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人们很早就知道这种酸液能腐
蚀大理石,就请鹑螺做“助手”,在大理石上雕刻出美丽的图案,做成工艺
品。
在我们周围颜色鲜艳、醒目的昆虫往往使人疑惑:这么显眼的色彩不是
更容易被天敌发现吗?这不是自寻死路吗?其实这种现象正是这些昆虫适应
环境的特殊方式。因为它们往往有恶臭、异味,或含有毒物质,凭着这些化
学武器和醒目的外表,好像通知捕食者“这有危险,请回避”。
热带有一种斑蝶科的紫斑蝶,体呈蓝色并带有闪光,腹部末端有臭腺囊
一对,遇险便翻出臭腺囊,使敌害逃之夭夭,北美君主蝶体内释放的有毒物
质可使误食它的鸟类致死。某些凤蝶,头后方囊状结构中贮有臭液,一旦受
惊,臭囊翻出,臭液接触空气后挥发,空气立时恶臭难当,结果敌人逃走,
它才将“法宝”收起。
大家熟悉的瓢虫,虽身体只有红豆大小,但也有一套完备的武器装置。
它足的腿节、胫节间有腺体,能分泌毒液。当经验不足的小鸟啄食它时,便
渗出黄色难闻的液体使鸟嘴里又麻又辣,呕吐不已。以后,当这只鸟再看到
这些黄底黑斑的小甲虫时,再也不会轻举妄动了。
黄刺蛾属刺蛾科,它的幼虫是人们熟知的“洋拉子”。它周身长满大大
小小的毛,有的毛中空通向毒腺,毛腔中充满毒液,不光鸟类见到它便远远
飞开,就连寄生昆虫也躲着它。
欧洲灯蛾颜色鲜亮使人害怕,它能突然闪现红色和黑色;当有危险时,
还会散出具有催泪毒气效果的鳞屑粉,非常奏效。
一种叫悉那巴的毛虫,它的食物是一种有毒的草。其他动物吃了这种草
后会被毒死,但悉那巴不但不死而且体内这种毒素越集越多,并以此保护自
己,它身上那些鲜艳的色彩不但保护了自己,也同样保护了吃它的动物。
还有一种小型的哺乳动物——黄鼬,生活在山林、田间和多石的平原,
在它的肛门近旁有一对臭腺,能够释放出臭气。臭气的气味非常刺鼻、难闻,
迫使黄鼬的敌害放弃它而赶快离开。
高超的骗术
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昆虫似一个弱者,它一无利爪二无尖牙,只有被
捕杀的份儿。但令人惊讶的是,它的种族却如此繁盛,成为动物界之最。其
奥妙何在呢?这是因为在与自然界中的各种“敌人”长期角逐过程中,昆虫
“练就”了一套御敌之术,使它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得以生存。
昆虫御敌手段之一就是——骗术。昆虫把各种骗术手段运用得驾轻就
熟,炉火纯青。有的狐假虎威,虚张声势;有的讨好强者,寻求保护,有的
则乔装改扮,维妙维肖。
马达加斯加蟑螂一遇险情,就嘶嘶大叫,往往使敌手吓一大跳,它便趁
机溜之大吉。其实这声音不过是它身体两侧小洞排出空气的声音。
佛罗里达的窄尾小灰蝶有一个伪装的头,敌人往往看不准哪一个是它真
正的头而啄不准,它才侥幸生还。
有一种枭蝴蝶翅上有酷似猫头鹰的眼睛的大斑点,当它突然展翅露出翅
下斑点时,可恐吓和赶走捕食者。
食蚜蝇体形、颜色、飞行的姿态都很像蜜蜂,甚至受到惊扰时也摆出要
螫人的样子,吓跑对手。其实这只是恫吓,它根本没有螫人的能力。
骷髅鹰蛾之所以能顺利地从好斗的蜜蜂那里偷到蜜吃,也归功于骗术。
它爬到蜂房,发出短促的吱吱声,这声音与蜂王发出的声音几乎相同,它还
发出特殊的气味,起到稳定蜂群的作用,凭这骗术,便可自由出入蜂房而不
致受到攻击。
灰蝶科的幼虫腹部能分泌蚂蚁爱吃的汁液以讨好蚂蚁,作为回报,蚂蚁
把幼虫衔入蚁穴,使幼虫免遭伤害。
蛱蝶科有一种枯叶蝶,盛产于我国四川省峨嵋山。它的骗术到了令人咋
舌的地步。这种蝶白天喜在较高的树枝间飞行,中午温度较高时喜飞临水边
饮水,这些时候看不出它有什么特殊之外。一旦它停落在树枝上,你会发觉
它一下子从视野中消失了,你所看到的只是一片片的树叶。那么枯叶蝶哪去
了呢?它的名字告诉你,它已“变成”一片枯叶了。枯叶蝶竖起翅膀,把身
体隐于中间,翅膀背面的形状和色泽斑酷似一片枯黄的叶子:中间的翅脉粗
大,贯穿前后翅中央,形成枯叶的主脉;左翅下那条长长的尾贴近枝头形成
叶柄;翅上装饰性的几个小白点,活脱脱是叶上的点点病斑。就是枝干摇曳
不停,它也不飞走,甚至还会装作枯叶般飘然落地,一动不动躲在落叶中,
其形态,体色与环境融为一体,不愧是自然界的杰作。
竹节虫,这是昆虫中的巨人,同样倚仗骗术躲过不知多少双敏锐而饥饿
的眼睛。它成虫的体长可达 8~12 厘米,无翅不善飞,这是一大缺憾,但它
巧妙地弥补了这点。竹节虫身体修长,前胸短,中、后胸长,触角和前足迭
在一起伸向前方,整个身体就像有分枝的竹子或树枝。当它发现周围的危险
后,无需找隐蔽所,因为只要它在枝条间一动不动已极难被发现了,何况它
还能变换身体的颜色来更好地伪装自己。在万分危险的情况下,更可拿出“假
死”绝技,从枝条间跌落下来后,僵直不动,活像掉下的一段枯树枝,这往
往能救它一命。
除昆虫外,鸟类也有许多“行骗专家”,特别是繁殖期,那些不会筑巢、
孵卵的鸟儿,能靠其高超的骗术,完成它的生育任务。例如杜鹃,雌鸟通常
把卵产在芦莺和苇莺等小型鸟的巢里,别看杜鹃体型较大,但它产的卵却很
小,与巢里的卵的颜色、形状、大小十分相似,甚至连卵壳上的斑点都有相
似之处。杜鹃在每个巢里产一枚卵,并衔走原巢中的一枚卵,这样就不致被
原巢的亲鸟发现。杜鹃的这种行为弥补了其不会孵卵、育雏的不足,保证了
其种族的繁衍。
奇妙的伪装
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有着各种不同的体色。这种同生活环境协调
的体色,对动物本身具有保护作用。
鱼在不同的环境里,为了保护自己,有时会不断变换身体的色泽。石斑
鱼在红色水藻丛中游泳,身体是红色,到了绿色的水藻丛中则变成绿色。石
斑鱼身上还有赤褐色的六角形斑点,当它隐藏在珊瑚礁中,赤色斑点与红珊
瑚几乎完全一样。有趣的是,石斑鱼能够随着环境色泽的变化而改变体色,
很快地从黑色变成白色,黄色变成绯色,红色变成淡绿色或浓褐色。
青蛙和牛蛙也有变色的本领。不同环境里会有不同颜色的蛙。水稻田里
活动的蛙常带灰褐色;岩崖涧溪的蛙,是棕绿色,这都同环境的颜色相一致。
牛蛙的体色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有时黄绿色,有时翠绿色,有
时灰褐色,总是同周围水草,泥土颜色相适应。青蛙和牛蛙的变色,是为了
保护自己,也是为了捕捉食物。
动物界中的变色大师要算蜥蜴了。蜥蜴,人称“变色龙”,它可以根据
环境不同,迅速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把自己隐藏起来。同时,又可以用这
样的伪装去捕捉猎物。
除体色外,动物的体形也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起到保护自己,躲避敌
害的作用。还有些动物则是以其特殊的结构将自己“乔妆打扮”起来,达到
御敌的效果。
在我国南海海域生活着一种鱼叫针河豚,其体型大小和普通河豚相差不
多。但在它整个皮肤的外面长满了刺。当它吞进水和空气后,身体胀得像个
气球时,全身的刺竖起来,活像只刺猬。这种特殊的“装扮”的确能吓坏不
少胆敢侵犯它的敌害。但它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它耀武扬威展示它的盔甲
时,常常成为渔民的猎物。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北极地区生活的动物,都像患了白化病,那里的白熊、银狐、白鹰、
雪鸟等的毛色,几乎终年都是雪白色的。它们的体色与北极的环境,浑然一
体。而生活在我国东北森林的雪鸟,春夏季羽毛是褐色的,与森林里的颜色
一致;冬季则换上一身白色的羽毛,连脚上也密生着白羽。这样,当站在白
皑皑的冰雪中,就不易被野兽发现。
生活在非洲热带草原上的斑马、长颈鹿等食草动物,在生存竞争中,形
成的保护自己的本领之一就是身上都“穿着”有奇特花纹的“伪装”。在阳
光和月光的照耀下,斑马的黑白相间的条纹的黑白色泽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
各不相同,从而使得身躯轮廓变幻不定,能同森林草原的背景巧妙地结合起
来,猛兽就不容易发现它们。
长颈鹿也有自己独特的“伪装服”。有淡黄底色,镶嵌着褐色或黑色的
大斑块;有的是赤褐色底色,满布淡黄网纹。不论哪一种,同周围的树林和
密草都融合得非常好,使猛兽们难辨其踪影。
春天,梅花鹿脱去冬天的长毛,换上“夏装”,稀疏的短毛把白色的斑
点隐藏起来,以适应夏季生活的需要。秋天时,梅花鹿又会脱去“夏装”,
换上“冬装”,红褐色的绒毛上,朵朵白色的梅花异常显眼。这件“冬装”
既可以御寒,又能适应新的环境。
动物的自卫
动物在与自然界和其他生物的相互争斗中,学会了许多自卫的本领。
保卫自己免被捕食者吃掉的办法之一是:逃之夭夭。被害者常采取一条
变化莫测的逃逸路线,使追捕者猎取不到,从而获得逃命的机会。刺鱼发现
鸭追捕自己后,就在水中忽左忽右地游动,使鸭疲于奔命,无法下嘴。
静止不动是另一种防御的方法。猛禽或猛兽在猎取食物时往往会被活动
的物体所吸引,静止不动或是假死就不失为一项最佳方案。
许多昆虫以其特殊的体色、体态来保持与生活环境的一致性,以此保护
自己。一些动物则以其特殊的手段进行自卫。
豪猪,身上长有许多长刺,刺很硬,但易脱落。一旦刺入来犯者的肉内
就难于拔出。
动物的鳞甲,像古代武士的铠甲,坚硬而有伸缩性,可以容许肢体自由
活动。当遇敌害时,它能缩成一团,紧紧抱住无鳞甲的胸腹部。鳞甲有时能
被大型兽类的牙齿撕咬破但龟壳和贝壳是难以攻破的。但它们却是以牺牲行
动的灵活性为代价换来的。
大象、河马、长颈鹿等动物的厚皮也具有保护作用。河马常同鳄鱼同栖
一河,它的厚皮可免受鳄鱼的伤害。长颈鹿缺少进攻武器,其厚皮可减少被
抓伤和咬伤,当猛兽骑到它们的背上时,可以拼命钻入最浓密的荆棘丛中逃
匿,而自己却不怕刺痛。
蛇的自卫也是千奇百怪的。印度眼镜蛇遇到危险时,颈部皮肤胀成扁宽
的头巾状,显得比实际大得多。鳞片上的花纹也显得异常夸张,借以吓退敌
害。响尾蛇警告敌方的方式则是拌动尾端,嘎嘎作响。珊瑚蛇依靠身上红、
黑、黄相间的鲜艳颜色,警告别的动物离它远些。还有一种无毒的东部猪鼻
蛇,在最初遇到侵略者时,会像眼镜蛇一样弄扁颈部,摆摆尾巴,发出嘶嘶
的响声,虚张声势。一旦此招不灵,便会背朝下而卧,张大嘴巴,逼真地装
死。
摄食与竞争
动物界中存在着激烈的生存斗争。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环境中,每种动物
为了生存,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摄食、御敌。
“温柔”的“杀手”
动物界中,腔肠动物门属于较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有固着生活
的,像水螅、海葵等。也有在海水中漂浮生活的,像海蜇、水母等。它们共
同的特点是:身体柔软,体壁由二层细胞构成,整个身体只有一个口,食物
和残渣均由此口进出,在口周围有许多触手。
别看它们的身体柔软无力,它们却是以活的小动物为食物的,它们捕捉
和杀死小动物的本领也颇为奇特。
腔肠动物中无论是固着生活还是漂浮生活的种类,它们触手上都有许多
刺细胞,刺细胞里除有细胞质和细胞核外,还有一个刺丝囊。刺丝囊里盘曲
着一条细长如丝的刺丝。当有水蚤或小鱼傻头傻脑游来时,不小心碰到刺细
胞外的刺针时,刺丝囊里的刺丝就会喷射出来,蜇进小动物体内。刺丝从刺
丝囊中发射出来的同时,会放出含有腐蚀性的毒液,就像打了麻醉针一样,
小水蚤或小鱼被刺丝麻痹,失去知觉,很快成了腔肠动物口中的美餐。
因为腔肠动物触手上的刺细胞很多,有的海蜇甚至能蜇死较大的鱼类。
当人碰到海蜇的触手时,由于海蜇会分泌毒液,可能会被螫上一大片,并有
麻痛的感觉。某些水母(如僧帽水母)被它螫后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看似美丽温柔的海葵、海蜇、水螅还真是可怕的“杀手”呢。
蜘蛛的“守网待虫”
我国古代有则寓言叫“守株待兔”,但兔子撞到树上断颈而死的事情难
以发生,所以对此抱有幻想的人定会落空。然而在动物界中,蜘蛛常常“守
网待虫”,网网不落空。
结网捕虫是蜘蛛的本能。蜘蛛常在隐蔽处结一网,然后在附近静伏着,
等昆虫触网后,蜘蛛就迅速出击,用螯肢在昆虫体上猛刺一下,注入毒液,
使昆虫昏迷。随即又放出蜘丝将昆虫紧缠住,使之无法逃脱,然后慢慢取食。
一只蜘蛛能吐六种丝,并且是由不同的分泌腺分泌出来的,各有各的用
途。有用来悬吊自己的,有用来结网的,有用来捆捕猎物的,有用来结茧的,
以便在其中产卵。还有的蜘蛛能放出野丝,透明如空气,但十分坚韧,一旦
飞虫经过,会立即被绊倒而落入蛛网。
蜘蛛结的网型大小、形状、网眼的疏密,因种类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蜘蛛在结网之后,就在网附近守网待虫。昆虫为什么会自投罗网呢?蛛网丝
那么细,昆虫为什么不会一穿而过呢?最近生物学家发现,蜘蛛网能对紫外
光进行反射。由于蜘蛛网对紫外光线的反射,使昆虫飞过时,会误以为是蓝
天而飞向网内,成为蜘蛛的网上美餐。蜘蛛还会随着昆虫种类的不同在结新
网时调整结点的分布与数量。
昆虫一旦落入蛛网中,就不能再挣破蛛网而逃生,因为蛛丝是一种蛋白
质,它所含有的成分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和粘性,并且具有高强度。构成蛛网
的丝有两种,一种是干性的真线丝,用于网的主干线和支撑物,弹性较差。
另一种是带粘性的螺旋状丝,是专门用来捕捉昆虫的,可以伸长到原来的 4
倍,恢复后也不下垂。当昆虫在网上挣扎时,螺旋状丝拉长,昆虫不再挣扎
时,此丝又会自动复原,所以蛛网的线丝是不会被挣断的。
多数蜘蛛是以结网来捕食昆虫的,但也有个别种类并不结网。如狼蛛是
一种性情凶猛而机智的蜘蛛,它平时伏在洞内休息,只牵一根蛛丝从身边通
过洞口,只要猎物触上蛛丝,它就立刻出来扑向猎物捕食之。在我国新疆巴
勒壳山区的穴居狼蛛,个体很大,也会螫咬家禽或人,被它螫咬后,人或家
禽都会疼痛难熬。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森林中有一种“波拉蛛”,它并不结
网而是把蛛丝拨弄成一个胶质小球悬挂在后肢上,作为捕食的武器。“波拉
蛛”能不断从身上散发出一种模拟雌蛾性外激素的气味来吸引雄蛾,待雄蛾
寻味前来时,它立即瞄准将小球射出,准确地粘在雄蛾身上,然后赶上前来,
用螯肢将雄蛾毒昏,再用蛛丝将其绑起来。这种会主动出击的蜘蛛的确少见。
天生的狩猎者
在所有的爬行动物中,蛇是最高度进化的狩猎者和进食者。
穴居的蛇是一种进化的爬行动物。它的身体呈筒形,缺少四肢,以腹部
贴地爬行运动。特别看蛇又细又长,没有四肢,性情懒散冷漠,但它比绝大
多数四足动物更善于狩猎捕食。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