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农民在这热气腾腾的地面上搭棚种菜,棚内温度一般能保持在 17℃。地
温也在 15℃左右。
这块神奇的土地为什么会有如此异常的地温呢?
一般认为,这块奇地的成因是它的地下储气结构与众不同。它能储存巨
量的空气,而且空气的冷热变化比地面缓慢,夏天涌入的热空气,待到冬天
才缓缓放出;而冬天进入的冷气又一直保存到夏天才渐渐释放。这种特殊的
保温层导致地温异常。
可有人说,地下拥有两条寒热重叠的储气带,冷、热气同时释放。因夏
天热而不显热气,对冷气人们却十分敏感,所以只感到冷气上升。而冬季,
冷气又被周围的寒流冲淡,不易为人察觉,热气反显得突出了。
还有种说法更奇,认为此地地下的储气带有自动启闭的天然阀门,冬天
吸冷气放热气,夏天吸热气放冷气。
究竟原因何在?这种特殊储气结构又是如何形成的?地下结构谁也看不
见,钻井测量又破坏了储气带,会失去这块宝地。怎么办呢?这已成了科学
界的一大难题。

蓝太阳和绿太阳

一看标题,你或许认为这是童话故事吧?不,这不是童话,而是人们亲
眼目睹过的自然奇观。
1951 年 9 月 26 日,日落时分,苏格兰的居民看到了蓝色的落日。第二
天,这轮蓝色的太阳又出现在丹麦、法国、葡萄牙、摩洛哥的上空。它的颜
色随着地点和时间的改变而不断地变幻着,由雪青色变为蓝宝石色和淡青
色。这一奇景在欧洲一些地区持续了两三天。
1965 年春的一天,一场特大尘暴席卷北京上空。顿时黄沙滚滚,天昏地
暗。太阳突然失去了耀眼的光芒,变成了蓝绿色。
1979 年 7 月,波兰人乌尔班奇驾驶帆船,从达萨摩亚群岛向西行驶,一
天傍晚,他忽听舵手惊呼:“快看呀,绿太阳!”果真有一轮绿日悬挂西方
空中,它像幻影一般很快消失。几天后,船员们又看见了这轮绿色的太阳。
无独有偶。在我国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一天,一辆满载旅客的公共汽
车行驶到天山以北茫茫沙海边,太阳就要落山了。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快
要沉没的夕阳放射出嫩草般鲜绿的绿光,染绿了西方的天空。
这种异色太阳的最早见证人,大概要算 6000 年前的古埃及人了,他们在
金字塔壁画中绘制的绿太阳至今仍清晰可见。
真奇怪,夕阳通常都是橙红、橙黄或腊黄色的,怎么会有这么美妙的蓝
光和绿光呢?
原来这是大气折射作用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包围着地球的大气就像一
个巨大的棱镜,将位于地平线附近的太阳光分解成各色光线。大气对不同波
长的光的折射程度也不同。波长越长,折射越小。太阳的七色光中红光波长
最长,其次是橙、黄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平时看到的落日是红色或橙黄色
的缘故。当大部分太阳光盘已居地平线以下,只有很小一部分露在地平线上
时,由于折射的作用,显露出来的只是太阳的绿光、蓝光(紫外线光波最短,
早已折射掉了)。而蓝光又极易被大气分子散射掉,这时,人们就会看到发
绿光的太阳了。不过,不是任何地方都能看到绿太阳的。必须在空气能见度
好、大气中水汽含量少、地平线平直而清晰的条件下,才有可能看到绿日。
蓝光既然极易被大气散射掉,怎么会出现蓝太阳呢?这是由于空气中的
悬浮物,如尘埃、小水滴等也会散射阳光。其中直径为 0.6~0.8 毫米的尘埃
微粒散光的能力很特别,它们散射红、黄光的能力反倒比散射蓝光大。如果
空中悬浮这种微粒,红、黄光会被散射掉,而留下蓝光。太阳就变成蓝色的
了。

大自然的艺术殿堂——五彩城

在新疆的克拉麦里山,有一处国家重点保护的自然景观——五彩城。
进入五彩城,如同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一幢幢色彩斑斓的“高楼大厦”
鳞次栉比,金黄色、青灰色、暗红色、铁黑色构成了一幅立体油彩画;有的
“建筑”自身就有七八种颜色,妙不可言。“建筑”的形状各异,有“佛祖
大庙”,“清真寺”,还有“金字塔”,一排排整齐的“房舍”如同古代军
营。城中“街道”纵横,怪石林立,如同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彩色雕像;兽中
之王雄狮,凶猛的老虎,翱翔的苍鹰,亭亭玉立的少女……俨然一座艺术殿
堂。
如此美妙的五彩城是出自哪位艺术大师之手呢?当地人会告诉你:是七
仙女。相传王母娘娘的小女儿七仙女,厌倦了天庭寂寞无聊的生活,偷偷下
凡,来到了克拉麦里山。这里虽不见人烟,却有许多可爱的野生动物。七仙
女采来天空飘浮的彩云,精心构筑了这座人间仙境——五彩城。仙女住在五
彩城里,终日与可爱的动物们为伴,不思归天。一日,被巡天将军发现,将
七仙女掳回天庭,只剩下这座美丽的空城,小兔、黄羊、野驴等小动物们思
念仙女,现在还常常来五彩城找七仙女呢。
七仙女造城当然只是神话传说,创造了这巧夺天工的“建筑”和“雕塑”
的真正的艺术大师是大自然。
大约在 8000 万年前,这里原是一片大湖泊。湖中有大量五颜六色的沉积
物。后来地壳上升,湖水干涸,沉积物裸露在地面上,形成各色岩石:红色
的铁质砂岩、灰色的泥灰岩、棕色的磷铁矿、黑色的锰质岩、黄色的泥质岩。
千百万年来,经流水冲蚀和风化作用,岩层中松软部分被冲走吹跑,留下坚
硬的岩石。大自然的一双巧手终于将这些彩色岩石雕刻成千姿百态的“飞禽
走兽”、“楼台亭阁”,为人类创造了这座面积达 8 平方公里的举世罕见的
五彩城。

多彩的“世界”

大自然用绚丽多彩的色调创造了五光十色的奇观,有海、有湖、有沙漠,
还有土壤。
五色海
红海  位于非洲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因沿岸水中生长着许多红色藻类,
海水因此发红。
黄海  位于中国渤海与东海之间,因黄河带入大量黄色泥沙而呈黄色。
绿海  位于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之间,因曾有过大量绿色藻类,而得名绿
海。
白海  位于俄罗斯的科拉半岛附近。因长年被冰雪包围。呈白色,故称
“白海”。
黑海  位于俄罗斯和土耳其之间,因海底沉积着黑色霉臭的烂泥而得
名。
五色湖
彩湖  印度尼西亚的佛费勒斯岛上有一湖,左边为深红色,右边为碧绿
色,后边为青色,各色宽约 200 米。一湖为何三色,至今还是个谜。
萤光湖  在巴哈马群岛有一个湖,湖面闪烁着绿色萤光,这是一种萤火
酶素微生物发光所致。
墨水湖  在加勒比海的乌巴哥海岛上,有一湖名叫佩奇湖。湖面黑色,
无水可行走,软绵绵,由沥青构成,又称沥青湖。
五色沙漠
多彩沙漠  位于美国科罗拉多河大峡谷东岸的亚利桑那沙漠,由于火山
熔岩形成的砂粒中含有矿物质,使整个沙漠呈现出粉红、金黄、紫红、蓝、
白、紫诸色。在阳光照射下,由于反射和折射的作用,半空似乎飘荡着不同
色彩的烟雾,令人眼花缭乱。峭壁秃丘在中午呈蓝色,傍晚是紫水晶色。岩
峰常为蓝色,故有蓝峰之称。沙漠东部遍布彩色圆丘,沙丘间屹立着数以千
计的色如玛瑙、坚如岩石的彩色石柱。长的超过 30 米,最粗的达三四米。亚
利桑那沙漠以它美妙无比的色彩成为世界罕见的景观。
红色沙漠  澳大利亚的辛普森沙漠呈红色,天地间火红一片,奇丽无
比。其成因是砂石上裹有一层氧化铁,这是铁质矿物长期风化漫染大漠所至。
黑色沙漠  原苏联中亚细亚土库曼境内,黑海和阿姆河之间,有一片名
叫卡拉库姆的黑色沙漠。整个大漠呈棕黑色,如置身其间,仿佛堕入黑暗世
界,令人不寒而栗。这片沙漠是当地黑色岩层风化而成。
白色沙漠  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路索罗盆地,白沙浩瀚,其砂粒是砂石膏
晶体的微粒。1 亿年前,由于地壳运动,石膏质海岸隆起为山,雨水挟带溶
解了的石膏流入山谷盆地中的路索罗湖。后来气候日益干燥,湖水蒸发,湖
岸的石膏晶体被风化成细沙,随风铺满整个盆地,成了这片白色沙漠。连沙
漠里的一些动物,如囊鼠、蜥蜴等为适应环境,身躯都成了白色。
五色土
黑土  我国东北平原湿润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
慢,积累较多,所以土色较黑。
黄土  我国黄土高原的土壤呈黄色,这是由于土壤中有机物含量较少的
缘故。

红土  高温多雨的我国南方土壤中矿物质的风化作用强烈,分解彻底。
易溶于水的矿物质几乎全部流失,只剩氧化铁、铝等矿物质残留土壤上层,
形成红土壤。
灰蓝土  在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情况下,红土壤中的氧化铁常被还原
成浅蓝色的氧化亚铁,土壤便成了灰蓝色的,如南方某些水稻田。
白土  含有较高的镁、钠等盐类的盐土和碱土常为白色。
紫红土  四川盆地素有“紫色盆地”之称,因为这里的土是紫红色的。
这是由中生代形成的紫红色砂页岩风化而成的土。

变幻色彩的巨石山

无数旅游者从世界各地千里迢迢来到澳大利亚阿利斯普斯市 445 公里处
一片荒原上,为的是一睹世界著名的天然奇观——Ayers 红色巨岩。人们不
顾长途跋涉的疲劳,迫不及待地登上陡崖,艰难地攀登两公里的路程。大约
两个小时后,可登上岩顶,方可在登记册上留下自己的大名,以示不朽。
为何游人对此岩石有如此雅兴,又如此迷恋呢?
因为 Ayers 奇特,它是由一整块露出地面的巨石组成的大石山,高 348
米,方圆 9 公里。整块岩石无一处裂缝,也没有普通岩石的明显层理,是由
稳定而连续的砾质长石石英砂岩构成。专家分析,这座风化残山形成年代为
晚元古代,距今约 6 亿年,它的周围是第四纪(即 250 万年前)沉积物覆盖
的一片荒原。
远远望去,Ayers 几乎呈直立状,傲然屹立在宽广的莽莽荒原上,最为
奇妙的是它那变幻莫测的色彩:在夕阳辉映下,整块岩石通身红透,犹如一
块硕大无比、璀璨夺目的红宝石,镶嵌在辽阔的沙漠上;当乌云压顶时,Ayers
静静地射出奇异的蓝绿色,如同幽灵一般。
吸引游者的还有栖息在山下灌木丛中的澳大利亚土著人,他们已在这片
土地上生活了至少 1 万年,是这里真正的主人。直到今日,他们的生活方式
仍停留在新石器时期,除了啤酒,他们几乎不接受任何现代文明。一块古老
而充满神秘色彩的巨岩与一个古老而停滞的民族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古朴而
奇特的画卷,是那样和谐美妙,难怪引得世界各地好奇的旅游者纷至沓来,
留连忘返了。

千里运石的流动冰川

150 年前,瑞士两位地质学家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考察,发现平原上
莫名其妙地散布着一些阿尔卑斯山中部的典型岩石。
无独有隅,在我国庐山东面 9 公里处的一个小山坡的路旁,竟耸立着一
块与当地的岩石性质毫无相同之处的大石头。西藏聂拉木县喜玛拉雅山的山
坡上,有一块 3 万多吨重的大漂砾,来自相距遥远的希夏邦马峰。更令人惊
诧的是,1975 年 4 月 7 日,人们在珠穆朗玛峰地区发现了一些砾石,它们的
老家是在更为遥远的南半球。
是谁促使这些来历奇特的巨石“弃家”出走,流落他乡的呢?
1846 年瑞士科学家阿加西斯终于揭开了这个谜:是冰川搬运了巨石。
地球的冰,总共大约 3700 万立方公里,覆盖着 10%的陆地。其中 86%
构成了南极洲冰川,10%成了格陵兰冰川,余下的 4%则构成冰岛、阿拉斯
加、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以及其它一些地点的冰川。
冰川都是些固体的冰,它怎么会搬运石头呢?
冰川虽都是些巨大的固体冰块,但却像个站不稳的巨人。在重力作用下,
由高向低缓慢流动,难怪阿加西斯把它比作缓缓流动的河流。冰川的流动速
度一般每昼夜在 1 米以上。快的能达到每昼夜 20 米。目前创下流速最高记录
的大概要算北美洲北部阿拉斯加的黑激流冰川了。1936 年 10 月它的流动速
度竟达到每天 60 米。我国流动最快的冰川是念青唐古拉山北段的阿扎冰川,
年流速约 300 米。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有条维也纳冰川,名字虽美,脾气却
暴躁得很。它不甘心慢慢地流动,而是快速地爆发式地前进。每隔 82 年它就
向前跃动一次。

“火焰山”不是神话

《西游记》中有一段最精彩的故事: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唐僧师徒智闯
火焰山。这火焰山并非杜撰,而是确有此山。它就是位于新疆吐鲁番地区的
火烧山。
火烧山最早记载于奇书《山海经》中,称其为“炎火之山”。因古代人
不解“山何以会燃”而编出了一个个奇妙的神话来。现代人揭开了火烧山之
谜,“火焰山”从此告别了神话世界。
那如同烈焰飞腾的火烧山像一条火龙盘绕天山脚下,“白天烟雾腾腾,
黑夜火光冲天”。这烟这火是源于此地的一片大煤田。火烧山地表下有一厚
达 39 米的易烧层。由于吐鲁番地区干旱少雨,炎热似火,难以形成土壤覆盖
煤层,又由于天山上升运动高出潜水位,暴露出空气中的煤层便自行着火燃
烧,燃烧时形成了裂隙成了通风“烟囱”,促进了煤层的不断燃烧。燃烧过
的岩石变成了红黄色的火烧岩,质地坚硬,不易剥蚀,便成了一座座火烧山
断断续续矗立在地面上。夏日炎炎,骄阳似火,红色岩石在烟气作用下火光
闪闪,俨然像一座骇人止步的“火焰山”。
科学家在高出地表百米的火烧山上,还发现了被冰川搬运到 6 公里之外
的天山脚下的烧结岩,这说明,煤层燃烧必是发生在冰川之前,距今已有几
十万年了。第四纪以来煤层的燃烧就未停止过。

火山造就的奇谷

火山活动是一种极其壮观的自然现象,它是地下深处的炽热岩浆冲破地
表岩层喷出地表产生的。由于火山的大小、岩浆源、地质、地理情况的不同,
火山还创造了一个个奇特的景观,如地理学上所谓的“死谷”、“荒谷”、
“万烟谷”。
死谷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有一个长约 2 公里、面积约 8 平方公里的山谷。
人畜一旦误入谷中,必死无疑,连天空中飞经此谷的老鹰,也常堕入其中。
山谷里尸横遍地,腐臭难闻,当地人称其为“动物墓地”。
这个恐怖山谷为什么会这样残酷地杀害生灵呢?原来此谷处于火山分布
区。谷中地层里含有大量硫,不少纯硫裸露出地面。加之这里有一个三面峭
壁环抱、一面是小热泉冲出缺口的小凹地,地下溢出的热气由二氧化硫、甲
烷、硫化氢及惰性气体构成,比重大,不能飘离地面,而在小凹地这天然密
闭的“气库”里更难以散逸。遇到无风天,这种有毒气体越聚越浓,致使误
入谷地的人或野生动物立即中毒身亡。

Prev | Next
Pg.: 1 ...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 71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