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您的行李,”那个海关官员说,“跟我们去一趟办公室。”
  在办公室里,海关人员打开了我的箱子,把所有的东西都检查了一遍,也没发现有什么可疑的,但最后,在一沓纸里翻出了德雷斯顿那家医院给我出具的医学证明。
  “朋友,您得跟我去楼上见一下我们的关长,”那个海关官员看了一眼那份证明后说,“否则我们不能让您进入奥地利境内。”
  不愧是关长,对业务非常熟练,他看了一眼我的证明后说:
  “首先,这份证明中说,您的后颅骨换成了银片,这些白银没有注明纯度。根据海关管理细则第946条第6款和第8款的规定,您需交纳罚款12克朗,而且因您是秘密携带白银入境,所以应处以3倍罚款,因此您应交纳的罚款总额是36克朗。咱们再往下看,您的左腿换成了马骨,我们认为您是秘密携带动物骨头入境,因此您给奥地利骨头贸易造成了损失。您为什么要用外国的骨头呢?仅仅是为了能行走吗?我们认为您使用马骨是用于工业目的。先生,我看您最好不要否认!发展工业当然是好事,但是对您来说就不上算了。根据规定,携带动物骨头入境应交纳关税,所以您需支付24克朗的关税。还有,您的3根肋骨换成了金属板,您还想把金属板也带进奥地利?您知不知道等待您的是什么后果?您将被处以300倍的罚款,这些金属板共20克,那罚款总额就是1605克朗。这就是您的违法行为给您带来的恶果!天哪!这下面写的是什么?您的一个肾,确切地说,是左肾,换成了猪肾!先生,奥地利禁止从境外进口生猪以及猪的身体器官。所以,如果您还想回奥地利的话,您就必须把肾留在德国。”
  这我当然没同意,所以我现在已经在德国待了10年了,我一直在等待奥地利海关允许进口猪肉的那一天,那时我就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国了。
  (归雁生摘自《青年参考》2008年7月12日图/贾雄虎)
  





首页-&gt2008年第17期

木与石

作者:舒 城




  有个孩子问:“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结构,而欧洲人却用石头造屋?”
  当然不是中国人不会使用石头,也不是石材匮乏的缘故,从宫殿台基、栏杆,到乡间的石板路、石拱桥,华夏文化圈内到处都能找到石头的记忆。反过来想,欧洲建筑以石头为主也并非表示人家不懂木做手艺,更不是他们那片土地上缺少木材。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维特鲁威就在《建筑十书》中记述了木材的采伐和加工。有一种解释是,人类最初将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是受制于技术条件,因为在金属工具的雏形阶段,处理木材相对容易……这说法显然是把石头建筑的出现推至木建筑之后,也就是说欧洲的建筑文明应该晚于中国。可是,想想那些希腊神庙(更不用说埃及金字塔),有关“最初”的自豪感不免令人生疑,其实很难认定孰先孰后。
  问题抑或在于不同的人居理念?还真有那么一说。有人不惮其烦地论证木结构建筑如何暗合农耕文化的田园诗意,好像石头城堡只能充作吸血鬼骑士的文化符号。还有人把中国建筑匀称流畅的线条视如天地人的和谐之境,而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的西方建筑则是一味张扬……建筑史著作里经常充满了诸如此类似是而非的说法。
  中国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用木头,大人告诉那孩子:“那是为了赶时间。”用石头造房子太慢,在古代光是石材加工和运输就是旷日持久的劳役。罗马圣彼得大教堂造了整整一百年,巴黎圣母院造了一百八十多年,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前后耗时竟达六百年之久。神是永恒的,不妨天长地久耗下去,可是钟情于现世的中国人绝对等不起,尤其中国的皇帝和官员。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伴随一番大兴土木,嵯峨相接的宫殿一转眼就起来了,实在是靠了木结构的施工便利,换作西方人垒石发券的搞法,皇帝怕是等到死了也住不进宫里。对了,皇帝死后的寝宫倒是万古永恒的石头建筑,他们大多即位之初就开始修造自己的陵墓,那档子破事可以搞上几十年。
  所以,隋初宇文恺在短短的一年中就建起了大兴城(长安城),而明代永乐皇帝打造一个新北京只用了四年光景(精雕细刻的紫禁城也只用了十几年)。当然,造得快也毁得快。中国人以生命的尺度调节做事情的节奏,并不是发觉落后于西人才有了“大跃进”的思维。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
  (千絮摘自《书城》2008年第6期)
  





首页-&gt2008年第17期

医院里的童年

作者:余 华




  我童年的岁月在医院里。我的父亲是一位外科医生,母亲是内科医生。我没有见到过我的祖父和祖母,他们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而我的外公和外婆则居住在另外的城市里。
  与我的很多同龄人不一样,我和我哥哥没有拉着祖辈们的衣角成长,而是在医院里到处乱窜,于是我喜欢上了病区走廊上的来苏儿的气味,而且学会了用酒精棉球擦洗自己的手。
  在医院游荡的时候,我和我的哥哥经常在手术室外活动,因为那里有一块很大的空地,阳光灿烂的时候总是晾满了床单,我们喜欢在床单之间奔跑,让潮湿的床单打在我们脸上。
  “文革”开始后,手术室外面的空地上搭起了一个礼堂一样大的草棚,医院所有的批斗会都在草棚里进行,可是这草棚搭起来没多久就被我们放了一把火烧掉了。我们在草棚旁玩儿消防队救火的游戏,我哥哥划一根火柴点燃草棚的稻草,我立刻用尿将火冲灭。可是我们忘记了自己的尿无法和消防队的水龙头相比,它可以源源不断,而我们的尿却无法接二连三。当我哥哥第二次将草棚点燃,吼叫着让我快撒尿时,我只能对他苦笑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火势熊熊而起时,我哥哥拔腿就跑,我却站在那里不知所措,我看着医院里的人纷纷跑了出来,我父亲提着一桶水冲在最前面,我立刻跑过去对我父亲说:这火是我哥哥放的。
  后来我才知道当初的那句话对我父亲意味着什么,那时候他正被批斗,好不容易遇上一个救火当英雄的机会,结果一个浑小子迎上去拦住他,说了这么一句足可以使他萌生死意的话。
  这期间我父亲历尽磨难,就是在城里电影院开的批斗会上,他不知道痛哭流涕了多少次,他像祥林嫂似的不断表白自己,希望别人能够相信他,我们放的那把火不是他指使的。
  从此,我和我哥哥名声显赫起来,县城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知道向阳弄里住着两个纵火犯。而且我们的形象上了大字报,以此告诫孩子们不要玩火。我看到过大字报上的漫画,我知道那个年龄小的就是我,我被画得极其丑陋,当时我不知道漫画和真人不一样,我以为自己真的就是那么一副嘴脸,使我在很长时间里都深感自卑。
  我读小学以后,我们家搬进了医院的宿舍楼,宿舍就建立在我们的纵火之地,同时又在我家对面盖了一幢小房子,将它作为太平间,和以前的厕所为邻。
  后来的日子,我几乎是在哭泣声中成长。那些因病去世的人,在他们的身体被火化之前,都会在我窗户对面的太平间里躺上一晚,就像漫漫旅途中的客栈,太平间以无声的姿态接待了那些由生向死的匆匆过客,而死者亲属的哭叫声只有他们自己可以听到。
  当然我也听到了。我在无数个夜晚里突然醒来,聆听那些失去亲人以后的悲痛之声。居住在医院宿舍的那十年里,可以说我听到了这个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哭声,什么样的声音都有,到后来让我感到那已经不是哭声,尤其是黎明来临时,哭泣者的声音显得漫长持久,而且感动人心。我觉得哭声里充满了难以言传的亲切,那种疼痛无比的亲切。有一段时间,我曾经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为动人的歌谣。
  就是那时候我发现,很多人都是在黑夜里去世的。白天的时候,我上厕所经常从太平间的门口走过,我看到里面只有一张水泥床,显得干净整洁。有时候我会站在自己的窗口,看着对面那一间有些神秘的小屋,它在几棵茂盛的大树下。
  那时夏天的炎热难以忍受,我经常在午睡醒来时,看到草席上汗水浸出来的自己的体形,有时汗水都能将自己的皮肤泡白了。于是有一次我走进了对面的太平间,我第一次发现太平间里极其凉爽,我在那张干净的水泥床上躺了下来。在那个炎热的中午,我感受的却是无比的清凉,它对于我不是死亡,而是幸福和美好的生活。后来,我读到了海涅的诗句,他说:“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长大成人以后,我读到过很多回忆录,我注意到很多人的童年都是在祖父或者外婆们的身旁度过的,而我全部的童年都在医院里,我感到医院养育和教导了我,它就是我出生前已经去世的祖父和祖母,就是我那在“文革”中去世的外公,就是十来年前去世的外婆。如今,那座医院也已经面目全非,我童年的医院也去世了。
  (孙伟摘自余华新浪博客图/志荣)
  





首页-&gt2008年第17期

魏敏芝:我行,一定行

作者:檀 尚




  张艺谋导演的原生态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在国际上一炮打响后,片中的女主角魏敏芝刚一闯入人们的视线,就载着盛誉的光环,按照常理,应该星光一片灿烂。然而,就在“魏敏芝热”风头正劲的时候,许多人都预测说这位“谋女郎”在星途上不会像巩俐、章子怡那样走太远,甚至许多导演都给魏敏芝降过温,说她既不漂亮,身材也不好,不适合做演员……22岁的魏敏芝似乎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她真的就此销声匿迹了吗?
  当年,负面的声音如潮一样压来,这个来自乡村的“小土妞”有点儿蒙了。她照镜子时对自己说:“我感觉自己是这块料啊!我行,一定行!”自此,魏敏芝把电影当成了事业,她自信能在电影圈里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她要证明给全世界看。就这样,在一片嘘声中,魏敏芝怀揣梦想,肩负使命,欣然上路了。高三时,她毅然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
  然而,这一次她失利了。她在心里痛苦地拷问自己:漂亮的脸蛋和傲人的身材是不是从影的必要条件?我真的没有这个才能吗?如果不做演员,我可以做导演吗?魏敏芝就像《一个也不能少》中的小老师一样,自省而坚强。即便在最艰难的处境里,也绝不放弃希望。与“北影”失之交臂后,她毅然选择了西安外国语学院影视传播学院,将专业调整为“编导”。强大的目标之前,未来显得魅力十足,诱人亲近。魏敏芝在校期间,学习非常刻苦,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知识的养分。一个偶然的机会,魏敏芝邂逅了一位她的忠实影迷——美国夏威夷杨百翰大学教授、美籍华人陈尔岗。因为受到影片的感染,这位影迷对魏敏芝非常关注和喜爱,还提议将她推荐到自己任教的学校去深造。有一次,陈尔岗试探性地问魏敏芝,学成后有何打算。魏敏芝的回答铿锵有力:“学成回国,专拍山里那些贫苦的孩子,让整个社会关注和帮助他们……”陈尔岗受到了极大的触动,推荐她到国外就学的步伐也加快了许多。
  然而,去美国就学前,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魏敏芝的英语基础相当薄弱,许多人都替她捏了一把汗。正式收到陈尔岗邀请的那天,魏敏芝心事重重。她久久地坐在图书馆里盯着面前的笔记本发呆,她问自己:人这一生,关键的机会能有几次?那一天,走出图书馆的时候,魏敏芝的拳头攥得紧紧的。
  经过两年的“攻坚战”,刻苦而聪慧的魏敏芝最终在杨百翰大学组织的留学考试中脱颖而出,令人惊叹的是,她还争取到了全额奖学金,可免费入学。成绩颁布的那天,魏敏芝有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觉,这一役的胜利,对她继续追求梦想成了巨大的鼓励。在杨百翰大学里,魏敏芝异常活跃,她对自己说:“我要在世界的高等学府证明自己的强悍!”
  通过竞争,她获得了校内电视台副导演的职位。同时,还将校内的中国留学生组织到一起,成立了首届中国同学会,并担任学生会主席一职。每隔一周,魏敏芝都要放映一部中国的电影,向全校师生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此外,她还加入了学校的合唱团,该团规模大、水平高,在美国享有盛誉。魏敏芝当仁不让,打败其他竞争者,当上了合唱团的副导演。在异国的土地上,魏敏芝的才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不久,崭露头角的魏敏芝受到了美国一家影视公司老板的关注,邀请她执导电影《母亲的心愿》。该影片不仅由她独立执导,还由她担任主演。凭此片,魏敏芝受到了科威特中国电影周的邀请,成为首发在海湾地区亮相的中国演员,还获得了科威特文委最高奖……
  自此,魏敏芝不再是那个浑身冒着土气的原生态演员,她已经在历练中变成了一道耀眼的风景,并在异域的熏陶下脱胎换骨。在当下最红火的新浪博客网上键入“魏敏芝”三个字,你会发现,她的名字处在文化圈里……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出众。但,只有不是一直停留在“认为”上,而是不断调整自己,总在证明自己是“很出众”的人,才会真的“很出众”。魏敏芝做到了。
  (小溪摘自《课堂内外》2008年6月)
  





首页-&gt2008年第17期

他的一生

作者:彭永亮




  他是一个私生子。
  他在单亲家庭里长大,自幼在贫民区摸爬滚打。
  他童年时除了上课外,都在为生活和学费四处奔波:早晚卖报,周六帮人卸货车,周日到游乐场打工。14岁就辍学到罐头厂当童工。
  少年时,他曾对一个姐姐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到40岁不结婚,我要有一座大房子,一个房间里要堆满书。”
  他喜欢航海探险,15岁后因生活所迫,成了一名小海盗。16岁以船长的身份带着另一个女海盗头出海掠夺,成为队伍里最年轻的人。
  其间,他最喜欢的是喝得大醉,或者选一抱书,把舱门锁上,一个人仰在床铺上读。
  他选择过死亡,后来为一位渔夫所救。
  结束了醉生梦死的生活后,他加入了渔场巡逻队,并曾独自赤手空拳面对过1支枪和16把刀,最终取得胜利。
  18岁时他开始流浪,成了最伟大的“流浪之子”。
  他扒过火车,亲眼目睹同伴被火车轧断腿。冬天,积雪的日子,露宿铁路旁的树林是他的家常便饭。
  到处漂泊的许多日子,他只能靠乞讨为生。
  他信仰社会主义,并认为仁慈之心的体现,不是施舍,而是同甘共苦。
  19岁这年,他又和另外3个伙伴开始了北极圈的淘金生涯。
  他们的全部家当是8磅食物。因为付不起运费,4个人花了3个月时间往返山地间,背运物品到目的地。
  结果,淘金梦仍无情地破灭了。
  几个人坐无篷船19天行了19英里,才搭上了一条轮船,得以回家。
  多年后,他把这段经历写进了一部名叫《热爱生命》的小说里。
  除了水手外,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名作家。为了这个愿望,他一度靠典当度日:把自行车当掉,等挣了钱再赎回来,如此反复。
  另外就是出海做水手,几个月回来一次,攒些钱开始写作,等用完了,再去出海。
  他喜欢尼采,觉得超人的哲理很适合自己的口味,因为他认为自己也是一位超人。他也认为超人能克服所有的困难。
  除了饥饿,他最大的烦恼就是时间。为此,他一天只休息5个小时,余下的19个钟点都在学习或写作。

Prev | Next
Pg.: 1 ...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 47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