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手段获得了新的生命,在军事行动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气球还被广泛地运用于执行其他各项军事任务,例如,使用
空飘气球,抛撒传革,实施心理战,瓦解敌国士兵的抵抗意志,或振慑敌军;
放出载有气象探测仪器的探空气球,就可随时掌握 200 米以下各个高度的气
象实况从而保障空军和导弹部队的作战、训练、演习等等。

机智的号兵

俄国与土耳其在公元 1877~1878 年间,爆发了一场战争。在一次战役的
激烈交战中,土耳其军队以不可阻挡的强大攻势,向俄军阵地发起了猛烈的
冲击。俄军无法抵挡住敌人的进攻,眼看土军士兵就要冲到俄军阵地的前沿
堑壕了,俄军的处境十分危急。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一位俄国的号兵以超乎寻常的冷静,想出了一个办
法,用手中的号角,打退了敌人。因为这个号兵平时特别注意土耳其军队的
号音,并已熟练地掌握了了土军的号谱,于是他便躲在堑壕内突然吹起了土
耳其军队的“退却”号。那嘹亮的号角声阻止了土军士兵的冲击,他们以为
是自己的指挥官下令停止进攻,所以听到退却号角,土军士兵便毫不犹豫地
退下阵来,使俄军赢得了巩固阵地,补充人员的宝贵时间。当土耳其军队明
白过来时,良机早已错过。

打赌获情报

1892 年、日本驻柏林使馆武官福岛少佐和几位德国军官打赌:他将骑自
己的马,从柏林横穿欧亚两洲直到海参崴。他们的赌打得轰轰烈烈,所下的

赌注高达万金,许多报纸都作了报道。千千万万好奇的人们都关注着事情的
发展和结局。
福岛在人们的一片敬仰和祝愿声中,骑着他的瘦马,开始了这次行程。
一路上,福岛受到了所到之处人们的热烈欢迎,他仿佛成了一位带有传奇色
彩的英雄。
福岛进入俄国境内后,俄政界、军界更是热闹非凡。因为他的行程绝大
部分是在俄国境内,他打赌能否获胜,也将在这里揭晓。好奇心和虚荣心刺
激着数不清的俄军政官员们,他们在福岛必经的路线上守候着他的到来。他
们为福岛举行各种欢迎仪式,举办大大小小的宴会;他们陪着福岛到他愿意
去的任何地方参观;他们还毫无保留地介绍本地区的情况,回答提问。而福
岛本来就精通俄语,总乐意和各类人物交谈,直到双方满意为止。为此,福
岛的行程进行得很缓慢,他每到一地总是看够了、听够了再走。
福岛用了 15 个月的时间,才到达海参崴。这场打赌他赢了,而且是个大
月家。他的收获不仅仅是一大笔金钱,他还搜集了一大批俄国的军事、政治、
经济等方面的情报。直到许多年以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场打赌不过
是福岛为搜集俄国情报而巧妙制造的骗局。福岛本人也不是一个真正的探险
家,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日本军事间谍。

从卫生状况探出的军情

当年,留学英国的日本海军上校,“浪速”号驱逐舰舰长东乡平八郎,
应邀参观大清帝国的北洋水师。那时候,北洋水师气派非凡,水师提督、御
赐一品的丁汝昌是大红人,所有的大型军舰都是在英国订造的,北洋水师的
总吨位也比日本舰队的大。
1894 年,日本想对清政府发动战争,但很顾虑北洋水师的威力。东乡平
八郎向当局献策道:“清朝海军虽然吨位大,但不堪一击。”他的根据是,
他在参观清舰队时,看到水兵把洗过的衣裤晾在大炮的炮管上,他下船之后
发现自己的白手套弄脏了,可见所有的栏杆扶手都没能保持清洁。东乡平八
郎从这两件小事上看出了清朝海军缺乏严明的纪律。他因此断定,一支没有
纪律的军队,武器再精良也是不会打胜仗的。
日本海军部参考东乡平八郎的意见,很快就制定出了作战计划。果然,
在后来的海战中,总吨位小、装备又不够精良的日本海军一举大败北洋水师。

决定命运的天气预报

1944 年 6 月 4 日,是盟军最高统帅部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天。盟军集中 45
个师,l 万多架飞机,各型舰船几千艘,即将开始酝酿已久的诺曼底登陆作
战,代号为“霸王”计划。就在这箭上弦、刀出鞘的时候,在大西洋上巡戈
的气象船和气象飞机传来了令人沮丧的消息:今后 3 天内,英吉利海峡将处
在低压槽控制下,舰船出航十分危险。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面对风
急浪高的海峡一筹莫展,不得不把进攻时间推迟。盟军司令部里的空气显得
异常沉闷,各兵种的高级军官都知道,登陆战役发起的“D”日,对气象、天
文、潮汐这三种自然因素有着苛刻的要求:换乘海域不能有巨风恶浪;第一
波登陆船队要能赶上涨潮;满潮前要有月光以保证航空兵能识别目标。据分

析,1944 年的 6 月份,能够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天气,只有几天时间,月相
和潮汐将迫使他们在行动时间的安排上作根本的改变,“霸王”计划将成为
泡影。
就在大家几乎陷于绝望的时候,盟军联合气象组负责人、气象学家斯塔
格提出了一份气象预报。他指出,有一个冷峰正在向英吉利海峡移动,而在
冷峰过去和低压槽到来之前,可能会出现一段较好的天气。根据预测,这一
天可能是 6 月 6 日。这一预报,使盟军司令部里那种愁眉苦脸的气氛一扫而
光。很显然,这是一份决定诺曼底登陆战役命运的气象预报。当晚,气象联
合小组对 6 日的天气又作了一次较为详细的预报:上午晴,夜间转阴。这种
天气虽不很理想,但起码满足了登陆的基本条件,对于“霸王”计划来说,
已是求之不得的好天气了。兵家最忌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绝不能再放弃这
仅有的机会了,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当即拍板定案,6 月 6 日被定为登
陆的发起进攻日。做出这一决定,是综合考虑了条件、可能、得失之后作出
的理智的选择。
要说德军对美英联军这样大规模的登陆计划也并非一无所知,从 1944
年初德军在东线遭到惨败以后,他们就已预感到西线的打击正在悄然迫近,
因而从战场和兵力部署上,德军已做了拼死防守和一举歼灭美英登陆部队的
打算。可惜,就是在气象问题上,最终使得德军的这一切准备都成为落花流
水。盟军在发起进攻之前的几个小时,曾破译了一份德军的天气预报:“从
目前的月相和潮汐。
来看,恶劣的天气形势还将在英吉利海峡持续下去。”正是这份不高明
的预报,使德军西线司令官隆美尔认为,盟军根本不可能在最近组织登陆战
役。正因为如此,他才于 6 月 5 日清晨和他的副官一起回德国本土为其妻子
过生日去了。临走时他还交待:“部队长期处于紧张戒备状态,目前气候恶
劣,可以考虑休整一下。”看,由于气象预报的原因,那些本来能够提前发
现进攻舰队的空中和海上警戒被取消了,盟军的扫雷舰队已经驶到了肉眼可
见的距离,德军竟然没有一个人报告……。
气象和战争有着不解之缘,气象预报准与不准,常常对司令官能否正确
判断形势、下定决心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词之差引起战争

100 多年前,苏伊士运河通航后,埃塞俄比亚(下称埃国)的战略地位
和经济地位变得极为重要。当时的英国、法国和意大利都想控制埃国。1889
年,埃国迫切需要外援,意大利趁机与之签订了《马查里条约》,企图利用
条约来控制埃国。意大利在条约的用词上玩弄了一个花招,条约的第 17 条写
道:“埃塞俄比亚与其他列强或政府所发生的一切交涉中,可以借助于意大
利政府。”其中“可以”的含义是,埃国同外国发生交往或纠纷时,可以请
意大利参与或帮助解决,也可以不请。但条约还有一个意大利文本。在这个
文本中,意大利别有用心地把“可以”改为“必须”,这就意味着埃国同别
国发生的一切交往和纠纷都必须接受意大利的干预,埃国必须服从意大利。
埃国的主权由此受到了威胁。但是,埃国忽略了条约的两个文本中的一词之
差,在条约上签了字。1890 年,意大利得意洋洋地向各国宣布:埃国是意大
利的“保护国”!埃国为此惊诧万分。埃国在弄清自己是在条约中受到了意

大利玩弄的一词之差的愚弄之后,立即宣布《马查里条约》作废。但意大利
岂肯善罢甘休?由此便引发了两国之间的战争。这真是,一词之差引起了一
场战争。

蛋中藏密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尽管索姆河前线德法交界处的法军哨兵如林,对过
往行人严加盘查,但德军仍对协约国军队的驻防情况了如指掌,并不断发动
攻势,使他们陷于被动。对此,法国情报人员感到莫名其妙。
一天,有一位挎篮子的德国农妇在过边界时受到了盘查。哨兵仔细察看
篮子,见里面装的都是鸡蛋,毫无可疑之处,便准备放行。由于闲着无事,
他顺手抓起一个鸡蛋无意识地抛向空中,又把它接住。哪知,这时却意外地
发现德国农妇神情紧张,这引起了哨兵的怀疑。鸡蛋被敲开了,只见煮熟的
蛋清上布满了字迹和符号,哨兵大吃一惊。
原来,这是英军的详细布防图,上面还注有各师旅的番号。在很长一段
时间内,德军就是用这种办法传递情报的。这个办法是德国的一位化学家给
提供的,其作法并不复杂:用醋酸在蛋壳上写字,等醋酸干了以后,再将鸡
蛋煮熟,字迹便奇迹般地透过蛋壳印在了蛋清上,外面不留任何痕迹。

奇招制胜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与土耳其军在西奈沙漠地区作战。当时,双
方势均力敌,都无法突破对方的防线,处于对峙局面。
英军司令阿伦比在苦苦思索作战方案时,经常到前沿阵地观察敌情。他
发现敌方物资供应极为困难,生活十分艰苦。一个新的作战方案在他脑中产
生了。他下令马上生产 12 万包含有大量鸦片的香烟,并用飞机空投在土耳其
军队的阵地上。土军士兵因断了香烟,早已烟瘾大发,难过之极,一见空投
下成箱的香烟,纷纷上来抢着就往回跑。他们顾不得上级的警告,管它里面
有没有什么名堂,都痛痛快快地过了一阵烟瘾。
第二天,英军早已养足了精神,集中了 12000 名士兵向土军阵地发起猛
烈的进攻。土军士兵由于吸足了英国“赠送”的香烟,一个个鸦片中毒,昏
然入睡,束手就擒。
就这样,英军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土军防线,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假报纸攻心战

1917 年,德奥联军在发动卡波列托战役前调查到,对手是由北意大利皮
蒙特人组成的部队,而皮蒙特人地域观念极强。德奥联军作战部门根据掌握
的情报,决定用假报纸攻心,涣散意军斗志。
他们派人伪造了大批的北意大利报纸,在上面刊登了所谓皮蒙特居民同
当地警察流血冲突的消息和图片,并公布了死伤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职
务等材料。德奥联军在发动战役前夕,将这些伪造的报纸扔到意军战壕里。
意军士兵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报道,并未怀疑其真实性,顿时悲伤不已,根
本无心打仗。德奥联军在心理战成功的情况下,乘机向意军发起猛攻。意军

不战自溃,仓惶逃窜。德奥联军一举突破意军前线,歼敌 40 多万。

蒙哥马利的“三戒”

蒙哥马利元帅是英国的著名将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他为英国立下了
赫赫战功。蒙哥马利元帅戎马生涯中的“三戒”,颇为值得称道。
24 岁时,蒙哥马利从桑赫斯特军官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英军派往印度
的军团服役。在那里,他看到很多军官不思进取,沉迷于花天酒地,这给了
他很大刺激。他深感一个人要想献身军事,成就事业,就必须除掉不良习气。
为此,他给自己定了“。三戒”,即戒烟、戒酒、戒奢,并一生身体力行。
有一次,邱吉尔首相到蒙哥马利指挥的部队参观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
两人共进午餐。邱吉尔问蒙哥马利:“你喝点什么?”蒙哥马利回答说:“水。”
这令邱吉尔对他大加赞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战事紧张,事务繁多,蒙哥马利始终未因身
体欠佳而中断过指挥,这与他的“三戒”是不无关系的。

15 个法郎赢了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法国军事学院学习的戴高乐上尉就预感到:
“下次战争将是坦克战。”为此,他潜心研究机械化战争,并在 1934 年出版
了《职业军》一书。这本书指出,精良的装甲部队以及在航空兵支援下实施
机动作战,将是未来战场上决定胜负的主要突击力量。但是,当时法国的军
事领导人因循守旧,对戴高乐的军事思想根本不予重视。与此相反,纳粹德
国的将军们却十分重视这一新的军事思想,古得里安对《职业军》一书给以
高度评价。
1940 年 5 月,法西斯德国运用集群坦克闪电般出击法国,使用陈旧武器
的法国无力抵抗,只支持了一个半月就战败投降。为此,法国人痛心地说:
“德国人赢了法国,只花了 15 个法郎。”这 15 个法郎,正是戴高乐那本书
的售价。

风与军事行动

风,这种因气压分布不均而产生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每时每刻都与世
间万物的生存、成长密切相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风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也
很大。
《孙子兵法·火攻篇》中写道:“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
《孙膑兵法·地葆》一篇论述:“八风将来,必勿忘也。”看来,掌握风的
变化规律,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战争史上,借风之力而成功
者颇多。汉将卫青与匈奴军在汉北作战,汉兵 5000 人,匈奴兵 10000 人,兵
力敌优我劣。卫青乘风沙扑面,两军对面不能相见之机,指挥军队从两翼迂
回,匈奴军不知虚实,首尾难顾,顷刻大败。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著名的
赤壁之战中,也是借助风力,使火势与风向相辅相成,从而使曹操的连环战
船在大风大火中化为灰烬。历史上不识风情,受风之害的,也不乏其例。元
世祖忽必烈,由于没有掌握日本海的季风特点就冒然发兵,第一次侵日,900

艘战船被风袭沉了 200 艘,幸存者慌乱逃回;第二次侵日,4400 艘战船全部
被台风袭沉,14 万大军仅有 3 人得以生还。
近现代战争史上用风助战的例子更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利用较
稳定的西北风对法军施放毒气,毒气在风的作用下能扩散 25 公里,使法军损
失很大。4 天后,德军又照旧施放毒气,由于风向突变,反而使德军自己大
受毒气杀伤之苦。1955 年 1 月,盘踞在浙东大陈岛港内的蒋介石海军舰队,
对我军构成较大威胁,我军早就想将其歼灭。但蒋军清晨出港,天黑返回,
使我航空兵很难抓住它。1 月 8 日晚上,北方冷空气南下,沿海有 7~8 级偏
北大风,10 日天晴,风仍很大,蒋军 10 余艘舰艇不能出港。我军航空兵抓
住这一良好战机,迎风出动轰炸机等 76 架,轰炸大陈岛港,炸沉“中权号”
坦克登陆舰 1 艘,炸伤各类舰艇 5 艘,重创蒋军舰队。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战场上,风向、风力等因素与作战行动的关
系则更为密切。飞机不明风向就难以展翅,舰艇不知风情就难以巡航,炮兵
不精确测风就难以打准,就是我们习惯说的“风雨无阻”的步兵,不辨风势
也难以顺利完成任务,如:部队移动,顺风增速逆风减速;战场观察,顺风
视野远,逆风眼界窄;战场掩护,不精确计算,盲目射击和施放烟幕就难奏
效;各种枪弹和炮弹在运行中也要受到风的影响。风对原子武器、生物武器
和化学武器的使用效果影响更大,当风向与核爆炸冲击波传播方向一致时,

Prev | Next
Pg.: 1 ...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 71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