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的基本铲除维护了统一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强干弱枝又把地方都给削弱了,所以除了清初特殊的“三藩之乱”,宋朝以后确实没再发生过关于地方反叛中央的事儿,这个问题解决得很好。但是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又是伴随而来的弊端。官员冗滥到什么程度?前面说了,枢密使虽然管军事,但是三省六部不能变成三省五部呀,兵部还是有的。三司使管财政,户部也还是在的。如此一来兵部和枢密使,户部和三司使的机构就重叠了嘛,重叠就会产生扯皮呗。这事是你干还是我干,所以这效率反而低下。而且由于北宋朝廷厚待士人,这帮大爷脾气大,一般人都不好弄他们,惯得这个毛病,官员冗滥造成机构重叠了,还不好处理。
  再有一个毛病,就是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了。当兵的脸上刺字,当官的昨天晚上才开始看《孙子兵法》,你想想天亮这仗怎么打。
  要说地方财政困难,积贫积弱。它并不是真的贫,真的弱。他有钱,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钱的王朝,只不过这钱都花得不是地方。所以说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那些措施有利有弊,《朱子语类》中朱熹总结的“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就说了,你什么都收了,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的军事力量薄弱,没人有能力去抵抗,最后被外族一打就垮。北宋的灭亡,就是因为上面那些看起来可以巩固江山的政策。
  进化科举制
  相对于唐朝,宋朝选拔官吏的方法有所变动,科举制度得到了发展。
  考试分作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省试就是后来的会试。有些外行的书写成会考,高中毕业才会考呢。它说康有为在北京参加会考,康有为哪个中学的,康有为高二几班的?后来,他又分为院试、乡试、会试,会试就是省试和殿试。院试是最低的,中了的叫秀才,没中就是童生,古代没有毕业那一说。小孩五六岁进学,进学之后你就可以考秀才去了。你要是七岁考上就是神童,不过您七十考上也可以,范进不是五十多岁才考上秀才吗?老考老不上,老没名分的,就是老童生。洪秀全为什么造反,就是他考了一辈子秀才都没考上。你想他那学问要能考上有天理吗?他没考上说明大清不腐败,他就是考不上,搁哪个朝都考不上,从十八岁考到三十多都没达到小学毕业水平。
  院试考中了秀才的可以去参加乡试。乡试在省城举行,中试的统称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叫解元,唐伯虎就是唐解元嘛。这边你又考上了,你就可以去参加会试。三年一次由礼部主试,中试的都叫贡士。贡士的第一名叫会元,不是汇源果汁。你PK了三次都没淘汰,中了贡士,于是你就可以去参加殿试。所有的贡士去参加殿试肯定都能中,只不过就是分成三等,第一等叫甲赐进士及第,一共三人,第一名叫状元,然后榜眼、探花。第二等叫甲赐进士出身,上榜人数若干。第三等叫甲赐同进士出身,上榜人数也是若干,就这么三等。
  你要乡试以上的三次考试全中,就叫连中三元。中国的一个成语叫连中三元,干吗不连中二十六元或者七十元两毛五分,它不是连续中奖可以兑换三元牛奶的意思,它三元的意思是解元、会元、状元。科举制1300多年,连中三元的只有明朝的商辂。只有哥们儿一人能连中三元,因为这太难了,哪那么巧都是你呀。有的最后拿了状元,但前面考的不一定是第一名,考场还有状态问题和发挥问题嘛。所以连中三元这哥们儿很了不起。
  殿试的录取权由皇帝掌握,所以进士及第者叫做天子门生。
  以前是高官主试,高官决定录取,这帮新科进士一旦被录取就对高官感恩戴德,容易跟高官结成朋党。你们都是我录取的,你们就是我的门生嘛,所以都得听我的。现在不一样,录取权由皇上掌握,你跟皇上结党去吧,不碍事。
  明清两朝殿试在保和殿,尤其清朝那些康熙爷什么的,那真是亲自出题,亲自监考。那考试一考,早晨起来一直考到天黑,点着蜡接茬考,皇上也跟那坐着监考。到后来有的皇上像咸丰,到考场转悠一下,说声同志们辛苦了就撤了,意思意思。
  宋朝科举实行糊名法,糊名就是我们现在的密封,你的姓名、年龄、籍贯、性别都挡上,严格保密。到了明清还得“誊卷”,考官看不到你的亲笔卷子,他是由十个中书舍人给抄一遍,考官看到的笔迹全都一样,以免万一我的学生我认识他字迹,就给个高分。当然那作弊的方法也多了去了。
  在录取名额上,宋朝比唐朝增加了。特别是宋太宗他在位20年,录取的进士超过唐朝三百年的。唐朝一次录三四十个,三年一次,宋太宗是一次录五六百,年年考。三年一考很难,全国好几千万人,读书的就算有几十分之一的人也好几百万,三年一考录取那么几百人,很难办。结果宋太宗在位的时候老开恩科,今年我生了一个胖儿子,我高兴,今年科举开恩科。明年我又生一个,再开。后年娶一个小媳妇挺好,接着开,再后年我们家那树上长灵芝了,他老有事儿。恩科一般都皇上整寿的时候,今年不应该科举,但我整寿,就开一个恩科。1894年没有科举,但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朝廷就开了恩科。这就为各阶层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唐朝都是官宦人家的孩子能科举,白丁子弟不行。到了宋朝农民都可以去参加科举,商人子弟也可以参加。只有犯人的孩子和娼优的孩子不行。过去小孩念私塾,“朝为田舍郎,老师教你念: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的是读书就能科举当官,读书的品格是最高的,那你还能造反吗。所以真宗皇帝御制《劝学篇》劝士子们六经勤向窗前读。你干吗要读书呢?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你只要念书,什么玩意儿都有:黄金屋、颜如玉、车马簇、千钟粟。
  今天也一样,也是六经勤向窗前读。英语、数、理、化、生、史、地、政,正好六个。你连大学都没上,你就看超市缺不缺扛货的。大学没毕业工作都找不着。你读大学的,黄金屋、颜如玉、车马簇、千钟粟。不读,铁皮屋、柴禾妞、棒子面、自行车。
  宋朝的科举制等于是扩大了政权基础,这么多个人都让你给吸入到朝廷里来。但是官本来就够多了,你还把这么多人都招来,招来你就得让他做官。做官你就得给他钱,北宋的知识分子待遇那么优厚,给钱还不能给少。所以造成一个结果,冗员,官吏多而杂,这帮人就更不地道了。


4.多余的官兵多余的开销
  “饿”向胆边生
  到了北宋初年中期,发生了很严重的社会危机。
  唐以后田制不立,没人管了,百姓有多少地就给国家交多少税,没地的就甭交了。而到了宋,北宋太祖皇帝是高干子弟出身,他当上的皇帝是因为趁着人家孤儿寡妇篡的权嘛,所以他不了解民间疾苦,他也没见过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所以北宋还是不给老百姓分地。
  特别是北宋皇帝有这样的一个认识,宋太宗说:“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尓。”有钱的人越多越好,正因为有钱的人多了,国家可以征税呀。你说的那是美国,美国的个人所得税60%是年收入十万美元以上的这些个大款们交的。中国的个人所得税主要是工薪阶层交的,你说让那公司老总交个人所得税,他交什么呀?他把自己工资定到1600,不够交税标准。你那飞机头等舱你月工资1600买得起吗?他肯定花什么钱都走公司账,我月薪1600,不交个人所得税。这在国外是非法的,比尔盖茨每月工资400美元,你信吗?
  为富者不仁,所以中国不可能指着有钱人为国家出力,北宋也这样。造成的第一个社会危机就是贫富分化越来越大,差距越来越大。“富人有弥望之田,穷人无立锥之地,”到了这种地步国家还不管,你不管这个贫富矛盾,最后矛盾就指向了政府。
  第二,百姓被地主剥削得饥肠辘辘,就得被逼造反。农民没得吃那行吗?他肯定反抗。
  第三,冗官、冗兵、冗费,三冗。冗官就是养的这官太多没用。冗兵,北宋养兵的目的是为防止内患,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我养兵的目的就是让你别叛乱,有叛民而无叛兵。结果每逢荒年政府都派人到灾区去募饥民当兵。那你这个部队等于根本就没有战斗力,兵全是饥民构成的。过去有这么一个口号叫“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我一竖旗就有人来,吃粮。不是来保家卫国的,要吃不着粮,就哗变了。
  所以北宋的军队爱哗变,你想他能吃得着粮吗?长官怎么着都得克扣军饷吧。你看他长官坐着奔驰600,你自行车也没有,长官一顿饭鲍参翅肚,你煎饼果子吃不起,于是这帮人就哗变了。岳家军为什么后来打仗那么棒,“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掠抢。”老百姓就支持人民子弟兵嘛。北宋别的军队老百姓不支持他,觉得他比金军、辽军还混蛋,就会抢老百姓。见着老百姓如狼似虎,见着敌人就耗子见猫那种感觉,御敌无方,扰民有术,这部队哪行。冗费就好理解了,你80%的钱花在养官,这就叫冗费。


5.王安石死磕
  搜刮有钱人
  于是,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北宋一共九个皇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神宗是第六代皇帝。
  王安石变法有三方面。
  第一,理财措施。理财措施核心是这么一句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但是要增加国家的收入。不打老百姓主意,国家又要拿钱,这摆明了就是从有钱人身上下刀子。所以他这个改革既属于调整阶级关系,也属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首先是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分两次贷款给农民,收成后加息20%还官,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相对于现在来说,20%利息太高了,现在都是千分之多少。你嫌高你可以不借,但是你要不跟政府借,只能向高利贷和地主借,那就是 200%的利息。所以这样一来的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这一句话就把官僚地主搞惨了,这些人想盘剥百姓没法盘剥了。
  其次是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意服役的人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这样一来,原来可以不服役也不交钱的官僚地主,现在不服役就得交钱了。再次,农田水利法。复次,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每户的多少肥瘠收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官僚地主的土地肯定又多又肥,农民的土地又少又瘠,那就肥的多收,瘠的少收。
  最后,市易法,政府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有个成语叫“囤积居奇”,本来是商人的敛财之道,现在等于是政府在干这个事儿了。这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增加政府的收入。政府在夏季收购羽绒服二百块钱一件,以免你积压仓库,所以商人都把羽绒服卖给政府了。到冬季政府以六百块钱卖出,然后政府挣四百对吧。但如果商人卖,他可能卖八百,九百,一千。因此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政府得到了钱,老百姓物价也能够便宜点,然后商人吃亏了,就这个意思。所以整体的理财措施都体现着这个思想核心“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短暂的变法
  变法第二是军事措施。
  首先,保甲法。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后改为五家)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然后你们家有两个男丁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战时编入军队抵御辽夏进攻,减少军队开支。这种兵实际上叫民兵,是保卫本乡本土的,中国最适合这样的军队。因为有人说中国人轻家国而重乡土,勇于私斗,怯于公战。打架勇敢着呢,你看我媳妇一眼我跟你没完。外敌入侵就胆小,异形打过来了,我躲着。中国人有强烈的乡土观念,一出国,你北京的,我也北京的,你上海的我也上海的,没有说你中国我也中国的,组织的也是北京同乡会,不是中国同乡会,缺乏国家概念。所以这民兵非常适合,你保卫的是你媳妇,你家乡。
  将兵法。禁军驻地固定,然后固定地将官加以训练,充实边防。
  变法第三是教育措施。
  改革科举,废明经,设明法。明经就是死记硬背的东西,没用。整顿太学,使学校成为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所以王安石的作用是通过变法,一定程度地扭转了社会危机。可惜最后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用人不当,危害百姓。而更主要的原因是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司马光当政,就是小时候砸缸的那个,王安石的新法就被废除了。
  好心办坏事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用人不当?
  王安石干这事压力很大呀。因为咱们中国一直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而儒家的政治主张是法先王。要尊重先朝和先王的规矩,你要改革,一般就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大逆不道。所以王安石他就顶着雷,压力很大。他明确地表示说我这个变法是本着这么一个原则,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引用过的这三句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因为你王安石变法,你看地震了,7.9级,属于天变。王安石说我不相信,我接着变,弄个8.3级我看看。
  祖宗不足法。祖宗之法以守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守何谈祖宗之法。
  人言不足恤。大家都埋怨你,他们越埋怨证明我越正确,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所以这三条宗旨一来,往好听里说是大无畏,一往无前,往难听里说就这老哥太愣了。你谁都不怕,天、祖宗,就没人能管得了你了,那往往他的事就容易走向极端。这时候就奠定了用人不当的基础。
  很多人并不见得赞成新法,但是因为王相公坚持要用新法,所以我就假装支持。我求官,为了求官我假装说我重视新法,因为那时候支持王安石的人太少,所以我一下子就当官了。当官之后我把这新法作为敛财的手段,明明那青苗法应该是20%吧,我收30%的利息。提举使以多散为功。我多收。应该是老百姓需要借钱,我才借给他们,现在是我逼着你老百姓,你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如果借了还不上,富户为穷人作担保。你们村有地主吧,有地主就给所有的农民作担保,还不上我找你要。最后那村里不但农民跑干净了,连地主都跑了。“君子喻于义,孔圣人曾经曰过, 小人喻于利。”所以这个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君子,逐利的是小人。所谓士农工商,商人居四民之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逐利。《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人家不轻离别没法养活你,白居易很瞧不起人家,“商人重利轻离别”,而你王安石整天琢磨的也是这个。“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你整天逐利吧,你就是小人,小人怎么能治国呢?
  中国古代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官不与民争利”。你当官了,不能做买卖跟老百姓争利。其实今天很多国家都是这样,我当了市长,我们家人要开公司,你能竞争过我吗?你一点辙没有。所以官不能干这个,不能与民争利。而王安石他干的这些事就是与民争利,“民不加赋而国用饶”。那么那些地主难道不算民,他也算呀,你这就算与民争利了。所以这些东西就成了保守派攻击他的口实。后来很多保守派讲王安石变法有种种弊端,那个并不是人家凭空编的,他确实存在这些问题。王安石变法之后,朝中的大臣就分成了新党和旧党。新党上来就打旧党,旧党上来就打新党,党同伐异,这样的结果就使得北宋大臣之间的党争越来越激烈,也是后来造成他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评价不高,但为什么在教科书上给无限拔高,因为我们误读了列宁的选集。列宁说王安石是中国的改革家,列宁这么说,其实是括弧里边的一个注解: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其实没有给王安石这么高的评价,列宁是为了向俄国人介绍谁是王安石,说明王安石的身份,才说他是中国的一个改革家。

Prev | Next
Pg.: 1 ...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9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