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 1994 年从河南省西
峡县恐龙蛋化石群中,在一个软蛋化石中也提取出了动物的 RNA 和 DNA(核
糖核酸及脱氧核糖核酸),因此通过对化学化石研究,对探明地球上生命起
源和阐明生物的发展史有着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朋友们,现在你们开始明白自然博物馆中那些复原图及雕塑是怎
么来的了。对,都是通过化石复制出来的。是化石使我们看到了史前一个个
鲜活的面孔(身影)。

生物的分类法则

世界上繁殖着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生物,据目前统计,有名有姓的动
植物总共有 180 万种左右,但有人估计绝对不止这些,应该有 400~500 万种。
为了系统研究这么多的生物,有必要对它们做分门别类的整理归纳,分类学
便是做这方面研究的。现在一般将生物界划分为两大类,即动物界和植物界。
也有人提出可划分得再细一些,把生物界分为原核生物界,如蓝绿藻、细菌
等;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这样划分的依据是,微生物既
不算动物也不算植物,应单独提出,有些原始生物的个体既表现有植物性特
征又存在动物性特征,应属于原生生物界,但这个分法还没有得到生物工作
者的公认,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不管按哪种分类法则,每一界最大分类单元(位)是门,门以下依次为
纲、目、科、属、种等单位。除这些主要分类单位外还有各种辅助单位,如
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超科、超目、超纲、超门等。这种
生物分类的级别,古生物学上同样适用。
种(物种)是古、今生物分类的基础单位,不是人们任意规定的单位,
而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个阶段。种通过种群表现出来,它包
括这样几个内容:物种是大量个体组成的,它们都有共同的起源;它们都分
布在一定的区域内,适应特定的生态环境;具有共同的形态特征;彼此能够
繁殖后代。因此,同种生物能够独立地保持自己的特征并繁衍下去。
亚种是次于种的种级分类单位,也是生物分类中的最低分类单位。同一
个种的相同个体因地理相隔距离较远,日久天长彼此就会出现某些显著差
异,这便形成了亚种,长期分化下去,进而导致生殖隔离,最后发展为新种。
需要提出的是,一般人往往容易混淆种与亚种之间的界线,经常把亚种
的界线作为种的界线来划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自然界中人类仅有一个
“人”种,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猿科的 4 个种类人猿;人种之下分出
的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和红种人等,都是由地理环境不同产生的亚种,
而有人却认为是人“种”之间的不同,这就有些可笑了。同样的道理,一种
动物叫什么名字,这就是它的种名,在名字前面加的地方名称均为亚种,如
“马”的种类,蒙古马、阿拉伯马、伊犁马等仅是不同的亚种。同学们应该
记住一条,即人为驯养的动物绝大多数都分化成了亚种,一般到不了种的级
别,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骡子。它是马种和驴种杂交产生的,由于父系与
母系血缘关系较远,使它也受到影响,细胞内染色体不成对,无法复制,丧
失了生殖能力。有些种比较小,彼此血缘关系较近,不同种的动物杂交也能
产下后代并具生殖能力,但人为的因素很大。国外曾报道一家动物园让狮虎
交配,生下了一只雌性虎狮,虎豹交配产下了一头豹虎。这是动物界中的“两
不象”,完全是在特殊环境中产生的,没有太大意义,仅证实了不同种动物
杂交也能生育的说法。
现在生物学分类中的最低分类单位只有地理亚种,而古生物学分类中除
了地理亚种外还有年代亚种,后者是指同一种类在不同时代分布上其形态特
征显示出来的不同,即过渡种类不同阶段的差异。
属是种的综合,它包括同源性及形态、构造、生理特征近似的种。仍以
马为例,除了人类驯养的马之外,还有野马种。它们均在马属之下,都有共
同的祖先;它们有相近的潜在性能,即野马通过驯化也可转化为家马;它们

的生殖器官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几乎就可以说是一样。古代人民就曾利用过
这点,让母家马与野公马交配,使自己获得千里良驹。那是在河西走廊地区,
人们捕不住野马,但知道到了冬季野马就会进山过冬,于是便将母家马在冬
季赶入山中,使它们与野马相处,第二年春暖花开,野马走了,母家马回到
了主人家,当年就能产下小马驹。所谓西域出良驹,良驹就是这样得来的。
从属开始,生物的划分上就掺入了人为的成分,意见往往不能统一,属
以上的等级人为因素更多,就更没有被同行认可的定义了。

唐宋诗词饮赏

王  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作者简介]王勃(649~676),字子安,今山西稷山人。年十四,应举
及第,授朝散郎。后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坐死罪,遇赦。其父任交
趾令,勃渡海省亲,溺水而死。为初唐“四杰”之一。
[简注]①“少府”,县尉。②“蜀川”,泛指四川各地。③“城阙”,
代长安,送别之地。④“辅三秦”,“三秦”,今陕西一带。项羽灭秦后,
分为雍、塞、翟三国,称三秦。“辅”,意动用法,以三秦为辅。⑤“五津”,
指长江自湔堰至犍为江段上的五个渡口,都在蜀中。⑥“比邻”,近邻。⑦
“无为”二句,是说不要在歧路上,效儿女之情,哭得泪湿佩巾。
[导读]首联对仗工整,眼界开阔。既点明了送别之地,又点明了友人即
将宦游之乡。“风烟”、“望”,将两地连在一起。迷蒙的烟雾又阻隔了人
的视线,自然流露出几缕离情别意。第二联是散句,承上说自己与少府同是
宦游之人,用同样的遭遇以慰藉朋友的寂寞的心情。廓开意境,写与朋友的
感情不会因为远别而疏远。只要彼此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即使远隔千山万
水,也会如在身边一样。尾联紧接三联,以对少府的殷勤劝慰结束全篇。“歧
路”,点出了“送”字,与首联呼应。
这首诗意境开阔,音调爽朗,没有浓重的悲伤色彩。“海内存知己,天
涯若比邻”一句,成为千古吟诵不绝的佳句。

贺知章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今浙江萧山人。进士出
身,官至秘书监。后还乡为道士,嗜酒,与李白友善。写景之作较清新易读。
[简注]①“妆成”,指妇人梳妆打扮。②“丝绦”,用丝编织的带子或
绳子。③“裁”,裁剪。
[导读]这是一首咏早春杨柳的诗。“碧玉”,本是美女的通称,首句便
将嫩柳比喻成美人。言“碧玉”而不言“罗敷”,是因为“碧玉”与柳的颜
色有关。“一树高”,有亭亭玉立之意,言其姿态美好。由此而引出承句。
万条柳丝,自然就是她的裙带了。一个“高”字,一个“垂”字,状写了她
动人的风姿。转向设问,显得自然,合句是形象化的回答,把这不可捉摸的
春风比做能工巧匠手中的剪刀,是它裁出了杨柳的新叶。全诗构思新颖,语
言清婉,形象鲜明,开合相应,读来饶有趣味。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举光宅进士。武后时上书议政,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敢于直谏。后解职
回乡,为人所诬,入狱,忧愤而死。诗标举汉魏风骨。
[简注]①据卢藏用《陈氏别传》说,这首诗是万岁通天元年(696)陈
子昂随建安王武宜远征契丹时作。武攸宜无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谏不
用,“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涕流而歌”此
诗。幽州台:即蓟北楼,也就是蓟丘,当时属幽州,在今北京市北郊。②怆
然:悲伤地。
[导读]这首诗抒写了作者纵观古今的慷慨悲凉之情,以及在现实社会中
的孤独寂寞之感。本诗文字流畅简洁,气意深重,为历来传诵之佳作。

王之涣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本家晋阳,宦徒绛郡(今山
西新绛),只做过地方小官。天宝元年卒于文安县尉任上。他是盛唐著名的
边塞诗人。
[简注]①“鹳雀楼”,故址在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城上,三层,前瞻中条
山,俯瞰黄河。时有鹳雀栖其上,故名。②“依山尽”,傍着山落下去。
[导读]这首诗写的是登鹳雀楼所望到的壮阔雄浑景色。诗的前二句用对
偶,气势磅礴。首句写白日从山旁缓缓西沉。这是远景、空景。承句写一泻
千里的黄河从西北天际向东南大海滚滚奔流,这是从地面写到天际,视线是
由近及远。这十个字的容量之大,可谓包罗万象。诗的三、四句,将意境提
到一个更加高远的层次,要求读者“更上一层楼”,才能看到更加广远,更
加雄壮的景象。这首诗仅从景物的欣赏角度来读,内容就显得单薄了。因为
它不仅是客观景物的描述,而且渗透了诗人昂扬向上的奋进精神与活力。

崔  颢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
进士。天宝中任尚书司勋员外郎。《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简注]①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冒县蛇山黄鹄帆上,下临长江。②昔
人:传说中的仙人。一说三国蜀费文祎曾在此楼乘鹤登仙。一说仙人王子安
曾乘黄鹤经过这里。③悠悠:白云浮荡的样子。④历历:分明。汉阳:在武
昌西,与黄鹤楼隔江相望。⑤萋萋:茂密的样子。鹦鹉洲:在武昌北长江中。
⑥乡关:乡城、故乡。
[导读]这首诗写登上黄鹤楼所联想到的有关传说,以及眺望江景所勾起
的思乡之愁。书传,李白与友人在黄鹤楼上,众人请李白题诗,李白应声答
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孟浩然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今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求学,曾游
历过大江南北,一度进京求仕,但失意而返。晚年张九龄镇荆州时,辟为人
事。自然山水是其诗的主要题材。
[简注]①“具”,备办。②“鸡黍”,代酒食。③“轩”,窗。④“场
圃”,“场”,打谷场。“圃”,菜园。⑤“就菊花”,赏菊花的意思。“就”,
靠近。
[作者简介]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被邀到朋友家做客的情景。首联是说故人
准备了酒食相邀,我就到了田家。文字平淡,毫无渲染。以“鸡黍”相邀,
足见农家待客之简朴,同时也说明朋友至交,不循虚札。次联“绿树”是近
景,“青山”是远景,村庄就是镶嵌在这样的背景中,使人感到既幽静、平
和,而又不荒僻。第三联写“开轩”后映入眼帘的是茂盛的庄稼和葱绿的菜
园,令人心旷神怡,这是眼前的景物;“话桑麻”,使人能领略到强烈的农
家风味,这是室内气氛。诗中“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构
成一幅宁静的田园风景画。最后一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淡淡
两句,作为诗的结尾,主客之间的融洽气氛,伸手可掬,使全诗从平静淡远
中显示了它的魅力。

王昌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7?),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开元进士,

补秘书郎。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能诗,尤以边塞、闺情、送别之
作最佳。
[简注]①“出塞”,乐府旧题。②“秦时”句,是互文,意思为秦汉时
的明月,照临着秦汉时的关城。③“龙城飞将”,“龙城”应是“卢龙城”,
汉时为右北平郡辖地。《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说:“广(即李广)居右北
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④“阴山”,绵亘于内蒙,与兴安岭相
接,是古代抵御北方匈奴族的屏障。
[导读]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首句在“明月”和“关”之前加上“秦”、
“汉”两个时间词语,说明明月亘古如斯,秦汉是这样,直到唐时仍是这样。
但它却照过多少征人,关城上又洒下过多少征人的血泪,这是世世代代人们
的共同悲剧。希望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是世世代代人
们的共同愿望。这里的“龙城飞将”,当然不是实指。诗人的目的只把自己
对边防的关心和朝廷如何用人的意思表达出来。这首诗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因而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王  维(二首)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今山西祁县人。开元进士。做
过右拾遗,曾奉使出塞。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安史乱时,为安禄山所执,
被迫做了伪官。他的诗不求辞藻华美,淡淡数笔,即能形象生动,意味深长,
人称“诗中有画”。
[简注]①“暝”,音 mǐng,晚。②“竹喧”,竹林里一阵喧闹声。③“随
意”二句,是说春草要凋谢就任凭它去谢吧,秋色也不差,王孙自可留居山
中。“王孙”,这里指游子。
[导读]这是一首寄寓作者情怀的山水诗。首联“空山”点出环境清幽,
加上傍晚山雨初晴,空气一新,秋色如洗。次联承“晚”字写了月照松林,
泉流石上的清幽而明净的自然景象,寄寓了作者高洁的情怀。三联写隐蔽在
翠竹青莲中的一群无忧无虑的男女。“竹喧”始知其归,“莲动”才觉其下
的真实图景,反衬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竹”和“莲”应是诗人高洁情
操的象征。在这样一个清幽明净的环境里,“王孙自可留”就不难理解,末
联即以此作结,显得自然得体。全诗用的是象征手法,以山水的美寄寓诗人
的理想,含蕴丰富,耐人品味。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简注]①此诗《乐府诗集》题做《渭城曲》。②“元二”,王维的朋友,
生平不详。③“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④“浥”,
沾湿。⑤“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是出塞要道,在玉门关以南。

[导读]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后来说的《阳关三叠》就是指的它。第
一、二句,设置了增强离情别绪的特定环境与气氛。清晨,渭城客舍,杨柳,
一条伸向远方的驿道,“朝雨”只是刚刚湿润了泥土,天气乍晴,为行人安
排了一条洁净无尘的远行道路,这就增强了惜别的氛围。但这决不是“黯然
消魂”的离别,反而透过“轻”、“青青”、“新”等词语,使人感受到一
种轻快而又充满生意的情调。三、四句是一个整体。唐代国力强盛,西出阳
关是一种壮举。但绝域的荒凉,旅途的寂寞,风景人物与内地迥异,因此临

Prev | Next
Pg.: 1 ...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 71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