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24 日, 努尔哈赤命令部队开始向宁远城 进攻. 袁崇焕亲自站在城头上指挥作战, 命令士兵们用弓箭和石头 打击敌人. 当努尔哈赤的士卒强攻到城墙下, 企图挖掘出缺口攻城 时, 袁崇焕又下令用西洋大炮炮轰对方. 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 后 金军死伤
38
无数, 努尔哈赤本人也中箭受伤, 眼看大势已去, 后金只 得撤军而逃. 袁崇焕又率领将士们杀出城去, 乘胜追击, 再次歼灭 后金士卒 1 万余人. 身经百战的努尔哈赤在兵败宁远之后叹息道: " 我从 25 岁带兵作战以来, 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 没想到这个宁远 却攻不下来." 半年之后, 心情忧郁的努尔哈赤患病而死. 上梁不正下梁歪, 隋炀帝本身是一个荒淫无度的君主, 怎么能 够教导臣子们以清廉来辅佐朝政呢? 袁崇焕身先士卒, 誓与宁远城 共存亡, 士卒们自然听从号令, 坚守疆土, 也才能创造出以一万兵 马击败努尔哈赤 30 万大军的奇迹. 枟论语· 子路枠 云: " 其身 正, 不 令而行; 其身 不正, 虽令 不 从." 枟 六韬· 龙韬· 奇兵第二十七枠: " 将不仁, 则三军不亲; 将不 勇, 则三军不锐; 将不智, 则三军大疑; 将不明, 则三军大倾; 将不 精微, 则三军失其机; 将不常戒, 则三军失其备; 将不强力, 则三军 失其职. 故将者人之司命, 三军与之俱治, 与之俱乱. 得贤将者兵强 国昌; 不得贤将者, 兵弱国亡." 诸葛亮 枟 将苑· 励土枠 : " 先之以 身, 后之以人, 则士 无不勇 矣." 可 见, 将 帅应 以 身 作 则, 率 身 励 士, 上行下效, 这样, 才能做到强将手下无弱兵. 这个谋略不仅应用 于军队, 而且对治国兴邦, 富国强民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一四
十四 斩 断
【原文】斩断(1)
之政, 谓不从教令之法也. 其法有七: 一曰轻, 二曰
慢, 三曰盗, 四曰欺, 五曰背, 六曰乱, 七曰误, 此治军之禁 也. 当断不断, 必受其乱. 故设斧钺之威, 以待不从者诛之. 军 法异等, 过轻罚重, 令不可犯, 犯令者斩. 期会(2)
不到, 闻鼓不行, 悉宽自留, 避回自止, 初近后远,
唤名不应, 车甲不具, 兵器不备, 此为轻军, 轻军者斩. 受令不 传, 传令不审, 迷惑吏士, 金鼓不闻, 旌旗不睹, 此谓慢军, 慢 军者斩. 食不廪粮 物, 借 贷 不 还, 夺人 头首(4) (3)
, 军不省兵, 赋赐不均, 阿私所亲, 取非其
, 以
获 其 功, 此 谓 盗 军, 盗 军 者 斩. 变 改 姓 名, 衣 服 不鲜, 旌旗裂坏, 金 鼓 不 具, 兵 刃 不磨, 器杖不坚, 矢 不 著 羽, 弓 弩 无弦, 法令不行, 此 为 欺 军, 欺 军 者斩. 闻鼓不进, 闻 金 不 止, 按 旗 不伏, 举旗不起,二一五
指挥不随, 避前向后, 纵发乱行, 折其弓弩之势, 却退不斗, 宜 左或右, 扶伤举死, 自托而归, 此谓背军, 背军者斩. 出军行 将, 士卒争先, 纷纷扰扰, 车骑相连, 咽塞路道, 后不得先, 呼 唤喧哗, 无所听闻, 失乱行次, 兵刃中伤, 长短不理, 上下纵 横, 此谓乱军, 乱军者斩. 屯营所止, 问其乡里, 亲近相随, 共 食相保, 不得越次(5)
, 强入他伍, 干误次第, 不可呵止, 度营出
入, 不由门户, 不自启白, 奸邪所起, 知者不告, 罪同一等, 合 人饮酒, 阿私取受, 大言警语, 疑惑吏士, 此谓误军, 误军者 斩. 斩断之后, 此万事乃理也.
【注释】(1) 斩断: 坚决予以惩处. (2) 期会: 约期集合. (3) 食不廪粮: 对军粮的多寡不加管制. (4) 夺人头首: 古代以获敌头首多少奖励战功, 此句意为冒名 领功. (5) 越次: 超出范围.
【译文】处罚的原则, 在于对不服从教令的人实行制裁. 违背军纪的行 为主要有七种: 第一为轻, 第二为慢, 第三为盗, 第四为欺, 第五 为背, 第六为乱, 第七为误, 这些都是行军打仗时必须禁止的. 应 当机立断的事不立做决断, 必然会带来祸害. 所以军队中设有斧钺 等刑具以示军纪的威严, 用来处置那些不服从命令的士兵, 凡有违 令者立即诛杀. 军中的法令有不同的等级, 有罪的士兵罪过虽轻也 要从重处罚. 军令不可违抗, 违抗的就要处斩. 约定期限集合却不能按时到达, 听到战鼓之声响却按兵不动, 趁松缓之际自行滞留, 为逃避战斗自行停止, 先略微脱队而后越离 越远, 喊其名置之不理, 战车, 铠甲及各种武器不准备好, 这叫蔑 二一六
视军令, 蔑视军令者处斩; 接受了命令却不往下转达, 或传令模糊 使将士产生疑惑, 不听锣鼓的号令, 不看旌旗的指向, 这叫做轻怠 军令, 轻怠军令者处斩; 吃饭不节俭粮食, 将军不爱惜士兵, 授赏 赐不公正, 偏爱自己亲近的人, 占有别人的东西, 借别人的东西不 归还, 抢走别人在战场上取得的敌人首级, 冒充自己的功劳, 这叫 偷盗军队, 偷盗军队者处斩; 任意更改自己的姓名, 衣着不整齐鲜 明, 旌旗损坏, 锣鼓不齐备, 武器的锋刀不磨锐利, 器械不坚固, 箭杆上没有羽毛, 弓弩上没有弦, 不执行军法法令, 这叫做欺骗军 队, 欺骗军队者斩首; 听到进军的鼓声响起却不进攻, 听到后退的 锣声又不停止, 令旗下指不卧倒, 令旗上扬不起身, 不听从指挥, 躲在队伍后面畏缩不前, 横行乱窜, 损坏弓弩使它失去作用, 后退 脱逃没有斗志, 不执行军队号令, 假托救死扶伤而逃回, 这叫做背 叛军队, 背叛军队者斩首; 出征打仗, 士兵争先恐后, 战车, 战马 推挤成一团, 道路为之阻塞, 使得后面的队伍无法前进, 而呼唤声 嘈杂喧闹, 什么也听不清楚, 队伍次序杂乱无章, 兵刃相互碰撞, 长短参差不齐, 纵横交错, 这叫做扰乱军阵, 扰乱军阵者斩首; 部 队停止前进驻屯扎营, 在探
访乡里情况的时候, 大家互助相倚靠, 供给饭食, 相 互担 保 不 能 超 过 范 围. 若 强 行 进 入 其 他 队 伍 扰 乱 秩 序, 对其呵 斥 仍 不 停 止. 或 出 入 军 营, 不 经 过 寨 门, 又 不 自 动 坦 白. 而祸乱产生之后, 知情不报与犯案者同罪. 此外聚众酗酒, 偏 袒贿赂的人, 假传消息, 使将士心中迷惑, 这叫做贻误军心, 贻误 军心者处斩. 斩断的政策如得以执行, 则各种事情都能治理得有条 不紊了.
【心得】国家刑律制度的权威性是不容轻视的, 士兵不服从军令, 官吏 不服从法令, 都必 须 进 行 严 厉 的 惩 罚. 在 战 场 上, 军 令 一 出 如 山 倒, 对于那些危害严重, 怯敌怯战的士卒一定要给予严厉的制裁, 以达到杀一儆百, 严整军纪的效果. 二一七
1947 年, 刘伯承, 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刚到新区时, 生活非常艰苦, 老百姓听信敌人的反动宣传而不敢接 近解放军, 所以一些干部战士产生了急躁怕苦情绪和破坏革命纪律 的现象, 时而骂人, 拿东西, 吓唬群众等. 这严重地影响了军民关 系. 部队刚开进村, 老百姓和商贩们便锁上门, 跑到山里躲起来. 刘邓便在小姜湾村前草坪上召开整顿纪律的干部会议, 向全军颁布 了整顿纪律的命令. 然而, 不久司令部机关里就发生了一起严重破 坏群众纪律的事件: 机关一位管理员, 为了解决办公和生活困难, 竟趁主人逃走之机, 私自撬开了一家铺子的门, 拿了一刀光纸, 几 支毛笔, 几斤粉条和白糖. 刘邓获悉, 终于忍痛下决心: 坚决按军 法执行枪毙! 同时召开大会以此教育整个部队, 以儆效尤. 以这次 大会为转机, 大军全面展开了整顿纪律工作, 并积极主动开展群众 工作, 为群众做好事, 逐渐消除了部队与群众之间的隔阂, 造成了 军民团结, 军政团结, 全军团结的大好局面, 为战胜敌人打下坚实 基础. 诸葛亮在本篇中虽然主要列举违犯军令当受处罚的种种情形, 但从诸葛亮在治国, 治军的政治思路上来看, 违犯法令的官吏同样 也不可轻饶. " 犯令者斩" , 本来就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政策, 同时也 是顺利实施其他统治政策的保障. 齐景公时期, 燕晋两国同时侵犯齐国, 齐军溃败. 得到晏婴的 推荐后, 齐景公又任命穰苴为大将, 率军抵抗敌军. 穰苴又请齐景 公派一名有 威望 的大臣 监军, 于 是 齐 景 公 派 了 自 己 的 亲 信 大 臣 庄 贾, 双方约定第二天正午时分在军门集合. 然而庄贾仰仗着自己是 齐景公的亲信, 骄横放纵, 根本就不把穰苴放在眼里, 到了集合的 时间, 他却还与为他送行的朋友饮酒作乐, 直到傍晚才赶到军门. 穰苴见庄贾来了之后, 便问执法官吏: " 依照军法, 迟到者该当何 罪?" " 当斩!" 执法官吏回答. 庄贾闻书感到害怕, 立刻叫人去找 齐景公求情, 可是还没等到报信的人回来, 庄贾的人头已然落地. 而且, 在齐景公的使者驱车赶来时, 穰苴还依军法追究了他驰车军 二一八
营的罪责. 三军将士, 无不振奋, " 病者皆求行" , 争先恐后地为之 赴战. 燕晋之师闻风而去, 齐军大捷, 收复了全部失地.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位妇孺皆知的人物, 他 28 岁中进士, 官 至龙图阁直学士, 枢密副使之职, 他的一生刚正不阿, 铁面无私, 不畏权势, 执法如山, 他就是被人们称做 " 包青天" 的包拯. 当时 曹国舅倚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 鱼肉百姓, 违法乱纪, 横行乡里, 强抢民女, 草菅人命, 作恶多端, 罄竹难书. 包拯在突破各种阻碍 并查明其罪行 之 后, 执 法 如 山, 依 法 定 罪, 斩 了 不 可 一 世 的 曹 国 舅, 威震四海, 深得百姓爱戴. 后来二国舅庞玉又利用陈州灾荒, 置百姓的死活不顾, 贪赃枉法大发横财, 他不仅贪污, 投机盗卖朝 廷用于赈灾的粮食, 而且乘机收买土地, 霸占民女, 使得陈州饿殍 遍地, 民众怨声载道. 当受
39
朝廷任命到陈州主持赈灾的包拯离京之 前, 庞玉的父亲庞太师要送给他一对精巧玲珑的镶金宝长马驹, 希 望包拯到了陈州后多多关照庞玉, 但包拯坚决不接受, 并对他说: " 当奖则奖, 当罚则罚." 庞玉的姊姊也仗着自己是皇妃而两次在包 拯去陈州的路途上挡住他, 一方面请求包拯到陈州后 " 谨慎处置" , " 手下留情" , 另一方面又用权势威胁包拯. 然而包拯甘冒死罪地指 出: " 娘娘无理取闹, 贻误公务, 情实难容." 并命令随从 " 把銮 驾打了, 清除道路, 人马向前." 包拯到陈州后, 毫不留情地按刑 律对庞玉进行了处置. 文臣包 拯, 武 将 穰 苴, 对 待 违 犯 法 令 者 的 态 度 都 同 样 明 确, " 执法严, 违法究" . 包拯不顾妻子的苦苦哀求, 对自己残害百姓的 亲侄子也依法下了斩令, 然后让妻子回家侍候从小抚养自己长大的 嫂子. 虽然民间流传关于包拯的故事真真假假, 但包拯的确是封建 社会中难得的一位清官, 正是因为身处要职的他对那些违反刑律的 人毫不留情, 坚决处置, 当时朝廷的某些弊政才得以有所改善.
二一九
十五 思 虑
【原文】思虑之政, 谓思近虑远也. 夫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故君子 思不出其位(1) (2)
. 思者, 正谋
也, 虑者, 思事之计也. 非其位不(3)
谋其政, 非其事不虑其计. 大事起于难, 小事起于易. 故欲思其 利, 必虑其害, 欲思其成, 必虑其败. 是以九重 郑, 二子(4)
之台, 虽高必
坏. 故仰高者不可忽其下, 瞻前者不可忽其后. 是以秦穆公伐 知其害; 吴王受越女, 子胥知其败; 虞受晋壁马, 宫(5)
之奇知其害; 宋襄公练兵车, 目夷知其负. 凡此之智, 思虑之 至, 可谓明矣. 夫随覆陈 之轨, 追陷溺(6)
之后, 以赴其前, 何
及之有? 故秦承霸业, 不及尧, 舜之道. 夫危生于安, 亡生于
二二〇
存, 乱生于治. 君子视微知著 之政也.
(7)
, 见始知终, 祸无从起, 此思虑
【注释】(1) 不出其位: 不超出自己的权力范围. (2) 正谋: 正确的谋略. (3) 九重: 九层. (4) 二子: 指百里奚, 蹇叔二人. (5) 覆陈: 败军. 轨, 足迹. (6) 陷溺: 覆没危险的军队. (7) 著: 大的问题.
【译文】思虑的原则, 在于不仅要想到眼前, 还要考虑到将来. 一个人 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 一定会有近期的忧虑, 所以君子思考问题, 从来不超 过 他 的 职 权 范 围. 所 谓 " 思 " , 是 寻 求 正 确 的 策 谋, 而 " 虑" , 是思考一件事成 功的计 谋. 不在这 个职 位就 不去 干预其 政 事, 不是自己 份内 的 事 就 不 去 考 虑 其 计 策. 做 大 事 起 初 都 比 较 困 难, 而做小事则比较容易. 所以, 如果想获得好处, 一定要想到它 的害处; 想获得成功, 一定要考虑到失败的可能性. 九层的楼台再 高, 也必定有倒塌的时候. 所以仰头看高处时不能不留意脚下, 注 视前方时不能不留意身后. 因此, 秦穆公讨伐郑国, 百里奚和蹇叔 两人早已预知一定会失败; 吴王夫差接受越王勾践送来的西施, 伍 子胥就断言吴王必会因此而灭亡; 虞君收下晋王送的玉马, 宫之奇 即知道这样做的危害; 宋襄公训练军队, 目夷也预言他的失败. 能 如此明智, 都是慎密思考的结果, 也都称得上高明. 重蹈败军的覆 辙, 陷入覆没危险的军队的后尘, 而仍向前冲者, 怎么来得及避免 失败呢? 所以, 秦朝继承霸业, 比不上尧舜的治国之道. 危险总是 产生于安全之中, 死亡起始于生存的时候, 而祸乱孕育于和平治理 二二一
之下. 君子如果能从微小的事情中看出大问题, 且在事情发生之初 就能推测结果, 则祸患便无从产生, 这就是思虑的道理.
【心得】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某些让人并不在意的事情, 往往埋伏着极 大的祸患. 所以, 诸葛亮强调在做任何事情时, 要以小见大, 见微 知著, 都应从很细微的地方考虑到大的问题, 从事情一开始就要充 分预料其结局, 不能只单看事物美好的那一方面, 应从长远的眼光 考虑其是否会带来危害, 这样才能尽量避免祸害的产生. 公元前 499 年, 吴王夫差命大将伍子胥率军征伐越国, 最后把 越王勾践和 其 5000 残 兵 围 困 在 会 稽 山. 勾 践 很 后 悔 和 吴 王 交 战, 于是派文仲去求和, 表示愿意献上财宝, 并俯首称臣, 妻女为奴. 但伍子胥对吴王说: " 不能这么做! 吴, 越乃是世仇之国, 现在老 天把越赐给吴, 就必须把越灭掉." 夫差觉得他的话言之有理, 便 拒绝了勾践的请求. 勾践知道吴王拒绝求和后, 准备杀妻焚宝, 与 吴军决一死战. 此时文仲又献计, 建议让他透过吴国那位贪财好色 的权臣伯嚭向吴王说情.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