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龙尽量装作不紧张,深呼吸,然后躬身致意道:“皇帝陛下少时随高祖皇帝自晋阳起兵,以才略仁德名动天下。人皆不敢因陛下年轻而存小嗣之心,概因陛下聪慧过人,寻常人等未可及也。故英雄不问岁数,才子不计年龄。而臣确平常之人,才不过五斗、智不过寥寥,乃愚钝之人,偶被他人论及,概因与太子相识之缘故,不足以称道。”
   太宗微微点点头,说道:“爱卿很是自谦。朕听说爱卿游历四方之国时,见过一岛国财力军备都很富足强大,而究其原因源于制度完善,你可否略讲一、二。”
   李林龙略一思考应道:“臣的确见过,该岛国尚不及我大唐一州道之大,与我大唐浩瀚文化,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相比,犹如莹火之光,自不堪比。不过臣观之,虽很多不及我大唐,但有一、二,却貌似略有所长。陛下想细听,臣只好叙述,所述如有不当,请陛下谅解!”
   李林龙这些话,唐太宗听了很受用,不禁频频点头,应道:“但说无妨!”
   李林龙清了清嗓子,娓娓道来,“那岛国先祖据说来自我中土大秦,因知大秦酷法严吏,民多生怨,则秦不能长存之因也,故改革国政,推行仁道,其国则长治且久安,而所谓人道即以民为本、为民所想。”
   因符合了唐太宗的观点,他又点了点头。
   李林龙继续说道:“臣认为,岛国既名理国之根本乃民心,则其国所推行政策自然是符合以民为本的良策。这些良策考虑百姓利益,百姓当然支持。而如何才能制定出以民为本的良策呢?臣以为岛国是观百姓所求知晓的。寻常百姓大多所求不多,无非盘中之餐日益丰富、生活所需不愁缺少、文化娱乐自然舒心三点而已。只要出台的政策都能满足这三点,则民生安定、内无纷乱、国亦长治久安也。而要满足三点关键在于民富,民富则三点都可满足,反之则有其心而无其力,民怨不可避免。既说民富是关键,而如何使民福足呢?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农工商三业齐头并举,农业为基、工业为枝、商业为叶,三业相辅相成,犹树之枝繁叶茂,民众自发寻求发财支点,朝廷政策加以保障,则民富可成。”
   太宗听的仔细,突然问道:“我大唐以农业为主,而工商业为次,听你所述,那国两业也大规模发展,如何发展?“
   李林龙应道:“观其岛国政策,臣以为单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存在弊端。试想,农业受自然影响颇大,如遇天灾人祸,农户收成巨减,不但农户赖以生活的田地颗粒无收,忍饥挨饿,国库无法收税还要拨款救济,则国库容易枯竭,贻害非浅,国脉必然动摇。而工商农三业齐头并进,则有以下优点,其一,国库收入不只农业税收一块,还有工商业两块,农业收入减少,工商业收入尚可保障国库所受影响不大,并可挪出资金用于救助灾民;其二,工商业发展迅猛,可以转移增加的人丁,使其容易找到其他活路,有所收入,避免因人口增加,土地不增,收入减少而产生的矛盾,也消除了农户因没有土地收入铤而走险,利于朝廷的稳定;其三,农工商全面发展,必然带动大唐各领域的全面发展,税赋可投入其他建设,而百姓也可以扩展多种收入渠道,民自然易富,苏州、扬州一带百姓富庶,都是源于此理。”
   他见太宗听的专注,继续说道:“那岛国有句民谚: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臣也以为,发展工商业,不外乎朝廷出台扶持鼓励政策,配套保障律令,创造良好的宽松的工商业发展环境。有这些措施,则工商业当可蓬勃兴起。观我大唐广州已成为商贸大都会,波斯、天竺等地的商人、僧侣云集从事商品贸易等活动,而朝廷则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规范商业发展;朝廷在各大都市建‘市’,并设人负责管理,这样措施也有利于商业的繁荣,而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全面推广。所以说我朝发展商业有其基础,只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推行有益其发展的鼓励支持政策,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制度,则必会促进其蓬勃发展。而对于工业讲,我大唐也有相当基础,盐叶、刺绣、瓷器、铁矿、铜矿、印染、酿酒等生产都有相当的规模,只要出台鼓励各种作坊进一步扩大的激励政策,促进作坊主利润增加,则作坊定会如雨后春笋在九州大地遍开其花。而使作坊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还要朝廷投入加大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好的技术,必然促进作坊的产量和产品质量提高,日积月累则工业可成。”
   他说道这里,旁边一位胡须微白,年约五旬的老者说道:“你如此看重发展商业,可知商人大多唯利视图,奸诈欺骗,不事生产,*吗?如此鼓励此中奸人四处兴起,则其日长,奸人定然形成气候,真遇灾祸,则商人蜂蛹而起、囤积物资、哄抬物价,百姓生活窘迫,岂不天下大乱?历代帝王和王朝都无一例外以农为主,抑制商人快速崛起,则民风保持淳朴,乃稳定长久之道,也是先人总结的治国经验。你是欺朝廷无人,不知其危害而胡乱鼓吹,让朝廷放弃治国基石而改用败国之道,用心何在?再者说,你竭力鼓吹商人兴国,不错,商人通过投机取巧,虽可带动些地方经济短期发展,然以欺诈和巧取为赢利手段,非王朝正道,不可为朝廷所取亦!”
   李林龙听完心下愕然,顿觉此人不同凡响,讲的冠冕堂皇,符合圣人之道,颇能鼓惑听者,他转身欠身致意道:“请问大人高姓大名?”
   那人手轻摸额下的微白胡须,应道:“老朽长孙无忌。”
31|第五章 觐见皇帝(二)
  李林龙一听,急忙谦恭地致意道:“原来是长孙大人,失敬、失敬。大人才华横溢名,功绩超群,言者多有敬意。下官早已经仰慕已久,一直打算登门拜访,没想到在此相见,实乃荣幸。”
   长孙无忌听李林龙此语,脸上暗含得意。李林龙见客套话说的差不多了,话锋一转,言道:“大人知识渊博,下官深感钦佩,然今日大人之观点,下官实在不敢苟同。请问大人,是圣上掌握政权,还是商人掌握政权?是朝廷制定政策,还是商人制定政策?”
   长孙无忌不加细想,张口说道:“当然是圣上掌握政权,朝廷制定政策!”
   李林龙笑着答道:“既然圣上掌握政权,那么在发生灾难时商人胆敢囤积物资,哄抬物价,圣上难道没有办法制约吗?商人多重利惧生死,朝廷律令一出,商人则会迅速见风使舵,此是必然。其次,朝廷既然推行发展商业,理应防患与未然,制定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商业交易律,以高悬宝剑威慑在商人的头上,当商人为一己私利公然与朝廷作对时,杀一儆百,则商人惧之,足可防患于未然。第三,设立的管理机构有监控平抑物价之作用,当物价超出正常准许范围,管理机构可强制压价,则物价当可控制。所以法令制度配套,则完全可以避免长孙大人担心的情况发生。
   至于大人所说商人奸诈,多有欺骗,此言不错,无奸不商,无商不诈,可朝廷取的是税收,用其之长,充盈国库何乐而不为?大人说发展商业不是正道,那么请问能够使百业兴旺,人民生活富足,国库收入激增的事情不是正道,那还有什么是正道?而其他朝代没有发展商业,并不能证明发展商业不好,大唐自建国以来所实行政策,多是开拓性的政策,即使使用前朝的一些政策,大多也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前朝不大力发展商业,主要对商业发展之知甚少,看其弊、不能治其弊,看其利、不能用其利,国力不够强大,惟恐风吹草动、影响国之根本,再者也缺乏英明神武的有为明君。反观我大唐,君主英明,国力强大,知其弊利,可防可控,优势条件具备亦,足可以推行。”
   李林龙知道自己的言辞有些激烈,长孙无忌心里一定不会舒服,但不驳倒他,太宗焉能信他。
   太宗听着点点头,应道:“岛国的政策很好,但各国国情不同,所用政策自不相同,彼之良策未必实用我国,好了,这点不多说了,朕还听说爱卿知晓那岛国新式武器制造方法?”
   太宗忽然转移话题,李林龙心中暗自责怪自己,急于求成,反而导致皇帝不快。见他问自己,知道太宗是戎马一生,自然对军械感兴趣,便应道:“臣在那岛国学习了一些皮毛,略知一些火炮制造技术,那火炮威力巨大,如果制成火炮,**可杀伤方圆5-10步范围内的敌人,百炮齐鸣则可轰击500-1000步范围内的敌人。如若有敌人精锐两千,则炮击后不死即伤,几无战斗之力。火炮还可连放,而我方则不损一人。适于平原和攻城作战,有摧枯拉朽之功。”
   太宗一听激动站起道:“真有这样好的武器?比之利弓、强弩、投石机如何?”
   李林龙应道:“不可相提并论,平常箭羽不过可射百步,强弩也不过三至六百大步,而投石机不过二百大步以内,再远则劲道失尽,威力不存,而火炮或可达到六、七百大步,防御敌骑冲锋来讲,无异增加了一道胜算。”
   太宗久经沙场,岂能不知道这种远程进攻的武器对于战斗胜利的关键,他连声说道:“制造是否困难?”
   李林龙按照自己在大学里教授讲授的有关火炮原理知识说道:“只要铸成青铜火炮管,从前面炮口放入铁丸、铁片,而内装火yao,装有少量火yao的捻心在外,点燃捻心,则捻心燃烧,直到炮内,火yao产生燃烧爆炸、推动铁丸、铁片向前就可以了,原理简单、制造可行。当然除了火炮,我还可以制造轰天雷、火箭等武器。”
   太宗频频点头,言道:“你当助朕造出此等利器。”
   李林龙应道:“臣愿为陛下出力。”
   太宗很高兴地说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你的才华朕很赏识,朕决定赐汝等黄金百两、绸缎百匹。并封你为……”
   眼见太宗要封官了,李林龙的脑袋一转,抢先说道:“陛下,微臣有一事相求,不知当说否?”
   太宗见他抢先发言,不由得一愣,但出于礼貌忍住未怒,言道:“但说无妨!”
   李林龙鞠躬道:“皇帝陛下,臣本是四方游历之人,从没想入朝为官,后结识太子,深觉太子仁德宽厚,更感我大唐仁义治国,故投身东宫效力;今蒙圣上召见,且对臣慈爱有加,愈加受宠若惊。可以说,几种情感相加一起,为朝廷奉献力量的渴望犹如闸水一般不放不快。然今未立寸功,陛下就如此厚爱臣下,欲要再一步恩赐官职,心中甚是惶恐。陛下恩赐官职,这是无上的恩宠与荣耀,然臣确实不敢冒领,恐愧疚更深。但陛下的恩宠亦无法拒绝,思来想去,有个想法,既能让臣为朝廷做些应尽之事,又能展示皇上对臣的恩宠。”
   太宗有了兴致,言道:“说来听听。”
   李林龙清清嗓子,拱手言道:“微臣心想,如果陛下恩赐让臣筹办一新学堂,就可以使臣把游历所学施展出来为朝廷培养出一批忠君爱国、为民敬业、学有实用、学有所长的学子来,如此一来,臣为朝廷出力了,心中有所安,而人才培养出来则有利于国家和社稷。臣还想假若由太子担任名誉堂主,并时常前去训话指导,那么这批学子定然成为忠于朝廷的骨干之才。”
32|第五章 觐见皇帝(三)
  太宗此等聪慧之人,李林龙一说让太子当名誉堂主,他瞧了一眼太子,心中暗想,看来这个主意和治儿脱不了干系,这是为太子培养一批嫡系人才。治儿有如此想法,对朝廷也是幸事。
   想到这里他应道:“此事甚善,不知所学何为?”
   李林龙应道:“学堂应分四学,就是学习四个专长学问。一、政策学。学习大唐律令和历代法律,学习历代治理经验,培养忠于皇上和朝廷的府县官吏;二、经济学。学习新式经济发展理论,培养有头脑、有胆识的商人,负责与其他各国做大宗生意,为治理国家经济培养管理人才;三、军事学。培养一批能文能武,忠于皇上、朝廷,善于兵法的将才,为大唐军队输送懂军事、擅作战的将领;四、机械系。培养一批可以制造新武器和研发技术的人才,为大唐军备发展和民间技术提高造就一批能工巧匠。这四系所学基本知识有算术、兵法、论语三门,其余则是分类专业知识。通过授业,使其把忠于皇上、忠于朝廷、忠于大唐当成天责,从能力上使他们学有所长、擅于谋略、熟知计谋,可当大用。”
   李林龙话一说完,唐太宗陷入思考,他在衡量此提议的利弊,而大司马长孙无忌插话道:“陛下,臣以为此事劳民伤财、毫无意义,国子监已经设有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共招学生二千余人。各地方州县也开设学堂,此外还有各地私学。学生学习的科目,也有专业课程和儒家经典,这些知识已经教会学生学有所长、忠君爱国。既然有这些学堂可以培养人才,现在何必在办个什么新学堂劳民伤财、岂不多此一举?”
   李林龙刚想反驳,太子却抢先发了言,他应道:“儿臣认为,国子监六学不是不好,然观之所学内容,不能及时应用于朝政,那些毕业的仕子还要勤加磨练,始能成器,而李林龙所提新学堂不但培养专才目标明确,而且直接便可以在学习阶段实践磨砺,这些学子毕业时才干已经略有所成,能够胜任所担当职务。如果再加点时日,便可成为栋梁之才。所以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国子监诸学走的是老路慢路,而新学堂走的是新路快路。符合朝廷的实际需要。”
   李林龙万万没有想到,太子的思想竟然如此开化,而且所言句句富有开拓精神,他暗自思道:“李治也非等闲人物,我小瞧他了。”
   太子李治继续说道:“父皇,儿臣以为,既办新学堂,就要力求新字,此学堂招生渠道大可放宽,朝中青年才俊,各地青年才子,但凡有一技之长,只要通过入学三关才华面试,无论出身如何,都可以进新学堂加以精雕细研,成为我朝未来精华骨干栋梁。如此大规模系统培养人才,定可以使我朝治国安邦人才滚滚不断,人才足、则国策必然清明,符合百姓、朝廷利益,长治久安之良策。”
   李世民听到这里,脸上为之动容,眼神也隐隐发光,他在为自己的太子感到高兴和自豪。
   李林龙见火候已经差不多了,又进言道:“臣以为,太子所说甚为合理。臣有一建议,这些学子所学知识应当理论与实际结合。比如学政治学的学子,可以在学习期间到地方挂职小官熟悉政务,而学军事学的学子可以到军队挂小官熟悉军务,学习机械的可以边学习、边进行研究制造技术,学习经济的可以到市场管理等衙门挂职小官学习,如此一来所培养的人正如太子所说,毕业后当可直接任职,并担起职务应尽责任。”
   太宗频频点头,应道:“此建议甚善,朕有一问题,如何用三关挑选入学学子呢?”
   李治一瞧李林龙,意思是我替你铺垫的差不多了,该轮到你了。李林龙朗声对太宗说道:“三关的第一关,考其专长,比如考军事的,除了武功外,还要看他对兵法熟知和灵活运用程度;考政策学的,考其我朝律令和对历史兴衰的熟知程度。第二关策论,考学生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自己的专业的理解以及实际水平。第三考品行,只有品行端正、忠君爱国的人才可入学。”
   太宗皇帝点点头,应道:“甚善。”
   李林龙见太宗准许,心中大喜,正欲详解学堂规划,长孙无忌再次进言:“陛下,臣对兴办新式学堂也有些许想法,如新学堂培养的人才,所学知识能够利国利民到是幸事,然万一所学知识过于偏激、狭隘,或与我朝体制不符,则对我朝江山永固定贻害无穷,所以老臣以为当从国子监调派国子博士授业,不可任用底细不明之人担当,这样也可防患不学无术之辈误我良材。”
   李林龙听完愕然,长孙无忌此建议过于歹毒。他见新学堂筹办已成定局,想从根上阻止他管理新学堂,他所说的歹人指的就是自己。如果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自己刚才的洋洋进言无疑于都成了废话,所做的努力倒给别人做了嫁衣。
   他正思考如何驳斥长孙无忌的话,太子却先说道:“舅舅此言差亦,新学堂有别于国子监,如若调派国子博士授业,那岂不又是一个国子监?如此一来兴办新学堂还有何意义?再者说,李林龙文滔武略当可胜任。”
   李林龙也以退为进,道:“陛下,臣只是建议,至于掌管新学堂之官员,皇上可选良才而用。

Prev | Next
Pg.: 1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120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