[导读]这首诗写的是夜泊枫桥时的景象与感受。首句写的是露天夜景。
“月落”、“乌啼”,分别写所见所闻。“霜满天”,则是写感受,这句诗
的意思是:灰蒙蒙的夜色载着砭人肌骨的寒气向夜泊的小舟逼来。接句写“江
枫渔火”,前者的景象是模糊的,后者的景象是明灭的,一近一远,一明一
暗,这种错暗迷蒙而又孤寂清冷的氛围,自然撩动羁旅的愁思。“对愁眠”,
正好反映了诗人此时的心境。三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以闹衬静,是实
写;寒山寺的景象在月落的夜晚是看不见的,因闻其声而知其有寺,是虚写。
虚实结合,使诗的意境得到深化。全诗在写景方面“月落”、“乌啼”与“夜
半”、“钟声”相呼应。在设色方面把“霜”、“月”的明亮和“江枫”的
暗影交织一起,又用“渔火”加以烘托,使诗的构景匀称,设色和谐,耐人
品味。

韦应物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今陕西西安人,少时狂放不羁,中唐以
来曾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
[简注]“滁州”,唐州名,治所在今安徽滁县。②“涧”,两山夹水为
涧。“西涧”,指城西滁水。③“独怜”,独自喜爱。④“春潮”,二三月

间河水盛涨,称为春潮。俗称桃花汛。
[导读]这是一首描绘滁州西涧风景的著名山水诗。起句写诗人“独怜”
涧边自甘冷落的“幽草”。次句以“黄鹂”悦耳的鸣声作为陪衬,一静一闹,
形象鲜明。诗人不慕荣利,恬淡自处的思想性格,跃然纸上。第三句,写“春
潮”加上入夜的暴雨,水势更猛。“急”字状出了滚滚滔滔,一泻千里的势
态。结句写郊野的渡口,行人稀少,水急舟横,寄托了诗人寂寞的情怀。这
首小诗如果仅从景物描绘着眼,抛开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它描绘涧边幽草,
深树黄鹂的浓丽春色的同时,又极力渲染了春潮急雨的壮美景观,显示了大
自然的勃勃生机。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确是一幅生意盎然的风景画。

卢  纶

塞下曲(其一)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今山西永济县人。“大历十
才子”之一。屡举进士不第。曾在河中充任元帅府判官。官终检校户部郎中。
以景物描写和边塞诗见长。
[简注]①“单于”,古匈奴的首领。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②“轻
骑”,轻装迅疾的骑兵。
[导读]这是一首描写边塞战斗生活的小诗。一、二句写敌军乘着月黑的
掩护遁逃的情景。“月黑”,直言天宇一片漆黑;“高”说明单于遁逃时惊
起宿雁高飞,可见敌军已经全线溃败。“遁逃”,形容敌军狼狈的情态;然
而,由于“宿雁”的高飞,敌人的形迹终于被察觉。三、四句便着力写将军
带领轻骑冒雪进击敌人的行动。这里只写了准备进击的场面,以烘托出战士
们高昂的斗志和勇武的雄姿。然而战斗是艰苦的。“大雪满弓刀”这一典型
景物,就是这种追击环境的生动写照。这首诗表现出了将军的刚毅果断和战
士们的英勇顽强。字里行间,充满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孟 郊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简介]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武康)人。
少时隐居嵩山,性耿介寡合,五十岁始中进士,只做过小官。其诗多不平鸣。
[简注]①作者自注:“迎母源上作”。这时孟郊五十岁,在溧阳(今江
苏溧阳)县尉任上。②“寸草心”,小草嫩心,双关。③“三春晖”,春天
的阳光,喻母亲的养育之恩。“三春”,春季有三个月,故称三春。

Prev | Next
Pg.: 1 ...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 71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