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枟 史记· 留侯世家枠 中又记载: " 且忠言逆耳利于行." 能 够纳谏的明君深知忠言之 " 利于行" , 而不能纳谏的昏君只因 " 逆 耳" 就不顾亡国的恶果.
一六五
五 察 疑
【原文】察疑之政, 谓察朱紫之色, 别宫商之音. 故红紫乱朱色, 淫 声疑正乐(1)
. 乱生于速, 疑生于惑. 物有异类, 形有同色. 白石
如玉, 愚者宝之; 鱼目似珠, 愚者取之; 狐貉似犬, 愚者畜之; 枯蒌似瓜, 愚者食之. 故赵高指鹿为马, 秦王不以为疑; 范蠡贡 越美女, 吴王不以为惑. 计疑无定事, 事疑无成功. 故圣人不可 以意说为明(2)
, 必信夫卜, 占其吉凶. 枟 书枠 曰: " 三人占, 必
从二人之言." 而有大疑者, 谋及庶人. 故孔子云: 明君之治, 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不患外不知内, 惟患内不知外; 不患下不知上, 惟患上不知下; 不患贱不知贵, 惟患贵不知贱. 故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容, 马为策己者驰, 神为通己者
一六六
明. 故人君决狱 或强者专辞(4)
(3)
行刑, 患其不明. 或无罪被辜, 或有罪蒙恕,
, 或弱者侵怨, 或直者被枉, 或屈者不伸, 或有信
而见疑, 或有忠而被害, 此皆招天下逆气, 灾暴之患, 祸乱之 变. 惟明君治狱案刑, 问其情辞, 若不虑不匿, 不枉不弊, 观其 往来, 察其进退, 听其声响, 瞻其看视. 开惧声哀, 来疾去迟, 还顾吁嗟, 此怨结之情不得伸也. 下瞻盗视 免也. 孔子曰: " 视其所以 哉! 人焉瘦哉!"(6) (5)
, 见怯退还, 喘息(7)
却听, 沉吟腹计, 语言失度, 来迟去速, 不敢反顾, 此罪人欲自 ,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人焉瘦
【注释】(1) 淫声疑正乐: 正乐, 正统雅音. 句意为靡靡之音扰乱了正 统雅音. (2) 意说为明: 依臆测的结果行事. (3) 决狱: 判决诉讼. (4) 专辞: 强辞夺理. (5) 盗视: 偷偷摸摸地看. (6) 所以: 所作所为的动机. (7) 瘦: 隐藏.
【译文】为政者应明察秋毫, 就像看清楚朱, 紫等颜色, 分辨出宫, 商 等音律一样. 因为粉红, 紫两种颜色会混淆朱色, 而靡靡之音会惑 乱正统雅音. 变乱首先发生在政令不及的边远地区, 谣言总是因众 心困惑而产生. 尽管事物的形体与色彩可能相似, 但在本质上却千 差万别. 白色的石头看上去像玉, 愚昧无
知的人拿它当做宝; 鱼类 的眼睛看上去就像珠, 愚蠢的人就收藏它; 狐貉很像狗, 愚昧的人 就畜养它; 枯蒌看上去像瓜, 愚蠢的人拿它当食物来充饥. 所以赵 高指着鹿说是马, 秦二世深信不疑; 范蠡贡献越国的美女西施, 吴 一六七
王夫差没有疑惑. 计划如有疑点, 就无法成事; 行事过程中如有疑 惑, 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所以圣人不会凭主观臆测来彰显自己的英 明, 而是求诸于天意, 用占卜来预测人和事物的吉凶. 枟 尚书枠 中 说: " 三个人预测一件事, 一定听从其中多数的意见." 如果再有疑 惑, 就必须征询百姓的意见. 所以孔子说: 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 不担忧臣民不了解自己为政的苦心, 而担心自己不了解民意; 不担 忧外人不了解自己内部的情况, 只是担心自己不了解外面的情况; 不担忧下位者不了解上位者, 只担心地位崇高的人不
29
了解地位低下 的人. 所以上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容, 马为鞭策自己的主人奔 跑, 神为通晓自己的人显灵. 君主在判决诉讼时, 最担心的是不能 明察真相, 而累及无辜或纵容罪人, 使强者不招供, 弱者蒙冤, 刚 直者被诬陷, 有冤屈者不得伸张, 而诚信之人被怀疑, 忠良之士被 陷害, 这些都是败德之事, 必会招致各种祸乱变故. 所以英明的君 主在断诉讼, 处理刑罚时, 若毫无破绽可循, 就要观察罪犯的言行 举止. 如果犯人有敬畏之色, 且言辞哀怨, 上堂行色匆匆, 而迟迟 不肯离开庭堂, 还不时左顾右盼, 反复叹息, 这人必是蒙冤不得申 诉; 如果低头下语, 胆怯 退缩, 喘 息不定, 竖 耳倾 听, 沉 吟作 态, 语无伦次, 上堂姗姗来迟, 离时匆匆忙忙, 不敢回顾庭堂, 这人必 是急欲脱罪. 孔子说: " 观察一个人所做所为的动机, 和他做事的 原由, 以及是否心安理得, 则一切都将无所遁形了!"
【心得】" 察疑" 就是强调明君要善于明辨是非, 知晓条件情况. 作为 领导者, 对于各种情况要深入并实际地予以了解, 不要只立足于个 人的狭小天地, 要知人, 知外, 知下, 知贱, 从而积极地去调整各 方面. 否则上混下乱, 自然朝纲失纪, 法度失明, 群臣各怀狡诈利 己之心, 相互怀疑, 必然招致祸患. 在战争中, 作为一军之将, 洞 察敌方一切行动意图, 更是显得十分重要. 没有明察秋毫的能力, 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 无异于缘木求鱼. 一六八
公元 208 年, 曹操占领荆州后, 准备一举歼灭东吴. 曹操在赤 壁和东吴形成对峙状态, 曹军沿江建立 24 座水门水寨, 大船像城 墙一样在外面排成一排, 而曹操手下的水军都督蔡瑁, 张允又是深 谙水战的骁将. 当周瑜正在苦思对敌良策时, 曹操派来劝降的说客 蒋干前来拜访. 周瑜察觉了蒋干此来的目的, 于是故意向蒋干展现 东吴军队的严整和粮草的充足, 并且在酒宴上并假装喝醉, 让蒋干 和自己同榻而眠, 故意让蒋干在书桌上看见一封蔡瑁, 张允写给周 瑜的信. 蒋干不知是计, 连夜跑回曹营, 把信交给曹操. 曹操看罢 大怒, 立刻把蔡瑁, 张允叫来: " 我准备让你们立即出战." 蔡瑁回 答说: " 不行啊, 水兵还没有训练好, 不能轻易出战." 曹操拍案而 起: " 恐怕等你们把兵训练好, 我的人头早也献给周瑜了吧!" 不由 分说, 立即把蔡瑁, 张允斩首. 正是由于周瑜明察秋毫, 洞察了蒋 干的动机后, 将计就计, 引诱曹操上当, 因而取得了赤壁之战的重 大胜利. 而曹操却由于失察, 没能 " 观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 安" , 兵败也就不足为奇. 古语说: " 有国之主, 不可轻易下结论说: 举国上下, 竟无一 个深谋之臣; 满朝文武, 没有一个智能之士. 关键在于国君了解考 察得是否精细, 是否确切." 汉高祖说过: " 在军帐中出谋划策, 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场的 胜利. 这方面我不如张良; 稳定国家安抚百姓, 保障部队粮饷源源 不断地供应于粮道, 这方面我不如萧何; 统帅百万兵马, 战必胜, 攻必克, 这方面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杰, 我却能了解他们 任用他们, 这就是我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 汉高祖刘邦对人才考察精细, 知人善用, 最终夺得天下.
一六九
六 治 人
【原文】治人之道, 谓道之风化(1)
, 陈示所以也. 故经云: " 陈之以
德义而民与行,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日月之明, 众下仰之, 乾坤之广, 万物顺之. 是以尧, 舜之君, 远夷贡献, 桀, 纣之 君, 诸夏(2)
背叛, 非天移动其人, 是乃上化使然也. 故治人犹如(3)
养苗, 先去其秽. 故国之将兴, 而伐于国, 国之将衰, 而伐于 山. 明君之治, 务知人之所患皂服之吏 服无所不克, 莫知其极, 克食于民 逆. 唯 劝 农 业, 无 夺其时, 唯薄赋敛, 无 尽 民 财. 如 此, 富国 安 家, 不 亦 宜 乎? 夫有国有家者, 不 患 贫 而 患 不 安. 故唐, 虞 之 政, 利 人相逢, 用天之时, 分 地 之 利, 以 豫(5) (4)
, 小国之臣. 故曰, 皂
, 而人有饥乏之变, 则生乱
凶 年, 秋 有 余 粮, 以给 不 足, 天 下 通 财, 路 不 拾 遗, 民 无去 就. 故 五 霸 之 世, 不 足 者 奉 于 有 余. 故今诸侯好利,一七〇
利兴民争, 灾害并起, 强弱相侵, 躬耕者少, 末作
(6)
者多, 民如
浮云, 手足不安. 经云: "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贵无 用之物, 使民心不乱." 各理其职, 是以圣人之政治也. 古者齐 景公之时, 病民下奢侈, 不遂礼制. 周, 秦之宜, 去文就质, 而 劝民之有利也. 夫作无用之器, 聚无益之货, 金银譬玉, 珠玑翡 翠, 奇珍异宝, 远方所出, 此非庶人之所用也. 锦绣篡组, 绮罗 绫縠, 玄黄衣帛, 此非庶人之所服也. 雕文刻镂, 伎作之巧, 难 成之功, 妨害农事, 辎軿(7)
出入, 袍裘索襗, 此非庶人之所饰
也. 重门画兽, 萧墙数仞, 冢墓过度, 竭财高尚, 此非庶人之所 居也. 经云: " 庶人之所好者, 唯躬耕勤苦, 谨身节用, 以养父 母." 制之以财, 用之以礼, 丰年不奢, 凶年不俭, 素有蓄积, 以储其后, 此治人之道, 不亦合于四时之气乎?
【注释】(1) 风化: 教化引导. (2) 诸夏: 诸侯. (3) 皂服之吏: 地位卑下的小官. (4) 克食于民: 对人民苛刻无度. (5) 豫: 预防. (6) 末作: 指工商业. (7) 辎軿: 豪华的车子.
【译文】治理国家的方法, 就是用仁德来教化民众, 并明确地告诉他们 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此经书上说: " 用道德仁义来教育百姓, 那么 百姓就会跟着推行礼仪; 明确地告诉百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那么 百姓就知道哪些行为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因为日月光明, 所以天 下民众才仰望它; 因为天地广阔, 所以万物才能依附它. 因此, 只 有像尧, 舜那样贤 明 的 君 主, 才 能 使 遥 远 的 少 数 民 族 都 臣 服; 像 一七一
桀, 纣那样的暴君, 连自己身边的诸侯也会背叛. 这并不是上天改 变了民众的心志, 而是君主教导民众的不同所导致的结果. 因此, 统治民众要像培育幼苗一样, 首先应剪除可能的平枝, 除掉缺点. 而国家的兴盛, 寄望于各地官吏能治理得法; 国家的衰败, 则植基 于平民百姓. 所以说, 平民百姓的破坏力最大, 假如不以此前提出 发, 对人民苛刻残暴, 使老百姓饥饿困乏, 必然会发生混乱. 只有 勉励农民耕种, 不误农时; 只有少征收赋税, 才不会耗尽民众的财 物. 如此一来, 国家富裕, 民众安乐, 这不是很好吗? 那些拥有国 家或家庭的人, 不担忧贫困而去忧虑不安定. 所以, 尧, 虞, 舜之 为政, 是使人皆获 利, 其 合 理 地 利 用 天 时 地 利, 用 来 防 备 灾 荒 之 年, 而秋季收获的余粮, 用来救济贫困的人, 所以普天之下财源亨 通, 路不拾遗, 百姓安居乐业. 春秋五霸的时候, 衣食不能满足的 地区, 可从财物有余的地区得到补充. 而今各地诸侯都贪财好利, 好利之风盛行, 造成百姓之间相互争夺, 各种灾难接连不断, 蛮横 的人欺负弱者, 真正能够安心从事农业耕种的人越来越少, 透过各 种手段不劳而获的人越来越多, 百姓像浮云一样游移四方, 民心不 稳, 生活动荡不安. 经书上说: " 不抬高稀有货物的物价, 百姓就 不会成为盗贼; 不让无用的东西价格攀升, 人心就不会混乱." 因 此, 让每一部门尽职尽责, 是圣明君主的政治. 从前齐景公在世之 时, 社会风气异常奢侈, 不按照礼法行事. 而周秦则法律简约, 推 崇质朴, 教导百姓勤于耕作, 从事对百姓有益的事. 那些精心制成 却没有任何作用的器物, 聚敛没有任何益处的财货, 像金银璧玉, 珠玑翡翠等奇 珍异 宝, 都 是 出 自 远 方, 不 是 老 百 姓 日 常 使 用 的 东 西. 锦绣纂组, 绮罗绫縠等彩色绚丽的衣服, 也不是老百姓日常能 够穿着的. 此外, 讲求手工巧妙的金石木器之雕刻, 往往妨害农业 生产. 出入都乘坐华丽的车子, 身穿昂贵的衣衫, 也都不是平民百 姓所需. 而装饰豪 华 的 大 门, 修 建 高 耸 的 围 墙, 或 过 度 奢 侈 的 坟 墓, 莫不竭尽财力来炫耀, 这也不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 经书上 说: " 平民百姓喜好的, 只有辛勤劳作, 对自身要求严格, 节俭朴 一七二
素, 以便供养父母." 因此, 使用财物有所节制, 按照礼节来开支, 丰收之年不浪费, 饥荒之年就不会艰难, 平常积累储蓄, 以备来年 用度. 这种治理百姓的方法, 不正像四季气候变化那样自然吗?
【心得】诸葛亮强 调, 治 理 国 家 要 重 视 教 化 民 众, 让 各 个 部 门 各 司 其 职, 做对百姓有益的事, 并要建立各种制度安定民心, 鼓励百姓勤 于工作. 总之, 各个部门要严于自律, 要节用, 否则舍本逐末, 损 不足以奉有余, 自然失民心, 导致国家衰弱, 祸起萧墙. 汉文帝刘恒 是汉高 祖刘 邦的 儿子, 8 岁的 时候, 被封 为代 王, 24 岁做了皇帝. 他的母亲是汉 高祖 的妃 子薄 姬. 薄 姬因 为害怕 吕 后, 长期和儿子住在封地, 不管朝中的事情, 他们母子俩没有引起 吕后的重视, 所以, 没有受到吕氏的陷害. 刘恒正式称帝以后, 看到老百姓因为受战争残害都很穷, 政府 收
30
不上来捐税. 他想到首先要恢复农业生产. 春耕开始的时候, 他 亲自带领文武百官到首都郊外去耕地, 下种. 他还叫皇后, 皇妃在 皇宫的园地里种桑养蚕, 为广大农民做出榜样. 汉文帝知道老年 人 生 产 经 验 比 较 丰 富, 应 当 鼓 励 人 们 敬 老 扶 幼. 于是, 他便下了一道命令: 政府要关心无儿无女的老年人, 关 心没有父母的孤儿. 政府借钱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 还从政府的 仓库里拨出一部分麻布和丝绵, 发给他们做衣服. 汉文帝实行的各 项政策中, 最受人欢迎的是减轻刑罚. 他首先废除了一人犯法父母 妻子同罪的法律, 后来又规定了罚钱赎罪的法律, 并且还废除了肉 刑. 说起废除肉刑, 那是汉文帝十三年 ( 公元前 167 年) 的事, 当 时, 一位著名的医生, 齐国太仓县的县令淳于意, 因治病死了人, 犯了法, 被判处肉刑. 那时候的肉刑有三种: 在脸上刺字, 割掉鼻 子, 砍去一 只 脚. 因 为 淳 于 意 是 县 令, 是 现 任 官 吏, 要 到 首 都 长 安, 由朝廷的司法机关来执行肉刑. 一七三
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跟随父亲去长安. 缇萦到了长安, 便托人 写了一封奏章, 到宫门口递给了守门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 倒很重 视. 那奏章上写着: " 我叫缇萦, 是太仓县令淳于意的小女儿. 我 父亲为官清廉, 齐 地 人 都 称 他 是 清 官. 他 犯 罪, 受 到 刑 罚 是 应 该 的. 可是, 肉刑是一种可怕的刑罚, 刺了字, 就终生难以抹掉; 割 掉鼻子, 就不能再安上; 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 也没有办法了. 我 情愿给官府当奴婢, 替父赎罪, 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 文帝看了信, 觉得 小 姑 娘 说 得 也 很 有 道 理, 便 召 集 制 订 法 律 的 官 员, 要他们用别的刑罚来代替肉刑, 后来就改为以打板子来代替肉 刑.

Prev | Next
Pg.: 1 ...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34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