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承法制, 更因赋敛, 傍课采利
(4)
, 送故待新, 夤缘(6)
(5)
征发, 诈
伪储备, 以成家产, 此所苦四也; 或有县官慕功, 赏罚之际, 利 人之事, 买卖之费, 多所裁量, 专其价数 , 民失其职, 此所苦 五也. 凡此五事, 民之五害, 有如此者, 不可不黜, 无此五者, 不可不迁. 故书云: " 三载考绩, 黜陟幽明."
【注释】(1) 考黜: 考核罢黜. (2) 明良上下: 官员皆不逾越职权. (3) 休咎: 美善和过失. (4) 傍课采利: 中饱私囊. (5) 夤缘: 拉拢关系, 向上巴结. (6) 专其价数: 抬高物价以垄断.
【译文】君主要政治清明就必须考核官员, 升迁那些治绩良好的官吏, 罢免那些治绩不佳, 品行恶劣的官吏. 一个英明的君主, 心胸光明 上天可鉴, 其能够观察知晓是非善恶, 遍及四海之内, 连地方上的 小吏和平民百姓, 也都不会遗漏. 并招用贤良之才, 斥退那些贪财 好利, 懦弱怕事的人, 使上下官员皆不逾越职权, 国家得到治理, 众才云集. 而施行奖, 善, 黜, 恶的政策, 必须陈述美, 善, 或过 失之处, 以消除隐患. 所以推行 " 考黜" 的政策, 务必先了解人民 的疾苦. 通常人民的疾苦主要是由五个原因所造成: 一是有些贪官 污吏借职权之便胡作非为, 假公济私, 他们瞒上欺下, 压榨百姓, 百姓敢怒不敢言; 二是有些官吏执法不公, 有人罪行深重, 受到的 惩处却很轻; 有人没有犯罪却蒙受冤枉, 甚至杀身丧命; 有人犯了 罪却得以宽免, 这是官吏恃强凌弱, 使无辜的人蒙受不白之冤; 三 是有些官吏包庇罪犯, 陷害告发奸情的人, 为隐瞒实情, 不借湮灭 证据, 甚至杀人灭 口; 四 是 有 些 官 吏 偏 袒 亲 信, 打 压 自 己 忌 恨 的 一八三
人, 威逼利 诱, 执 法 有 所 偏 颇, 还 利 用 征 收 赋 税 的 机 会, 获 取 私 利. 或者利用旧官去职, 新官上任的机会, 极力攀附巴结新到任的 长官. 更有假借微赋之名, 谎报储备的数目, 将其中的部分据为已 有, 扩增私产; 五是有
32
些县官贪功好利, 利用行赏处罚的机会, 从 中获取利益, 或者 介 入 经 商 活 动, 为 一 己 私 利 垄 断 物 价, 与 民 争 利, 使百姓蒙受损失. 这是祸害百姓的五种情况. 对于有上述行为 的官吏, 不能不罢免, 而没有这五种恶行的官吏一定要升迁. 所以 枟 尚书枠 上说: " 经过三年时间的考核, 那些没有治绩的官吏必须 罢免, 那些治绩显著的官吏应给予提升."
【心得】任何一位官员治理地方的政绩, 能说明其是否是一个称职的父 母官. 君主要治理好国家, 就必须对臣下们的政绩进行考察, 做到 任人唯贤, 任人唯 德, 任 人 唯 能, 如 果 贪 官 污 吏 得 不 到 罢 免 和 惩 罚, 政绩显著的官员又得不到升迁和奖赏, 必会造成人人离心, 士 无斗志, 最终酿成国家祸患. 所以, 诸葛亮在此明确指出考核在任 官员的原则, 对治 理 地 方 政 绩 良 好 的 官 员 一 定 要 升 迁, 对 政 绩 不 佳, 品行恶劣的官员要坚决罢免. 枟晋记· 总论枠 中记载: 司马氏建立晋朝以后, 当时世风日下, 是非颠倒. 士人学的是老庄, 谈的是虚无, 做人形同禽兽为通达, 仕 进以无耻苟得为才能, 当官以照例署名为高尚. 凡是放弃职事毫不用 心的人, 都能享受盛名. 如果有人真心做事, 反而会被嘲笑轻视. 朝 廷在用人方面, 是看什么人给什么官, 而不是看什么官该用什么样的 人; 求官的人, 也是只选择有利可图的官职, 没有好处的官职就不 做. 有的大官身兼十几个职务, 实际上却是什么事也不管, 或者在处 理政务上十件事有八, 九件都是错误的. 而朝廷根本不去考核官员, 各级官员的升降完全不依据政绩好坏来决定. 直到公元 290 年, 晋武 帝死后, 杨骏, 杨皇后夺权, 混乱的朝纲终于引发了大乱. 和司马氏的晋朝相比, 武则天在统治天下时虽然是以高官厚禄 一八四
来笼络人心, 但她却很看重对官员们政绩的考察. 在 枟 通鉴枠 中就 有这样的记载: " 虽滥以禄位收天 下人心, 然 不称 职者, 便黜 之, 或加刑诛. 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 政由己出, 明察善断, 故当时 英贤亦竞为之用." 凡是真正忠心而且政绩优秀的官员, 她甚至能 从当时酷吏的陷害中把他们保出来, 所以始终有一批愿意为她效力 的能臣, 辅佐她成为历史上成功的皇帝之一. 唐朝的另外一位皇帝唐宣宗, 自认为明察秋毫, 觉得自己的见 解一定是正确的. 只要是他喜欢的人, 也不管其能否胜任, 都会下令 起用. 有一次, 兵部侍郎蒋伸因为说了几句使唐宣宗很高兴的话, 就 被任用为宰相. 其实蒋伸只是一个平庸的官员, 在任兵部侍郎一职期 间, 根本没有做出什么明显的政绩, 唐宣宗只觉得他的几句话中听, 就晋升他为相当重要的宰相职位. 由此可以看出, 当时的朝廷吏治已 然大坏, 因此宣宗年间朋党之争的混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见, 政治 不清明, 官府自然腐败, 政局自然动荡, 治国者应当深思. 任人唯贤, 语出 枟 尚书: 咸有一德枠 : " 任官惟贤才" . 是指任 用人才不论亲疏, 只选择有才德的. 汉高祖刘邦本人虽然没有多大 才能, 却能起张良, 韩信等一大批文武贤才, 靠他们的辅佐成就了 千秋伟业. 而项羽虽有雄才大略, 却只容得江东子弟, 以至于不得 不上演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白居易把贤才比做国宝, 他说: " 古称 国之宝, 谷米与贤才" . 在农业社会里粮食是最重要的物质, 古人 把人才与谷米等量齐观, 足见人才的重要性. 任人唯贤是千年政治 文明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 更是我们现在提高领导干部队伍执政能 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任人唯贤是一种领导责任. 人才的发现, 培养, 使用是领导工 作, 管理艺术的一项重要内容, 任人唯贤是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 任. 任人唯贤是领导作风的体现. 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是危害最大的 不正之风, 用人是否公正是检验领导作风的直接标尺. 领导干部要 自觉加强党性锻炼, 坚决抵制跑官要官, 权钱交易等不良风气, 真 一八五
正做到选贤任能, 对那些实绩突出, 群众公认的干部进行重点培养 和推荐, 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 对那些不顾大局, 不守纪律, 闹不 团结, 德才平庸的人, 那些不讲原则, 回避矛盾, 吹捧逢迎, 见风 使舵的人, 那些争名夺利, 弄虚作假, 欺上瞒下, 不关心群众疾苦 的人, 那些投机钻营, 拉拉扯扯, 跑官要官的人, 不仅不能推荐, 还要认真批评教育. 任人唯贤是领导能力的体现. 个人的能力再大 也有局限,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必定是知人善任, 善于发挥其他人的 长处, 共同围绕组织目标开展工作的人. 任人唯贤离不开社会推动. 任人唯贤不仅仅是组织和领导的责 任, 还要靠全社会来推动. 由于几千年封建社会 " 礼仪尊卑" 观念 的影响, 我们的社会文化中仍然存在崇拜权势, 畏惧权势的阴影, 尤其是在对 待干 部选任 的问 题上, 部 分 人 总 觉 得 这 是 上 级 组 织 的 事, 上级领导的事, 自己说了白说. 任人唯贤的核心是选人用人的 民主问题, 只有真正变 " 少 数人 选人" 为 " 多 数人选 人" 才能 保 证公正用人, 科学选人. 任人唯贤要靠制度保障.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明君, 他起用贤 才, 纳谏如流, 开启了辉煌的大唐盛世. 但由于后来的唐朝当政者 任用了杨国忠, 安禄山等一批奸臣, 唐朝逐渐走向衰落, 最后哀帝 李祝被迫让位于自己的重臣朱温, 唐朝灭亡. 这说明任人唯贤仅靠 领导者的坚持并不可靠, 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制度来推进, 来保障. 用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保证把人选准用准, 是确保选贤任能, 防止 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治本之策. 要围绕如何按照公平, 公开, 公正和择优的原则, 搞好对选拔领导干部人选的定性与定量考察, 进一步建立健全干部考察, 考核体系; 围绕强化领导责任, 加强对 选人用人的监督, 进一步完善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 围绕能上能 下, 加大 " 下" 的力度等重点问题, 进行深入研究, 畅通干部进退 流转渠道; 围绕扩大民主, 扩大干部选任的民意基础, 加大公开选 拔, 竞争上岗力度, 健 全 群 众 监 督, 群 众 参 与 干 部 选 任 工 作 的 机 制, 使任人唯贤得到真正的贯彻和落实. 一八六
九 治 军
【原文】治军之政, 谓治边境之事, 匡救大乱之道, 以威武为政, 诛 暴讨逆, 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 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备, 故贪血 之螙(1)
, 必有爪牙之用, 喜则共戏, 怒则相害. 人无爪牙, 故设
兵革之器, 以自辅卫. 故国以军为辅, 君以臣为佐, 辅强则国 安, 辅弱则国危, 在于所任之将也. 非民之将, 非国之辅, 非军 之主. 故治国以文为政, 治军以武为计. 治国不可以不从外, 治军 不可以不从内. 内谓诸夏, 外谓戎狄. 戎狄之人, 难以理化, 易
一八七
以威服. 礼有所任, 威有所施, 是以黄帝战于涿鹿之野, 唐尧战 于丹浦之水, 舜伐有苗, 禹讨有扈, 自五帝三王(2)
至圣之主, 德
化如斯, 尚加之以威武, 故兵者凶器, 不得已而用之. 夫用兵之道, 先定其谋, 然后乃施其事. 审天地之道, 察众 人之心, 习兵革之器, 明赏罚之理, 观敌众之谋, 视道路之险, 别安危之处, 占主客之情, 知进退之宜, 顺机会之时, 设守御之 备, 强征伐之势, 扬士卒之能, 图成败之计, 虑生死之事, 然后 乃可出军任将, 张禽敌之势, 此为军之大略也. 夫将者, 人之司命, 国之利器, 先定其计, 然后乃行. 其令 若漂水暴流, 其获若鹰隼之击物, 静若弓弩之张, 动如机关之 发, 所向者破, 而勍(3)
敌自灭.
将无思虑, 士无气势, 不齐其心, 而专其谋, 虽有百万之 众, 而敌不惧矣. 非仇不怨, 非敌不战. 工非鲁班之目, 无以见 其工巧; 战非孙武之谋, 无以出其计运. 夫计谋欲密, 攻敌欲 疾, 获若鹰击, 战如河决, 则兵未劳而敌自散, 此用兵之势也. 故善战者不怒, 善胜者不惧. 是以智者先胜而后求战, 暗 者(4)
先战而后求胜; 胜者随道而修途, 败者斜行
(5)
而失路; 此顺
逆之计也. 将服其威, 士专其力, 势不虚动, 运如圆石, 从高坠下, 所 向者碎, 不可救止. 是以无敌于前, 无敌于后, 此用兵之势也. 故军以奇计为谋, 以绝智为主, 能柔能刚, 能弱能强, 能存 能亡, 疾如风雨, 舒如江海, 不动如泰山, 难测如阴阳, 无穷如 地, 充实如天, 不竭如江河, 终始如三光 如五行, 奇正相生, 而不可穷. 故军以粮食为本, 兵以奇正为始, 器械为用, 委积为备. 故 国困于贵买, 贫于远输, 攻不可再, 战不可三, 量力而用, 用多 则费. 罢去无益, 则国可宁也; 罢去无能, 则国可利也. 夫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故善攻者不一八八(6)
, 生死如四时, 衰旺
以兵革, 善守者不以城郭. 是以高城深池, 不足以为固; 坚甲锐 兵, 不足以为强. 敌欲固守, 攻其无备; 敌欲兴阵, 出其不意; 我往敌来, 谨设所居; 我起敌止, 攻其左右; 量其合敌, 先击其 实. 不知守地, 不知战日, 可备者众, 则专备者寡. 以虑相备, 强弱相攻, 勇怯相助, 前后相赴, 左右相趋, 如常山之蛇, 首尾 俱到, 此救兵之道也. 故胜者全威, 谋之于身, 知地形势, 不可豫言. 议之知其得 失, 诈之知其安危, 计之知其寡, 形之知其生死, 虑
33
之知其苦 乐, 谋之知其善备. 故兵从生击死(7)
, 避实击虚. 山陵之战, 不仰其高; 水上之
战, 不逆其流; 草上之战, 不涉其深; 平地之战, 不逆其虚; 道 上之战, 不逆其孤. 此五者, 兵之利, 地之所助也. 夫军成于用势, 败于谋漏, 饥于远输, 渴于躬井(8)
, 劳于烦
扰, 佚于安静, 疑于不战, 惑于见利, 退于刑罚, 进于赏赐, 弱 于见逼, 强于用势, 困于见围, 惧于先至, 惊于夜呼, 乱于暗 昧, 迷于失道, 穷于绝地, 失于暴卒, 得于豫计. 故立旌旗以视其目, 击金鼓以鸣其耳, 设斧钺以齐其心, 陈 教令以同其道, 兴赏赐以劝其功, 行诛伐以防其伪. 昼战不相 闻, 旌旗为之举; 夜战不相见, 火鼓为之起; 教令有不从, 斧钺 为之使. 不知九地 名(11) (9)
之便, 则不知九变(12)
(10)
之道. 天之阴阳, 地之形
, 人之腹心
, 知此三者, 获处其功. 知其士乃知其敌,
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 不知其敌, 每战必殆. 故军之所击, 必先 知其左右士卒之心. 五间(13)
之道, 军之所亲, 将之所厚, 非圣智不能用, 非仁
贤不能使. 五间得其情, 则民可用, 国可长保. 故兵求生则备, 不得已则斗, 静以理安, 动以理威. 无恃敌之不至, 恃吾之不可 击. 以近待远, 以逸待劳, 以饱待饥, 以实待虚, 以生待死, 以一八九
众待寡, 以旺待衰, 以伏待来. 整整之旌, 堂堂之鼓, 当顺其 前, 而覆其后, 固其险阻, 而营其表, 委之以利, 柔 此治军之道全矣.(14)
之以害,
【注释】(1) 螙: 蠹虫. (2) 五帝三王: 五帝, 古代传说中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五位帝王. 三王, 传说中远古部落燧人, 羲义, 神农三位酋长. (3) 勍: 强. (4) 暗者: 愚昧的人. (5) 斜行: 寻求捷径. (6) 三光: 日, 月, 星辰三光. (7) 从生击死: 能保全自己并击毙敌人. (8) 躬井: 亲自打井. (9) 九地: 各种地形. (10) 九变, 各种随机应变的道理. (11) 形名: 各种具体情况. (12) 腹心: 指心理活动. (13) 间: 间谍. (14) 柔: 转化.
【译文】治军的政策, 就是治理边疆, 巩固国防, 挽救国家动乱局面的 方法. 其以威严武力为宗旨, 消灭暴乱, 讨伐叛逆, 是维护国家安 定的大计. 所以, 统治国家要有文治也要有武备, 就像蛀虫, 必须 有爪, 牙作为自己的工具, 高兴时用来游戏, 愤怒时用它来互相残 害; 人没有爪牙这样的工具, 所以设置军队作为自己的辅助力量. 国家靠军队来 保卫, 国 君 以 臣 子 为 辅 佐, 辅 助 力 量 强 大 国 家 就 安 全, 辅助力量弱小国家就有危险, 其关键在于国君任命的将领. 不 一九〇
是替百姓考虑的将领, 就不是国家的良臣, 也不是军队的主帅. 所以, 治理国家以文治为原则, 治理军队则依据武功为根本; 治理国家必须从外部考虑, 治理军队则必须考虑内部.

Prev | Next
Pg.: 1 ...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 34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