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
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
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是世界上罕见的。它标志着我们祖国悠久的文化
传统,显示着 500 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现在,故宫成了世界
上最重要的游览地之一,每年都接待数百万国内外的游人。
故宫是明代皇帝朱棣花了 14 年的时间建成的(1406~1420 年)。历经
明、清两个朝代,24 个皇帝。参观这座庞大的宫殿和陈列在各个殿里的文物,
游客们可以对中国古代皇帝的宫廷生活有一粗略的了解。
故宫里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们都
建在汉白玉砌成的 8 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
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
大典的地方,殿高 28 米,东西 63 米,南北 35 米,有直径达 1 米的大柱 92
根,其中6 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 2 米的台上,
前面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
金碧辉煌,庄严绚丽。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或演习札
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三大殿东侧是文华殿、文渊阁、内阁,西侧是武英殿,它们是中心区的
两翼。文华殿,在明朝是皇太子活动的东宫,清朝主要用于举行经筵,即按
一定日期,皇帝和大臣们一起讲儒家经典,然后赐茶、赐宴。文华殿后的文
渊阁是专为收藏乾隆年间编纂的共有 79000 多卷的《四库全书》而修建的。
文华殿对面一片较矮的房子是内阁,内阁大学士、学士们在此办事。
武英殿在明朝是皇帝斋戒及召见大臣的地方,后来,后殿的群房曾是宫
廷画家们作画的场所。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曾在此登极称帝。清初首
先来北京的摄政王多尔衮也在武英殿办事。后来武英殿成为修书处,为皇家
刻印了大批书籍,称为殿版。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分叫内廷。内廷部分,从乾清门开始,包括中轴线上
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简称后三宫)和御花园;后三宫东面的斋宫、
毓庆宫、奉先殿、东六宫,最东面的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颐
和轩;后三宫西面的养心殿、西六宫和最西面的慈宁宫、寿安宫等。内廷是
皇帝办事、居住和后妃、太后、太妃、皇帝的幼年子女们居住的地方。前半
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
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
游览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
的文物。
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共达 1052653 件之多,统称有文
物 100 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 1/6,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
颐和园
颐和园是以湖光山色著称的我国古典名园,面积达 290 公顷(4305 亩),
其中水面约占 3/4。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 41 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
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山脚下建
了一条长达 728 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练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
波连缀在一起。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
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颐和园原是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公元 1750 年,乾隆在这里改建为清漪
园。1860 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 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 3000
万两白银重建,改称今名,作消夏游乐地。到 1900 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
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1903 年修复。后来在军阀、国民党统治时
期,又遭破坏,解放后不断修缮,才使这座古老的园林焕发了青春。
这座巨大园林依山面水,昆明湖约占全园面积 3/4。但它的水面并不单
调,除了湖的四周点缀着各种建筑物外,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一座美丽的
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在湖的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
颐和园里有许多景点是效法了江南园林的一些优点。如谐趣园就是仿无
锡寄畅园建造的;西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颐和园前山的正中,是一组巨大的建筑群,自山顶的智慧海,往下为佛
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
中轴线的两边,又有许多陪衬的建筑物。顺山势而下,又有许多假山邃洞,
游人可以上下穿行。
颐和园的大门叫东宫门。以东宫门内的仁寿殿为中心的一组建筑物,是
当时的政治活动区。
在颐和园里,共有各种建筑 3000 多间,几乎集中了所有古代建筑形式,
亭台楼阁、殿堂厅室、廊馆轩榭、塔舫桥关,应有尽有,除了木建筑以外,
还有铜铸、石砌、琉璃镶嵌等。高 41 米的佛香阁,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项
目。全部登上佛香阁,周围数十里景色尽收眼底。
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城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
地方。它的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
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美丽的古建筑群,在世界上也享有极大的声誉。
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与故宫同时修建,面积约为 270 万
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物都在内坛。南有圆丘坛、皇穹
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 2 米半,宽 28 米,长 360 米的甬道,把
这两组建筑连接起来。
天坛的总体设计,从它的建筑布局到每一个细部处理,都强调了“天”。
它有 300 多米长的高出地面的甬道,人们登临其上,环顾四周,首先看到的
是那广阔的天空和那象征天的祈年殿,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就油然而生。这
条甬道又叫海漫大道,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到天坛去拜天等于上天,而由人间
到天上去的路途非常遥远、漫长。
祈年殿高 38 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殿檐颜色深蓝
是用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
它在建筑上出色之处是,大殿的全部重量都依靠 28 根巨大的楠木柱和各
种互相衔接的斗、棋、枋、桷支撑着,力学结构巧妙、完整。而这些柱于和
横枋都有象征的涵义。当中四根高 19.2 米,两个半人才能合抱的“龙井柱”,
象征一年四季;中间 12 根柱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层 12 根柱子象征一大
十二个时辰;整个 28 根柱子象征天上 28 星宿。殿内地面正中,是一块圆形
大理石,上面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中央的盘龙藻井遥遥相对。大殿金
描彩绘,富丽堂皇。殿前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一座,背后又有一座皇乾殿,前
后左右连成一气,显得庄严,雄伟,气势磅礴。
这座大殿坐落在面积达 5900 多平方米的圆型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 3
层,高 6 米,每层都有雕花的汉白玉栏杆。这个台基与大殿是不可分的艺术
整体。它犹如一座精致托盘,托起一件无价的艺术品。祈年殿只有坐落在这
样的台基上才更显出庄严、雄伟的气势。
天坛的另一座重要建筑物是皇穹宇,原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高
19 米多,直径 15.6 米。它用砖木建成,小于祈年殿,但结构与祈年殿基本
相同,是单檐蓝瓦,殿顶也有鎏金宝顶,殿下也有台基和汉白玉的栏杆。远
远望去,像是一把金顶蓝伞高撑云空。
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圆形磨砖对缝的围墙,门向南开,这就是人们
熟悉的回音壁。
布达拉宫
耸立在西藏拉萨玛布日山上的布达拉宫,气势雄伟,巍峨壮丽。
布达拉宫是藏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我国,以及世界著名的宫堡式建
筑群。宫内拥有无数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使它成为名符其实的艺术宝库。
布达拉宫起基于山的南坡,依据山势蜿蜒修筑到山顶,高达 10 多米,东
西宽 360 多米。全部是石、木结构,下宽上窄,镏金瓦盖顶,结构严谨。人
们走过拉萨河大桥,高耸山顶上的布达拉宫雄姿就映入眼帘。朱红色的宫墙,
金碧辉煌的宫顶,在蓝天雪山的陪衬下,显得格外壮丽。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 7 世纪,至今已有 1300 多年的历史。布达拉意为“佛
教圣地”。据说,当时吐蕃王朝正处于强盛时期,吐蕃王松赞干布与唐联姻,
为迎娶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下令修建这座有 999 间殿堂的宫殿,“筑一城以
夸后世”。
布达拉宫始建时规模没有这么大,以后不断进行重建和扩建,规模逐渐
增大。17 世纪中叶,达赖五世受清朝册封后,又由其总管第巴·桑结嘉错主
持扩建重修工程,历时近 50 年,始具今日规模。到第十三世达赖,布达拉宫
又进行了历时 8 年的修建。据说,这次修建,仅白银就花费了 213 万两。从
松赞干布到第十四世达赖,在这 1300 多年间,先后有 9 个藏王和 10 个达赖
喇嘛曾在这里施政布教。
布达拉宫主楼 13 层。宫内有宫殿、佛堂、习经堂、寝宫、灵塔殿、庭院
等。殿堂又分红宫、白宫两个部分。红宫是供奉佛神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
红宫内有安放前世达赖遗体的灵塔。塔身以金皮包裹,宝玉镶嵌,金碧辉煌。
在这些灵塔中,以五世达赖的灵塔最为壮观。这是一座修建在大殿里上下贯
通 3 层楼的大金塔,塔形宛如北海公园的白塔,高 14.85 米,从上到下全部
用黄金包镶,外镶无数宝石。仅此一塔就用了黄金 11 万两。在红宫内还保存
有大量珍贵文物,如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西藏官员的诏敕、封诰、印鉴、礼品
和精雕细镂的工艺珍玩,罕见的经文典籍,以及各类佛像、唐卡(卷轴佛画)、
法器、供器等。
在红宫两侧的殿堂称为白宫,是达赖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地方。这些
殿堂建筑和陈设精美豪华。
布达拉宫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每一座殿堂的四壁和走廊里,几乎都绘有
壁画。这些壁画题材丰富,画笔精细,色彩鲜艳。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是在 1974 年发现的,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
馆,于 1979 年国庆开放。
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古代
的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
观众们惊叹不已。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 1 公里半,先后发现一、二、三号三个坑。
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
大,东西长 230 米,宽 62 米,深 4.5~6.5 米,总面积达 14260 平方米。在
这个坑内有约 6000 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 1000 多个。在地
下发现形体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实在是一件令人难
以置信的事。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 5 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
真人大小、全副戎装的武士俑,全身呈古铜色,高 1.8~1.97 米,一个个栩
栩如生,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
32 匹,陶马 4 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示出的
军功和军威。
这些兵马俑在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
为基础而创作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
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这批兵马俑是
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
补充了光辉的一页。一位欧洲国家的领导人参观了兵马俑博物馆后,赞叹地
说:“这些艺术珍品,表现了中国人民一贯的非凡才能,全人类都将在这里
受到鼓舞。”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戈、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
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土里
2000 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
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云冈石窟
处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云冈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也是世
界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
艺术家们把它比喻成东方的罗马石雕。有人发现这些石雕作品,融合了
中西的艺术,因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和平年间(公元 460~465 年),距今已有 1500 多
年的历史。前后用了约 30 年的时间才基本上完成了这个浩大的艺术工程。整
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 1 公里,现存主要洞窟 53 个,大小造像 5100 多
个。
石窟雕刻的题材内容,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
石窟中最大的佛像是第五窟三世佛的中央坐像,高达 17 米。佛像形态端
庄,是中原文化传统的表现手法;但其脸部形象——额宽、鼻高、眼大而唇
薄,却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
第六窟内有一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 15 米。窟的三面石壁和塔
柱的四周,雕了 33 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教传说故事浮雕。这个
窟规模宏伟,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二窟释迦坐像,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这个造像高 13.7 米,
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
大同市在公元 5 世纪初,是北魏的都城,当时称为平城,至 5 世纪末北
魏迁都洛阳,在近百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北方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心。初期
的北魏王朝非常崇信佛教,并奉为国教。公元 446 年,大武帝听信司徒崔浩
的建议,焚毁佛寺佛塔,强迫僧人还俗,造成了佛教史上的“太武灭法”。
不久太武帝病,疑为灭法所致,大悔,杀崔浩。文成帝继位后,首先恢复佛
法。云冈石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由当时著名和尚昙曜奉文成帝之命,役
使了数以万计的劳动人民和雕刻家动工开凿的。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城南 12 公里。这里有一条伊
水,河两岸是香山和龙门山。自北魏至晚唐的 400 余年间,古代匠师在这两
座山上凿窟建寺,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的宝库。
龙门石窟南北长达 1 公里,共有 97000 余尊佛像,1300 多个石窟,题记
和碑刻 3600 余品。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长宽各 30 余米。
奉先寺的不平凡,在于中间那尊巨大的卢舍那雕像,实在是一件精美绝
伦的艺术杰作。
卢舍那佛像总高 17.14 米,头高 4 米,耳长 1.9 米。据佛经说,卢舍那
意即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
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
在塑造这尊佛像时,人们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
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整个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卢舍那大佛侧旁还有其弟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