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以后,由于瓦士内家害怕简家收养普拉卡十而引起的敌意逐渐地消失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所改进并且互换礼物。瓦士内家开始允许普拉卡十去拜访他在克西卡兰的简一家。1964年他们以为普拉卡十已经不再去克西卡兰了。但我在那儿得知他还在偷偷地去。他会从学校半途逃走自己坐汽车回来。简一家完全接受并欢迎他拜访克西卡兰。
我注意到1961年我去查塔时当看到那莫的哥哥扎格迪士时普拉卡十脸上露出的欢快,以及后来他父亲警告他不要和我们说话后的缄默寡言。我看到瓦士内家,尤其是普拉卡十的奶奶,怀疑我想鼓动简家收养普拉卡十时的强烈情绪。这位女士甚至提议村民们应该把我们一行揍一顿,因为我们似乎和简家站在一起,要把普拉卡十转走。简一家也描述了当时两家之间的敌意。瓦士内家一直不愿提供证实,最后为了安慰普拉卡十的请求才让步。简一家在第一次听到普拉卡十来到克西卡兰的5年内对调查这一事件一直没有兴趣。1961年在查塔偶然碰见普拉卡十后才重新感兴趣起来。这个案例的很多当事人行为上的特点,其中我目睹了很多,都不像是两家安排的骗局。以及普拉卡十提供的信息之间的差距,还有偶尔发生的情况提供人之间的不一致,如果是提前安排好的为增加骗局的自然效果而设置的,则需要相当高超的导演和舞台设计,这显然不是这些人所能达到的。此外,在我去克西卡兰时,一大群乡里人把我们围起来并知道了我们的兴趣所在。这个案例成了所有人所公知的。任何一个人如果知道这是个骗局以及两家先前就互相熟悉都能很轻易地站出来提出他们的怀疑,但是没有一个人这样做。在1964年我并没有得到比我第一次去那儿更多的关于两家在1961年前直接联系的证据。
关于普拉卡十超出常规方法了解到情况的评论崭且不谈普拉卡十行为上表露出的感情因素,我们可以问问我们自己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如何通过正常的方式获得简家访问查塔和他访问克西卡兰时表现出的信息的可能性。你可以假设在从汽车站到简家那一段难走的路上一行人中的窃声私语指引了他。我们对此没有证据,反而,我们有他的姐姐试图误导他的证词。更令人无法解释的是普拉卡十正确地认出了简家众多的成员和他们的邻居,有时给出他们的名字和他们之间的正确关系。他认出的人中有两个人是身居深闺的女士。(注:这些身居深闺的女人只见她们的丈夫,子女和关系要好的女性朋友。她们不在众人的注视之下,要么过隐居的生活,要么出门时带著面沙。因此她们的特征是不为陌生人所知道的。对直系家人以外的陌生人来说辨认出她们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此外,普拉卡十知道简家里各个房间的情况,用品及使用方法。更进一步,他知道简家和一些店铺在那莫生前的情况,而这些信息在他拜访克西卡兰时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些情况以及他误认曼莫为那莫的另一个妹妹维姆拉,表明了普拉卡十获得克西卡兰的人和地方的来源是以前的经历。
普拉卡十的后记在1964年到1971年之间我没有见到普拉卡十。1971年11月,我在阿特普得士,阿里加他舅舅的家中又见到了他。普拉卡十那时大概二十岁。他上学直到1971年,后来由于两次不能通过10年级他退学了。他从查塔搬到阿里加,在他舅舅的看护下生活,虽然他实际上不住在他舅舅家里。他从事推销工作。普拉卡十给我的印象是他很聪明,虽然没能记录下令人信服的证据。我认为他完全有能力完成初中学业,但是他好像没有得到让他这种年纪的年轻人学习的最少的鼓励。他的身体一般都很健康。他从没有得过天花,那莫死于的那种疾病(天花在印度仍然很流行)。他的情绪看上去有些低沉,至少是严肃。他说他不再自然地想起他的前生,只有在被问到或有特殊情况是才这样(去克西卡兰就是这种很自然的激发)他说他还记得他的前生。简而言之,他说他前生的记忆并没有减弱。我问了他一些与那莫有关系的人的名字,他给出了正确的答案。他不记得那莫的母亲的名字,因为他母亲的名字在他孩童时期的脑海里还没形成。普拉卡十正确的回答并没有给他关于他对前生记忆没有衰退的陈述提供支持,因为他还继续经常性地拜访克西卡兰。事实上,他说他一个月拜访克西卡兰一次到两次。在他搬到阿里加后,四个月前,他每次回查塔看他家人时都要到克西卡兰去。那莫的双亲都已经去世了,普拉卡十去克西卡兰主要是去看那莫的哥哥扎格迪士简,他还在那儿做生意。我和普拉卡十见面是在排灯节,这是印度每年秋季举行的大型的宗教仪式。在这以前的两个星期,普拉卡十刚去拜访过他。这样频繁的访问当然会使他的记忆保持新鲜,虽然没有机会见到,但至少这些家庭成员的名字会被经常提到。
我觉得普拉卡十对克西卡兰的拜访也许干扰了他在学校的学习。但是这看上去不可能因为他说他每次去克西卡兰拜访那莫的父母只用两到三个小时。
我问普拉卡十在哪儿,如果他有这样的机会和选择,他愿意再一次转生。他说他不愿意再转生。(在西方,这种话会被理解为生理上的沮丧伴随著希望死去的想法;但在印度,不愿再生的愿望是普遍的,是一种虔诚的印度教徒的表示)当我问到如果他必须得转生时,他想转生在哪儿,是查塔还是克西卡兰,他说是查塔。这一回答很难评论,因为我是在他舅舅面前提出的,如果他公然提出他更喜欢克西卡兰的家而不是查塔,也许会使他的舅舅很窘迫。然而这一回答也许表明了普拉卡十真实的情感。还记得那莫死的时候,他很粗鲁地拒绝他在克西卡兰的母亲指明他要转生到“他的母亲哪儿”他说著指向麦斯若和查塔(在克西卡兰和麦斯若之间)。毫无疑问普拉卡十的家人很爱他。然而他在1971年也很留恋克西卡兰的那莫的家。从阿里加他舅舅的谈话和态度,以及他实际上不住在他舅舅很空荡的家这点上,我觉得在普拉卡十从少年到成人的这段时间,扎格迪士简比他舅舅更关怀他的成长。如果是这样,也许能很好的解释普拉卡十为什么他还继续留恋他在克西卡兰的家,除了他前生记忆中残存的温馨造成的影响。
三位独立研究人员对轮回现象的研究(一)——概述伊恩。史蒂文森博士是弗吉尼亚大学精神病学教授、行为医学和精神病学系人格研究部主任,自从1960年以来一直在写有关再生的证据。他的研究在怀特(1992)的文章中被详细地定位为四类:个案,案例收集,调查和超越文化比较。到目前为止,他研究的地区包括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缅甸,黎巴嫩,土耳其,巴西,美洲西北部的印度群岛,尼日利亚(史蒂文森,1966,1966/1974,1975a,1975b,1977a,1980,1983a,1985)。他和他的同事们比较了他从这些地区和北美收集的大量的案例的特点(Cook, Pasricha, Samararatne, U Win Maung和Stevenson,1983; Stevenson,1983b,1986,1987)。分析结果显示了这些案例超越文化的相似之出。比如,这些孩子平均在三岁开始声称对前世的记忆,在五岁到将近七岁之间停止谈论这些记忆。史蒂文森也注意到不同文化背景案例的不同之处。
1987年,史蒂文森邀请了两位心理学家(Erlendur Haraldsson and Jurgen Keil)和一位人类学家(Antonia Mills),来对有关轮回的案例进行独立的研究。目的是确定其他人能否重复找到象他的这样令人信服的再生的证据。这些独立研究人员已在别处汇报了他们最初的实际调查(Haraldsson,1994;Keil,1991;Mills,1989,1990a,1990b)。下文是综合调查结果,每个人介绍一篇关于一个从未发表过的案例的摘要。
综合调查概述到今天为止,Jurger Keil(J.K.) 已经研究了缅甸、泰国和土耳其的60个案例,Eriendur Haraldsson(E.H.) 研究了斯里兰卡的25个案例, Antonia Mills (A.M.) 研究了印度北部的38个案例。作者们从他们在这领域里了解到的、史蒂文森和他的同伴找到但还没研究过的案例里抽取他们的样本。共有123个案例,其中80%的案例,已找到了一位已故者和孩子的一些或全部陈述非常相符(案例是可解的);20%的案例还是不可解的(还没有找到已故者和孩子的一些或全部陈述相符)。在E.H.的斯里兰卡案例样本里,不可解的案例远比其它国家多,这个发现和以前的研究一致(Cook, Pasricha, Samararatne, U Win Maung, & Stevenson, 1983; Stevenson, 1986)。在99个可解的案例里,51% 的案例,被孩子声称是自己的人和孩子的家庭互不相识,33%认识,16%有关系。在这123个综合案例里,只有一个案例(A.M.的案例)显得象是有意胡说的恶作剧或自我欺骗(Stevenson, Pasricha, & Samararatne, 1988)。下面介绍的三个案例代表孩子的陈述和已故者特征相符合程度相对高的案例。
123例的每一例里,孩子表露了他(她)曾是另一个人的记忆。一些案例里报导:(a) 孩子有和相关已故者相符的行为特征, (b) 胎记或生理缺陷和已故者的创伤或其它标记相符, (c) 憎恶和已故者的经历相符, (d) philias, (e) 没学过就会的技能,和/或 (f) 别人都不知道的特殊的知识,对他们所鉴别的人却恰如其份。在19个案例里(由E.H.在斯里兰卡研究),在找到具有与孩子的陈述一致的特征的人之前,书面记录孩子的陈述。其中有四个案例后来才找到那个人。E.H.下面描述这样一个案例。E.H.和史蒂文森在其它地方报告过这种类型的其它案例(Haraidsson, 1991; Stevenson, 1966/1974; 1975b; Stevenson & Samararatne, 1988)。J.K.和 A.M. 下面也要各自详细描述一个案例。这三个案例允许读者来判断孩子的陈述和有关前生的事实之间的相符是否可能超出了巧合和/或“正常”信息来源。
三位独立研究人员对轮回现象的研究(二)——恩金案例(J.K.研究的)恩金。桑格(Engin Sungur)案例恩金。桑格(Engin Sungur)1980年12月出生于土耳其海特(Hatay)的安塔雅(Antakya) 医院,属于Alevi 穆斯林,不像他们的邻居Sunni 穆斯林,他们相信轮回是可能的。1990年,此案例由J.K.研究,Ayse Efe作翻译。恩金那时九岁。恩金依然记得他前世作为那夫斯塞克(Naif Cicek)的重要细节,但根据他和他父母的陈述,他的“记忆”在过去的三年里已经消失了。
恩金和他的父母住在塔拉(Tavla)村庄。当恩金不到两岁时,他的父母带他去访问另一个村庄的亲戚。在路上,从一个小山的高处他指著另一个村庄,邯卡吉(Hancagiz),说:“我能看见我以前居住的村庄。” 邯卡吉离塔拉大约有2.5英里(4公里)的路程。当恩金的父母问他“你是谁的儿子?”时,恩金回答道“我是那夫斯塞克。”他告诉他们关于那夫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他死前曾去过安卡拉(Ankara)。(恩金的陈述见表一)。恩金坚持让他的父母带他去邯卡吉,但他父母开头没有顺从他。他们从来没有听说或遇到过那夫斯塞克。
据那夫斯塞克的女儿嘎涵(Gulhan)说,当恩金后来在塔拉村庄见到她时,恩金喊她“我的女儿”,并说“我是你的父亲”。嘎涵在塔拉上中学。那时恩金关心嘎涵,邀请她到他家,但她没有去。直到那时两个家庭从来没有过联系,他们也根本不知道彼此。
这之后,恩金的母亲带恩金到邯卡吉。他那时有两到四岁。当恩金遇到那夫斯塞克的寡妇时,他称她“我的妻子”。他至少叫出了七位其他那夫 家庭成员的名字,但因为不同的被调查者对他叫了谁的名字意见不一致,这些认识在表一里只被列为一项。恩金也指出了属于那夫 的土地;这块地并不是紧靠著那夫 家。恩金问起他(那夫)的一个儿子是否还喜欢躲藏在一个烘炉里。他认出了属于那夫 的各种衣物。恩金告诉他母亲他(那夫)用罐头盒做了一个独特的油灯。他也描述了当他儿子倒车时他被他的卡车撞了,虽然一些被调查者认为这些陈述是关于下面描述的后来发生的一次事故。
以下是恩金的一些陈述以及验证1. 能看到我以前居住的村庄。 正确2. 我是那夫 ……。 正确3. 斯塞克。 正确4 我去过安卡拉(Ankara)…… . 正确5. 我死之前。 正确6. 称嘎涵“我的女儿”。 正确7. 我是你的父亲。 正确8. 我儿子藏在烘炉里。 正确9……称那夫的妻子“我的妻子”。 正确10. 至少称呼了其他七位家庭成员的名子。 正确11. 这是我的土地。 正确12. 我自己做的这个(罐头盒做成油灯)。 正确13. 谈到被自己的卡车撞。 正确14. 当他的儿子Fikret意外地倒车倒他身上。 正确15. 认出那夫的卡车。 正确16. 认为自己是那夫儿子Fikret的父亲。 正确17. 你没有保养好这辆卡车。 正确18. 认出那夫认识的出租车(dolmus)司机。 不知道19. 我曾向我姐姐Nazire借过一次钱……。 不知道20. 但是Nazire拒绝了。 不知道21. 我曾向我姐姐Kurciye借过一次钱(他给了她阿拉伯语的名字)。不知道22. Kurciye给了他钱。 不知道陈述总数 22正确陈述 17 不正确陈述 0 未查明陈述 5 Naif Qicek是一位卡车司机,死于一种未及时治疗的疾病。他死之前去安卡拉(Ankara)看一位医生,拿到一些药丸,但回来时肯定他会很快死亡。他于1979年12月去世,当时54岁。
恩金回到他塔拉的家后,那夫的一个儿子,当恩金访问邯卡吉时他不在场,未打招呼地突然开著那夫的卡车到了塔拉。恩金问道:“谁是这卡车的司机?”遇倒那夫儿子后,恩金说:“我是你父亲,你为什么不保养好这卡车呢?”恩金进一步的陈述列入了表一,它们的真实程度到现在还未确定。
那夫的寡妇对恩金的言谈象一位大人印象非常深刻(J.K. 和 A.E.同样印象深刻)。Naif的寡妇注意到他谈话时的手势和她已故的丈夫一样。 J.K.对于恩金谈话的强烈自信印象至深。A.E.注意到恩金对语言的驾驭比很多成人还好。J.K. 能和Ugur Ozturk (U.O.) 进行了面谈,他是恩金第一个三年的老师。U. O. 说恩金是一个好学生,从他六岁开始上学起他的行为就像一位严肃的成人,谈到他是那夫斯塞克。U.O. 记录了一些恩金说的话,几个月以后根据恩金当时所说检验这些话。没有任何差异。
三位独立研究人员对轮回现象的研究(三)——玛哈幸的案例关于玛哈幸的案例研究玛哈幸(Mahavir Singh)(化名)于1982年10月8日出生于印度一个名叫纳德拉维克(Nagalavicki) 的村庄。该村人口为一万五千人,位于阿特普拉德士(Uttar Pradesh)的埃格拉(Agra)地区,靠近珊莎波的(Shamshabad)。此案例是由A.M.和Narender K. Chadha (N.K.C.)博士在调查另外一个案例时发现的。N.K.C.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