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西里尔字母又称做古斯拉夫语字母(现代的斯拉夫字母经过修改)。
  能造船,我就能发展出海军来。咱们一般人当不了海军,除非文艺兵,整天在岸上跳舞的,这另说了。能上舰的水兵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你不能一上船就吐,那能把肠子给吐出来,你说我不吐,废话,从天津到大连我也不吐。从海南岛到西沙你再试试看,浪高3米,你要不吐我跟你姓。没有海军传统的国家要发展海军这非常成问题,你连水手都招不够,船打沉了没关系,破船值什么钱,我钢产量多,加上造船技术高,沉一艘我造一艘。可是一艘船上的舰长可不能说沉下去,我再造一个。要知道一个合格的舰长培养出来需要20年都不止,从军校一毕业是少尉,干20年才能干到上校,才能当舰长。所以你发展海军挑战英国是非常不明智的,英德矛盾就成为了主要矛盾,你刺激了英国,这很不明智。


2.集团跷跷板
  结盟是门艺术课第二个,两大集团。首先是同盟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形成了三国同盟,核心是德国。这个德国,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它挑起的。它一个人干觉得闷得慌,拉上俩朋友一块儿干。找的这俩朋友实在不怎么样,结盟是一门艺术,你跟意大利结盟就不说了,至少意大利战无不败;你跟奥匈帝国结盟,你不是作嘛。哈布斯堡王朝有一句名言,“让别人打仗去吧,咱们结婚”。哈布斯堡王朝之所以把地盘弄这么大全靠联姻,我的公主嫁给你的王子,我的王子娶你的公主,这样才把地盘逐渐扩起来,根本就不会打仗。所以当“一战”一爆发,在奥军总参谋部派驻的德国军官就给德国皇帝拍电报,亲爱的陛下啊,我们是在与僵尸结盟,他们的战争水平停留在拿破仑时代,跟这种国家结盟有什么意思7“一战一你不吸取教训吗,你跟意大利结盟,意大利一打仗就投降;你跟日本结盟,日本不投降,他豁自己肚子,那有什么劲儿,你牛你豁敌人去啊,老豁自个儿干吗?假如说德国军队的战斗力是1。0,日本顶多算10,意大利负100,你说和这国家结盟除了拖累你,只会帮倒忙,其他什么也干不了。
  德国就很不幸,跟这两个国家一结盟,把强国得罪了。本来俾斯麦首相在位的时候是处心积虑地促成俄、奥、德三皇同盟,咱仨都是欧洲最反动的国家,咱们应该联合起来。结果德、奥、意一结盟,目标是对着法国的。一对法国,法国就得想招了,建立了协约国。当时有这么几步,1892年法俄首先协约,欧洲最民主的国家法国和欧洲最专制的国家俄罗斯,在欧洲意识形态最相对的两个国家,反而结成了同盟。在俄罗斯,法国的国歌《马赛曲》是禁歌,不许奏,因为这玩意儿鼓励奋起抵抗,结果这两国反而结盟了,当然前提是法国给钱。当时的欧洲除了法国和瑞士,剩下都是君主制国家,法国完全是个另类,你是个共和国,把皇帝都给废除丁,大逆不道。
  朋友牌敌人
  这两国结盟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逐渐形成了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其中,德奥意是同盟国,协约国里这时只有法俄,因为有个大国还没加入进来。1904年,英法协约,1907年英俄协约,三国协约,标志着协约国正式建立。大家看到协约国的成立比同盟国晚了25年,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原因就是英国在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英国奉行大陆均势政策,欧洲大陆的国家最好保持一种势均力敌,以免对英国构成威胁。英国的前首相帕莫斯顿勋爵,在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是外相,极力主张对华宣战的。他有一句名言:“大英帝国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不变的利益。”意思是我们的朋友和敌人是可以变的,唯独利益不变。其实这句话才是外交界的至理名言,你任何一个国家搞外交都应该是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
  人家英国说得特别对,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你的外交政策要是想当欧洲大陆的老大就对我构成威胁。英法可是世仇,光百年战争就打了两回,从1337年到1453年这是第一次百年战争。然后从路易十四时代打到拿破仑时代,这第二次百年战争更厉害,不但在欧洲打,在印度、在北美都打,你想这不是世仇嘛,拿破仑战争终于把法国这个心腹大患给拍下去了,怎料法国下去了俄国又上来了。欧洲宪兵是神圣同盟保护者,封建制度卫道士对英国构成威胁,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联合昔日的敌人法国,把昔日的朋友俄国拍下去了。俄国一被拍下去,立马就认识到了,欧、洲不是我玩儿的地方,于是转而向东方发展,和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伊犁条约》等。占中国,新疆、西藏跟英国迎头对撞。两国的仇更大丁,你想占新疆英国也想,你想占西藏英国更想,尤其你染指西藏英国绝不允许,这跟印度隔了一座山,这是我后院,所以英俄矛盾激化。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被拍下去,法国又变成欧洲老大了,因为当时就这几个大国,这个下去,那个冒上来;那个下去,这个冒上来,所以俄国一下去法国又上来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一心想恢复拿破仑的光荣,他又没他大爷那两下子,他整天谋求对外扩张,对英国构成威胁,没等英国动手,德国不爽地跳了出来,把第二帝国给消灭了,德国统一,一下改变了欧洲的格局,法俄普奥大陆上四大国势力均衡。
  这个对于英国人来讲很高兴,很乐于看到这一点,德国太可爱了嘛,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当然尼古拉二世、俄国沙皇也是,维多利亚女王号称欧洲老祖母,因为她的公主嫁到各国宫廷,全是她外孙子。本来英德是很有可能当好亲戚、好朋友、好邻居的,结果德国很不识相,在这个问题上得罪了英国,一开始他舅舅,后来他表哥。维多利亚女王去世的时候,爱德华七世是威廉二世的舅舅,威廉二世整天在宫里一提到他舅舅,这个老不死的家伙,整天这么提。然后他一死,乔治五世和他表哥,本来可以成为好兄弟的,但是因为在这两个问题上你挑战了你舅舅了,所以两国矛盾激化,英国就调整外交政策了,法国跟俄罗斯只不过想跟我这儿要点钱,德国想要我的命,要他舅舅的命,所以他舅就要调整。
  全家的悲哀
  爱德华七世访问巴黎,临出发前首相跟国王讲,您要做好受到法国人民不友好对待的心理准备,国王到了巴黎访问,一登陆,法国人高奏《马赛曲》,打倒暴君,国王的马车一过,鸡蛋西红柿就招呼,回旅馆能炒一锅菜。后来国王只要一听到《马赛曲》奏响,就从马车上跳下来立正,穿军装的时候敬军礼,穿便装的时候手放在胸前,向《马赛曲》致敬。10天后离开巴黎的时候,老百姓到街上自发欢送,“英法友谊万岁刀,“国王陛下万岁”,此后巴黎的报纸惊呼,说这是1848年“七月王朝”被推翻之后,巴黎街头第一次喊起“国王陛下万岁”。你看你尼古拉二世也是你外甥,你何必跟你外甥过不去呢,英俄也协约了。这样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形成,就爆发了一次大战,1914年7月到1918年的11月,四年带三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奥匈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大公妃索菲娅在萨拉热窝市遇刺。
  看过电影《茜茜公主》吗?茜茜的老公弗兰茨皇帝在那个时候是84岁高龄了,茜茜公主就是伊丽莎白皇后,你到今天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这些国家,你看满街都是他们俩的画像。但是皇帝的画像都是皇帝老年时代,白胡子落腮,而伊丽莎白皇后的画像全是她青年时代的,所以你说这是两口子,怎么都不相信,总觉得祖孙俩的感觉。伊丽莎白皇后1870年在瑞士遇刺身亡,遭到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袭击。那个无政府主义者也不一定非要杀她,就是随便杀一个皇族就行,他们正好旅游,轻装出行,又不带随从。他们俩的独生子也就是王储鲁道夫公爵,后来因为失恋自杀了。你说这外国皇上真有意思,当了皇上你想恋谁不行?非要自杀,结果他这一死,斐迪南大公有了机会。他是弗兰茨皇帝的侄子,本来不怎么招老皇帝喜欢,但是没别人了,哈布斯堡王朝没有其他男性继承人了,只好把他立为王储。这哥们又跟老皇上顶着干,他非要娶一位宫女,这在欧洲皇室是绝对不允许的,欧洲皇室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跟平民通婚,总说戴安娜是平民王妃,她们家伯爵,怎么是平民,祖上是伯爵,也是贵族。你纯平民,祖上是售票员,那不可能,尤其英国王室是很保守的,他不可能跟平民通婚。这样一来的话,皇帝不同意,而大公执意要这么干,所以最后皇帝没办法就妥协了,你可以娶她,但是她在维也纳得不到任何故礼遇,比如说她一进来没有人起立,没人管她叫殿下,可是人家夫妻俩感情很好。结婚那么多年,孩子也挺大的了,他就感觉很对不起自己的妻子,既然在维也纳宫廷得不到礼遇,我带着她到外地去显摆显摆吧,结果,这一显摆,俩人全死在那儿了一遭到了塞尔维亚激进民族主义者的暗杀。这个大公一被暗杀,老皇上就急了,一生见过太多亲人的非正常死亡,媳妇被暗杀了,儿子自杀了,侄子又被暗杀了,皇上那年84岁了,都已经老糊涂了,所以德国就趁机挑唆他,宣战宣战,老皇上一晕头就向塞尔维亚宣战!
  一宣战,俄罗斯就不干了,我们都是“诺夫”、“斯基”,你对他宣战就是对我宣战,你敢打我斯拉夫哥们儿就等于打我,俄国就向奥匈宣战:结果德国也说了,我们都是同族,你打我日尔曼兄弟就是打我。于是德国就向俄国宣战;法国说我跟俄国是盟友,你打他就是打我,于是法国向德奥宣战一这时候已经四大国了,英国本想再观望一下,没想到德国竟然进攻中立国比利时,比利时国王是英国国王的舅舅,当时也是德国皇上的舅舅,俩外甥打仗,你没事你打舅舅干什么。所以英国说你真不像话,你敢打咱舅舅,我抽你去,于是,萨拉热窝街头三声枪响,三颗子弹,英、俄、德、奥、法五大强国就干上了。这还差一个“意”呢,威廉二世皇帝拍电报给意大利国王爱曼努埃尔,你该履行同盟义务了,该宣战了。国王回一封电报,我们很想履行同盟义务,可我们国家穷,外号叫穷光蛋帝国主义,你们也知道,我们需要点物资,您借给我。皇上一看这电报,给扔地上了。你要300万支步枪,10000门大炮,5000个火车头,我要把这东西给你,我们德国人得拿棒子打仗去。拉倒吧,你不来拉倒,不要你了,结果意大利就观望了两年。
  协约国招呼意大利,你跟我干,因为意大利想要的领土都是奥匈帝国的,所以你哪能跟同盟国,你得跟我们干,我们给你领土。果然意大利乐呵呵地参战了,意大利一参战,协约国后悔了,肠子都悔青了。本来战线就很吃紧,还得抽调部队去增援意大利,连俄国和葡萄牙都各派了一个师,去增援意大利。
  你想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水平是怎么一个程度,一个连的德奥士兵挺着刺刀一冲锋,光意军战俘就抓9000人。意大利的失败被称为雪崩,见过那模样吗?几十万大军上前线,一天两天就完蛋了。可能意大利人的热情都在足球、歌剧、冰激凌上,战争是他们最不适应的一种活动。所以战后凡尔赛会议划分战利品就没意大利什么事了,那是按贡献大小来,你贡献是负的,你还想分战利品,你应该被占领才对。
  3.不和谐的三部曲
  非正义出拳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其中只有塞尔维亚、比利时很正义,人家招谁惹谁了,当舅舅容易吗,你俩外甥打他去,比利时90%的领土被德国占领,却坚持到战争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法比对德国,东线俄国对德国和奥匈。
  大战的经过,分三个阶段,1914年是第一个阶段。德国人是世界上最擅长计划的民族,作计划作得特别好,思维特别缜密。早在1900年,大战爆发前14年,总参谋长施里芬元帅就制订了德国的作战计划,因此这个计划被称为施里芬计划,伯爵设想,战争一爆发,德国无法避免法俄两面夹击,因此施里芬元帅说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那么集中优势兵力,首先歼灭谁呢?元帅认为俄国工业落后,铁路落后,除了人多,什么都少,所以打起仗来,从宣战到参战需要3一6个月的时间。因此德军集中主力在西线,争取3一6个月内消灭法国,然后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把军队调到东线,在俄国完成战争准备之前击溃俄国,结束战争。他这个设想是集中优势兵力,跟拿破仑的奥斯特利茨战役翻版一样。德国的军队一共是81个师,8个集团军,设想在东线投入1个集团军,9个师对俄国构成牵制,在西线投入72个师,7个集团军,进攻法国。于是出现了一个问题,部队如何分配?如果部署在法德边界上,法国的6个集团军70个师在这边界上,你72个他70个,边界设防都很坚固,就变成僵持了,不能速战速决。所以边界上搁1个集团军9个师,采取守势,牵制法军,然后再投入6个集团军,63个师去进攻中立小国比利时。比利时全国只有4个师,比、法边界不设防,德国人设想我一宣战他就投降,他一投降,我就可以沿不设防的比、法边界进攻法国,部队这么迂回,兜击法国,占领巴黎,封锁英吉利海峡,英国远征军渡海增援,在法军从法德边境回撤之前,就占领巴黎,从而结束战争。等于,两线作战要分散兵力,这一线又要分散兵力,一定要加强右翼。元帅在1905年退休,1913年故去,死之前他再三地告诫自己的继承人毛奇将军,一定要加强右翼,战争一爆发,计划赶不上变化。
  首先俄国人拿了法国钱了嘛,一打起仗来法国就督促他,赶紧出兵,你拿了我的钱就要赶紧出兵。俄国在没有完成战争准备的情况下就投入当中,太愣了,战争准备没完成,军长带着军部先上前线,然后动员一个师,就玩完儿一个师。
  逐次添加兵力是兵家之大忌,你伸一根手指头,撅了,又伸一个手指头又给撅了。9个师你挡不住我,而且这边是东普鲁士,霍亨索伦王朝发源之地,祖宗发祥之地,历代普鲁士国王都是在柯尼斯堡登基加冕,这等于是霍亨索伦隆兴之地。
  东普鲁士这帮容克冯们的庄园都在那儿,这地丢了,我对得起祖宗吗,所以给皇帝施加压力,皇帝就跟毛奇将军说加强兵力,加强得不是很多,16个师,这儿就变成了65个师。问题是毛奇将军在战争爆发之后,发现法军疯了似的进攻法德边境,要打过来,所以毛奇一看这9个师挡不住,万一最后是我们占了巴黎,他们占了柏林,成双方交换场地了。这儿27个师了,这儿38个师,比施里芬元帅设计的兵力少了一半,元帅跟他说无论如何加强右翼,结果削减了一半。更没有想到的是中立小国比利时激烈反抗,战争一爆发,12岁的王子都穿上军装到前线作秀去了,12岁,你还没步枪高呢,你上前线干吗去?同仇敌忾,全国紧急动员,马上从4个师就变成12个师,一个小小的烈日要塞挡了德国人18天。德国人认为我一宣战你就投降,当天就可以进攻法国,结果等他打进法国的时候已经是8月底了,这个时候法军已经开始从法德边境回撤,所以双方爆发了第一场大战,就是马恩河战役。
  巴黎东北120公里马恩河,在这儿爆发了一场大战,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一幕。
  法国打到最激烈的时候,急需要从巴黎调一个师,封堵战役缺口,如果这一个师的士兵跑到前线能累死一半,120公里,跑着去,那会儿的步兵是名副其实的步兵,两条腿,那怎么办?情况紧急,巴黎城大喇叭开始广播,所有的出租车司机放下乘客,到市政厅门口集合,拉上军人上前线,巴黎司机一停车,先生您下车,我要去参加战争了,倍儿自豪,先生给双倍车钱,祝你好运。2000辆出租车把一个师的士兵送到了前线,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迹。马思河战役打了3个月,双方的伤亡是150万人,拿破仑战争十多年也没死这么多人,欧洲人终于领教了工业化时代的战争是什么样,大炮、速射步枪、马克西机关枪,一分钟300多发子弹,割草似的,那兵一会儿全躺下了,而士兵进攻的方式跟拿破仑时代一样,没区别。

Prev | Next
Pg.: 1 ...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 9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