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 汉文帝出行. 浩浩荡荡的车驾队伍刚走到中渭桥, 还 没出长安城, 忽然从桥下蹿出一个人来, 这人一见是皇帝的车驾, 吓得晕头转向, 不但不知躲避, 反而向皇帝的乘舆跑去, 差一点撞 到驾辕的马身 上. 这 马 吓 得 长 嘶 一 声, 撒 开 四 蹄 奔 跑 起 来. 这 一 下, 车错了辙, 人喊马叫, 中渭桥上乱作一团. 费了好大劲, 卫士 们才治服了那受惊的辕马. 汉文帝又惊又气, 命令卫队将领将惊驾 的人迅速逮捕, 交廷尉去治罪. 廷尉张释之经认真审理, 便到皇宫向汉文帝奏报. 汉文帝见了 张释之, 便急切地问: " 那个人审得怎么样?" 张释之不紧不慢地奏 道: " 臣已经审过了, 那人是一时 恐慌, 犯了 惊动 皇上车 驾的 罪, 按照条律, 应处以罚金四两." 汉文帝一听, 气得大声说: " 这个人 使我的马受了惊,
幸亏这马性子柔和. 否则, 我不死也得受伤. 你 这个廷尉却只处他罚金四两." 张释之连忙磕头, 连声说: " 圣上息怒, 圣上 息怒, 臣以 为, 法律是天下通用的, 百姓共守的. 处以四两罚金是法律规定的. 如 果当时您让人把他当场杀了, 也就杀了. 现在交给廷尉处理, 就应 按法处理. 陛下圣明, 请您体察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汉文帝思忖 半天, 点头说: " 看来你是对的." 公元前 158 年, 匈奴起兵, 侵犯上郡和云中一带. 汉文帝连忙 一七四
派将领率兵马去抵抗; 另外, 又派了三位将军带兵保卫长安. 将军 刘礼驻扎在灞上, 徐厉驻扎在棘门, 周亚夫驻扎在细柳. 有一天, 汉 文 帝 亲 自 到 这 些 地 方 去 慰 劳 军 队, 也 顺 便 视 察 一 下. 他先到灞上, 刘礼和他部下将领一听皇帝驾到, 都纷纷骑着马 出营迎接. 护送汉文帝的车驾闯进军营, 毫无阻拦. 接着, 他又到 了棘门, 也同样受到了隆重的欢送. 汉文帝慰问的第三站是细柳军. 卫士们来到细柳营军门, 见守 门的将士们披盔带甲, 弓上弦, 刀出鞘, 完全是大敌当前的样子. 卫队的将领对守门的都尉威严地吆喝道: " 皇上就要驾到, 赶快开 门迎接!" 都尉目不侧视, 朗声答道: " 将军有令, 军中只听将令, 不受 天子诏." 卫队的官员正要同都尉争执, 文帝的车驾已经到了. 没 想到守营的都尉照样拦住. 汉文帝只好命令侍从拿出皇帝的符节, 派人给周亚夫传话: " 皇上要进营劳军." 周亚夫下令打开营门, 让汉文帝的车驾进来. 护送文帝的人马 一进营门, 守门的都尉又郑重地告诉他们: " 我们军中有规定: 军 营内不许车马奔驰." 侍从的官员都很生气, 但文帝却吩咐大家放 松缰绳, 缓缓地前进. 到了营前, 只见周亚夫全身披挂, 威风凛凛 地站在汉文帝面前, 拱拱手作个揖, 说: " 臣盔甲在身, 不能下拜, 请允许我按军礼相见." 汉文帝站起来, 扶着车前的横木, 向周亚 夫表示答礼. 汉文帝派人向全军将士传达了他的慰问, 赐下了美酒牛羊, 完 成慰问仪式后, 缓缓离营而去. 在回长安的路上, 侍从们议论纷纷, 认为周亚夫对皇帝的车驾 太没有礼貌. 但是, 汉文帝却赞不绝口, 认为灞上和棘门, 就跟小 孩闹着玩一样, 如有敌人偷袭, 不做俘虏才怪呢. 像周亚夫这样治 军, 才是真正的将军, 敌人怎敢侵犯他啊! 不久, 便提升周亚夫为都尉, 负责京城的军事. 汉文帝刘恒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贤明皇帝, 汉朝在这一时期开始 一七五
出现繁荣局面, 与他善于用人, 择善而从是分不开的. 曹操在创立魏国后, 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 采取了一系列发 展农业的措施, 使农民能够勤于耕作, 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社会逐 渐稳定. 在具体的政策上, 曹操首先废除了两汉时期苛刻的租赋制度, 改以每户出绢两匹, 棉二斤, 不再额外收取. 同时严禁豪强兼并, 大为减轻农民的负担. 曹操还推行屯田制, 招募无地和无牛畜的农 民, 在各级典农官的统率下耕种官田, 租税就按六四或五五分谷. 曹操根据屯田制, 使农民有田可种, 生活大为好转. 除屯田之外, 曹操还督促开荒种田, 按照各州郡户口数目比对 垦田之多少, 作为赏罚地方官的标准. 曹操在一次行军中, 经过麦 田. 下令说: 损坏田麦者处死. 但后来自己的马却跃入麦田, 曹操 自请部属议罪. 但 由 于 主 帅 不 可 自 杀, 曹 操 于 是 割 发 置 地 代 替 斩 首. 除了重视农业以外, 曹操还提倡节俭, 严禁厚葬, 实行法家政 治, 建立国家的法纪. 总之, 他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 一方面保 障了农民生活的安定, 另一方面也使魏国从动荡逐渐走向稳定. 而宋朝建立后, 却对农民进行疯狂压榨, 使农民在遭受地主和 高利贷的剥削之余, 还要负担宋王朝的各种赋税, 被迫从事无偿的 劳役. 其中, 规模最大的是治理黄河水害工程, 这项工程调发役夫 达 10 余万人. 来自数百里以外至千里以外的役夫, 应役一至两个 月, 不仅农事荒废, 而且往往家败破产, 甚至死于役所. 由于民众 的生活非常艰 苦, 所 以 农 民 的 反 抗 此 起 彼 伏, 贯 穿 了 宋 王 朝 的 始 终. 由此可见, 爱护百姓, 爱惜民力, 是每一个当朝者都应该做到 的. 须知, "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啊!
一七六
七 举 措
【原文】举措(1)
之政, 谓举直措诸枉也. 夫治国犹于治身, 治身之
道, 务在养神, 治国之道, 务在举贤. 是以养神求生, 举贤求 安. 故国之有辅, 如屋之有柱, 柱不可细, 辅不可弱; 柱细则 害, 辅弱则倾. 故治国之道, 举直措诸枉, 其国乃安. 夫柱以直 木为坚, 辅以直士为贤; 直木出于幽林, 直士出于众下. 故君选 举, 必求隐处, 或有怀宝迷邦(2)
, 匹夫同位; 或有高才卓绝, 不(3)
见招求; 或有忠贤孝弟, 乡里不举; 或隐居以求其志, 行义以达 其道; 或有忠质于君, 朋党相谗. 尧举逸人 士, 不旷(4)
, 汤招有莘, 周公 以聘幽隐, 天下归
采贱, 皆得其人, 以致太平. 故人君县赏当以待功, 设位以待 庶官. 辟四门(5)
以兴治务, 玄纁
(6)
一七七
心, 而不仁者远矣. 夫所用者非所养, 所养者非所用, 贫陋为 下, 财色为上, 谗邪得志, 忠直远放, 玄纁不行, 焉得贤辅哉? 若夫国危不治, 民不安居, 此失贤之过也. 夫失贤而不危, 得贤 而不安, 未之有也. 为人择官者乱, 为官择人者治. 是以聘贤求 士, 犹嫁娶之道也, 未有自家之女出财产妇. 故女慕财聘而达其 贞, 士慕玄纁而达其名. 以礼聘士, 而其国乃宁矣.
【注释】(1) 举措: 任用和废置官员. (2) 怀宝迷邦: 怀才不遇. (3) 逸人: 遁世隐居之人 (4) 旷: 冷落. (5 ) 四 门: 学 官 名, 始 于 北 魏 太 和 二 十 年, 设 立 " 四 门 博 士" . (6) 玄纁: 玄, 纁是两种染料, 引申为聘请贤士的赞礼.
【译文】擢用和废置官员, 重在任用正直贤良, 摒弃奸佞邪恶. 治理国 家就好比修身, 其关键在于修身养性; 治国的关键, 则在于选拔任 用贤能. 修身养性是为求身体安康, 举贤任能则为国家的安定. 所 以, 国家有贤良之士辅助, 就如同房屋之有柱子, 柱子不能太小太 细, 辅佐国家者也不能懦弱无能. 如果栋梁细, 房屋必会倒塌; 如 果辅佐的人懦弱, 国家也会衰亡. 由此可知, 要治理好国家, 就必 须重用正直的贤良之士, 而摒弃奸佞小人, 唯有如此国家才能安定 兴盛. 房屋的栋梁必须使用圆直坚实的木头, 而国家的辅佐也必须 由耿直的贤能充任. 坚实圆直
31
的木材通常生长在森林之中, 而耿直 的贤才往往出身于平民百姓. 所以, 君主若想起用贤能, 一定要到 卑微的隐居处去寻访. 有些人怀才不遇, 使他们只能与一般普通百 姓一起生活; 有些人高超卓绝, 贤能孝顺, 却得不到起用或不被乡 一七八
里举用; 而有些人忠心耿耿, 却受到奸党的诬陷. 帝尧重用避世隐 居之人, 商汤招用有莘氏, 周公从地位卑微的人中求贤, 他们都找 到了旷世奇才, 终能实现太平社会. 所以君主应该公开宣布奖赏来 对待有功之巨, 设 置 高 的 职 位 来 礼 遇 贤 士, 同 时 不 冷 落 一 般 的 官 员. 若能广开门路来振兴国家政治, 用玄纁来聘用隐士奇才, 普天 之下同心一意, 则没有仁德之心的人就会远避; 若轻视地位卑微的 人, 推崇财色, 重用奸佞小人, 而忠诚耿直的贤良之士却被流放, 玄纁不施行, 又怎能获得贤能的辅佐呢? 一个国家混乱不稳定, 百 姓就不能安居乐业, 这是没有任用贤能的过错所造成. 自古以来, 从来都没有不用贤能而国家却没有危险, 任用贤能而国家却不安全 的先例. 如果官职因人而设, 国家必会混乱, 反之择才任官, 则必 能治理好国家. 所以聘用贤良和婚嫁的道理一样, 从来都没有过主 动出嫁, 还拿出钱财去当人家媳妇的女子. 因此, 女子是因为得到 聘礼而献出自己的贞节, 贤能的人是因为喜爱玄纁而去实现自己的 声名. 用礼仪去聘用贤士, 国家才能安宁兴盛.
【心得】枟 尚书· 咸有一德枠 中记载: " 任官惟贤才" ; 枟 宋书· 江夏王 义恭传枠 中又记: " 礼贤下士, 圣人垂训; 骄侈矜尚, 先哲所去" . 诸葛亮同样指出了举荐的原则, 要以官择人, 不要以人择官. 在任 用官员上要以品行, 才干为标准, 重用正直贤良的人才, 而且要尊 敬并善待贤能之士, 这样才会不断有能人来辅佐君王, 国家才能安 定兴盛. 王 安石 枟 兴 贤枠 云: " 国 以任 贤使 能而兴, 弃 贤专 已 而 衰." 古今中外, 凡是大有作为的统帅其周围都是贤士如云, 形成 一个强大的人才集团; 他能礼贤下士, 知人善任, 使士尽其贤, 人 尽其能, 因而功业显赫. " 为人择官者乱, 为官择人者治" , 这句话 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春秋时期, 齐桓公励精图治, 为了达到自己成为中原霸主的目 的, 决定广招贤才. 他在自己的庭院里外都点亮了烛火, 并且对大 一七九
家宣布: 只要是有才能的人上门, 不分昼夜, 都会随时接见. 但是 就这样过了一 年, 竟 然 没 有 一 个 人 来 登 门 拜 访, 齐 桓 公 感 到 很 不 解. 这时, 有一个只懂得九九算术的乡下人前来求见, 齐桓公便开 玩笑地说: " 难道只知道九九算术就算是才能, 可以来见我吗?" 乡 下人回答道: " 我并非是因为自己懂得九九算术就来拜见大王的, 而是听说大王点烛求贤一年多, 却没有人上门, 大王您知道这是什 么原因吗? 这是因为大王您是一位贤能的国君, 大家都认为自己的 才能品德比不上您, 害怕来了之后受到您的轻视和怠慢, 所以没有 人敢来. 如果大王对我这个只懂得九九算术这种小技能的乡下人都 能够以礼相待, 更何况对那些有更大才能的人呢?" 齐桓公觉得他 说的很有道理, 于是很礼貌地款待了他. 一个月后, 各地的贤能才 智之士, 就像潮水般地涌向齐国. 唐朝之所以能够兴盛, 也和唐太宗能选拔和任用贤才是密不可 分的. 唐太宗在位时, 就对群臣申明了自己选拔起用贤能的观点: " 君主必须至公 无私, 才 能服天 下人 的心. 我 和 你 们 每 天 的 吃 穿, 都是取之于百姓, 所以设立官职, 就是要为民众做事. 那么在选用 贤才方面, 就绝不能按照关系的亲疏, 资格的新旧来决定官职的大 小." 他曾经和魏征讨论过用人的问题, 他说: " 为事择官, 切不可 轻率. 任用了一个好人, 别的好人就会一起来; 但如果任用了一个 坏人, 那么别的坏人也会跟进来." 魏征说: " 这是对的, 现在天下 已定, 必须选择德才兼备的人." 唐太宗此后一直遵守着这个选拔 和任用官员的原则. 唐太宗还要求德彝举荐人才, 德彝说: " 不是我不留心, 只是 现在已经没有贤才可推荐了." 唐太宗立刻反驳: " 用人就好像用 器, 应该各取所长. 以前同样有过太平盛世, 难道说那时的人才是 从别的朝代借过去的吗? 你自己不能发掘人才, 就不要推说是现在 没有人才了." 唐 太宗 相信 当世有 很 多 贤 能 之 士, 只 要 随 时 留 心, 就能够发现许多文武奇才. 公元 643 年, 唐太宗还在凌烟阁画了二 十四功臣像, 从这些功臣的背景看来, 唐太宗在举贤用能方面的确 一八〇
是不拘一格的. 但是到了唐朝的中宗年间, 【wap.mbook.cn】却不再任人唯贤了, 而是开始信任 并重用宦官. 在 3000 多宦官中, 杨思勖, 高力士尤受重用. 在 唐 朝的旧制中, 宦官品级最高不得登三品, 但杨思勖竟然被封为一品 的骠骑大将军, 后 来 甚 至 被 封 为 虢 国 公. 高 力 士 比 杨 思 勖 更 得 宠 信, 开元末年, 臣子们的奏章都得先经过高力士, 小事他就直接处 理了, 大事才告诉唐中宗. 当时很多居相为将的人, 比如宇文融, 李林甫, 杨国忠, 安禄山, 安思顺, 高仙芝等等, 都是透过贿赂高 力士才谋得官职. 唐中宗先后任命李林甫和杨国忠为宰相, 这二人 是善于 " 迎合上意" 的佞臣, 不仅完全不指出唐中宗在朝政上的得 失, 反而在摸清了唐中宗的骄侈心理后, 一切顺从他的意愿, 让他 放心纵欲, 得到无止境的满足. 此外, 他们还四处搜刮民脂民膏, 广收贿赂, 而对于真正有才能的人却 " 妒贤嫉能, 排抑胜己; 杜绝 言路, 掩蔽聪明." 就这样, 唐中宗在用人方面的重大失误, 不仅 造成了唐朝中期的祸乱, 也使得原本统一和平的王朝逐步分裂并充 满战乱. 枟 诗经枠 中说 过, 即 使是 卑贱 的牧人 和樵 夫也 应该 向他请 教. 齐桓公对一个只懂九九算术的乡下人都能够以礼相待, 真正有定国 安邦才能的人才又有什么理由不来辅佐他呢? 而唐太宗和唐中宗两 位国君在选拔任用官吏的不同准绳, 也带来了不同的后果, 前者使 国兴, 后者使国乱.
刘备在无立足之地时请来了诸葛亮, 才能三分 天下而得其一; 刘邦被困汉中时拜韩信为大将, 才有灭楚而一统天 下的结局. 从古至今, 国家的兴衰都是和举措是否得当有着密切的 联系.
一八一
八 考 黜
【原文】考黜(1)
之政, 谓迁善黜恶. 明主在上, 心昭于天, 察知善(2)
恶, 广及四海, 不敢遗小国之臣, 下及庶人, 进用贤良, 退去贪 懦, 明良上下 休咎(3)
, 企及国理, 众贤雨集, 此所以劝善黜恶, 陈之
. 故考黜之政, 务知人之所苦. 其苦有五. 或有小吏因公
为私, 乘权作奸, 左手执戈, 右手治生, 内侵于官, 外采于民, 此所苦一也. 或有过重罚轻, 法令不均, 无罪被辜, 以致灭身, 或有重罪得宽, 扶 强 抑 弱, 加 以 严 刑, 枉 责 其 情, 此 所 苦 二 也; 或 有 纵 罪 恶 之 吏, 害 告 诉 之 人, 断 绝 语 辞, 蔽 藏 其 情, 掠 劫 亡 命, 其 枉 不 常, 此 所 苦 三 也; 或有长吏数易 守 宰, 兼 佐 为 政, 阿 私 所 亲, 枉 克 所 恨, 逼 切 为 行, 偏 颇一八二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