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宇航员王赣骏  1985 年 4 月 29 日,“挑战者”航天飞机进入太空,
开始了 7 天的太空飞行。这次飞行中,第一位美籍华人宇航员王赣骏做了一
项太空科学实验。他是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华人。
王赣骏祖籍江苏盐城,1940 年 6 月 16 日生于江西南昌,童年在上海度
过。10 岁随家迁往台湾、香港,1963 年获物理博士学位,1972 年在美国国
家航空和航天局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
1976 年,王赣骏提出“失重条件下液滴状态研究”的太空实验课题,不
久,这个课题被选为航天飞机上的科学实验项目。1984 年,王赣骏被选定为
参加太空科学实验的科学家,并负责自己提出的“失重条件下液滴状态研究”
课题的实验工作,这样,王赣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登上航天飞机操作自己设
计的试验的科学家。
失重条件下液滴状态研究实验是怎么进行的呢?王赣骏花了多年时间,
为太空实验进行了紧张的地面准备工作。在航天飞机上,他放了一个空箱子,
从箱子的一边伸进一根细管,液滴从这个管子的口中“吐”出,吐出时液滴
的大小可以调节。从箱子的四壁发出声波来驱动漂浮在空箱中的液滴,由摄
像机和电子计算机记录下液滴形状变化和运动情况。宇航员也可透过箱子的
玻璃口观察液滴的变形与运动。
试验由王赣骏亲自操作。在失重情况下操作试验是不容易的事,因为拿
在手中的工具无论大小都没有重量,手的动作幅度掌握不住,手边的工具不

小心一碰,就会飘得无影无踪。飞行一开始,液滴试验设备就发生故障。王
赣骏连夜抢修,加班加点,1 天工作 15 小时,花了 2 天时间才修好,终于成
功地进行了失重条件下液滴形状和运动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大量宝贵的资
料。
王赣骏在太空所做的失重条件下的液滴动力实验,即在失重状态下的流
动力学研究,不仅对研究液体在失重条件下的变形和运动具有理论意义,而
且为在失重条件下悬浮冶炼技术奠定实验基础,同时对无重力无容器情况下
的物质加工也有重要应用价值。
妈妈宇航员安娜  1984 年 11 月 7 日,一位当母亲不久的宇航员,乘航
天飞机在太空遨游了 8 天,然后才顺利返回地面。这位女宇航员就是安娜·费
希尔。
安娜是美国宇航局 1978 年选中的 6 名女宇航员之一(她们是麦加勒脱、
凯思林、朱迪思、沙利、季农和安娜),她原是个医生。当时安娜和她的丈
夫维力亚姆·费希尔在一所医院刚刚结束学习。宇航局找安娜谈话时,年青
的夫妇正在度蜜月。
安娜童年喜欢读宇宙航行之类的书,她 12 岁时曾说过:“等我长大了,
那时有了航天站,在那里工作该多有意思啊!”
1978 年,他们夫妻同时向航宇局提出申请当宇航员。经过多次测验,安
娜首先被录取了,比她的丈夫维力亚姆早了两年。
紧张的宇航员生活开始了,他们要学习物理学、气象学;学习驾驶各种
飞机……在 6 年的训练中,她决定要个小孩,因为她已 35 岁,维力亚姆 38
岁了。
她怀孕的头 5 个月里,除了安娜的丈夫没人知道此事,因为安娜不愿放
弃飞行训练。那时,她正在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集训。她担负的任
务中,一项是如何在发生意外情况下,对宇航员实施急救。在她之前,女宇
航员从来不从事这一工作。原因是男宇航员身高、体重和体力都大大超过女
宇航员。安娜接受这次任务时想:我要向人们显示,一个妇女是怎样从座舱
里把那些大块头男人拖出来的。这时安娜已怀孕 4 个月了,可谁也不知道。
训练开始了。安娜先从指令长位置上拖出一个宇航员,然后从驾驶员座
位上拖走另一个……
一个月以后,安娜终于承认自己已经怀孕了。
正当安娜的小女儿一岁时,安娜与另 4 名男宇航员乘航天飞机进入太
空。当人们问安娜,把女儿丢下这么长时间能放心吗?安娜回答:“我的心
情要比一个姑娘沉重得多。”
安娜,一位出色的妈妈宇航员。
震惊世界的航天事故  人类为了充分利用太空环境,需要把人员和设备
送入太空。在 80 年代之前,人们只能用火箭来完成这种任务。随着人类太空
活动的展开,人们迫切需要如同飞机一样可重复作用的交通工具,于是一种
新型航天器——航天飞机诞生了。
1986 年 1 月 28 日上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乘载 7 名宇航员准备起
飞。他们是载荷专家、休斯公司工程师、41 岁的格雷戈里·贾维斯;第一位
太空教师、37 岁的克里斯塔·麦考利夫;职业宇航员、飞行任务专家、35
岁的罗纳德·麦克奈尔;美籍日裔职业宇航员、飞行任务专家、39 岁的埃利
森·鬼冢;职业女宇航员、飞行任务专家、36 岁的朱迪恩·雷斯尼克;职业

宇航员、机长、46 岁的弗朗西斯·斯科比;职业宇航员、驾驶员、40 岁的迈
克尔·史密斯。
11 时 38 分,“挑战者”号从卡纳维拉尔角腾空而起,发射场看台上欢
声雷动,世界上第一位太空女教师麦考利夫所在学校的礼堂里鼓乐齐鸣。
突然,碧空传来一阵巨响,航天飞机与地面的无线电联系骤然中断,“挑
战者”号在数秒钟内化成一团火球,从火球的浓烟中散射出的无数碎片像流
星雨一样散落在大西洋海面。
在发射场观看的数千名观众和地面操作人员,以及在荧光屏前观看发射
实况的电视观众,都被这一突然事件惊呆了。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眼前发生
的这一可怕情景是事实,但又不得不承认,“挑战者”号失事了!
“挑战者”号升空约 73 秒爆炸,7 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的消息,闪电般地
传遍全球,世界各国数以亿计的人收看了这一事件的实况录像,这一特大新
闻轰动全球。
爆炸是怎样引起的呢?调查人员在研究录像和照片时,发现起飞后不
久,挂在外燃料箱上的一枚固体助推火箭的密封装置破裂,引起燃料箱发生
爆炸。这是航天史上最大的事故。
“挑战者”号爆炸并未影响航天事业的发展,它只能激励人们继续前进,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新的步伐发展航天事业。

带您走入太空

奇妙的太空睡眠  睡眠是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一生中有
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
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宇航员不能躺在床上睡觉,因为身体会自动飘浮起
来。必须钻进睡袋并固定在航天器的舱壁上。由于太空中没有上下前后左右
之分,宇航员站着睡、躺着睡,还是倒着脸都一样。在太空睡眠,多数宇航
员觉得身体稍微蜷曲成弓状,比完全伸直或平躺着要舒服得多。手臂可以放
在睡袋内,也可以伸出外面,任其自由,不过多数宇航员不愿意让自己的手
臂自由飘动,而放进睡袋里。
飘浮在半空中睡眠是别有情趣的事。有的宇航员愿意领略一下这种滋
味,他们用绳子将睡袋的一端吊挂在舱壁上,让睡袋在半空中飘来飘去。不
过大多数宇航员不喜欢这种睡眠方式,因为当航天飞机或其他航天器的姿态
控制发动机(用于控制航天器姿态的发动机)开动时,睡袋如果挂在半空中,
就会与舱壁相碰撞。大多数宇航员喜欢将睡袋紧贴着舱壁睡觉,这样就会使
人感到像睡床上一样。采用这种睡眠方式,后背可以伸直,有利于预防腰背
痛。
欧洲航天局设计出一种新式睡袋。在袋的外面有一些管道,当管道充气
时,睡袋被拉紧,从而向人体施加一定压力。这种压力可以使人感到像在地
面睡眠一样舒适,而且还可以消除一种飘飘然似的自由下落感。
太空淋浴  人在太空中长期生活和地面上一样,也需要定期洗澡。在地
面,淋浴对人说来。只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可到了太空就非同小
可了,完全可以算得上一种高贵的享受。如果用价值计算,将一套淋浴设备
送上太空,再使用比银子还昂贵的水,那么,一次淋浴的费用恐怕要比世界
上最豪华的浴池还要高得多。

在“礼炮”号航天站上,规定宇航员每 10 天洗一次澡。前苏联“礼炮”
号航天站,1982 年曾为宇航员创造了连续生活工作 211 天的纪录,1984 年又
创造了续航时间 237 天的纪录。前苏联另一艘航天站——“和平”号航天站,
1988 年宇航员创下了续航 366 天的世界纪录。
航天站里的洗澡间像一个手风琴式的密闭塑料布套,它被挂在顶棚上,
使用时将它放下,不用时可叠起来吊在顶棚上。顶棚上固定着一个圆形水箱,
喷头、电加热器。水箱内装 5 升水。浴室的地板上有许多小孔,下面是废物
集装箱,用于盛废物和污水。上面压水,下面抽水,就形成了从上往下的效
果。地板上还有一双固定的橡皮拖鞋,宇航员穿上拖鞋,人就不会飘浮起来。
浴室放下后,形成真空环境。在失重状态下,水是危险品,少量的水也会呛
伤人,甚至溺死人,为了安全,宇航员通过管子进行呼吸。
宇航员洗澡时,首先把通到浴室外的呼吸管套到嘴上(戴上呼吸罩),
戴上护目镜,避免从鼻子和嘴吸进污水;接着,开动电加热器,把水箱中的
水加热到适当的温度;然后,打开水喷头,加压的温水从上面喷下来浇到身
上,这时正像在地面上淋浴一样。
洗用过的污水从室内地板上的小孔中排到废物集装箱里。由于失重,污
水会飘浮起来,因此,地板上的小孔靠吸收装置,把污水吸入小孔抽走。
前苏联宇航员在“礼炮”号和“和平”号航天站里长期生活和工作,他
们亲身体验在太空失重环境里洗澡的乐趣。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将会出现
更完善的太空浴室。
太空吃饭趣事  在地面吃饭,可以很随便,也可以很讲究。但在失重的
太空,吃饭不但非常讲究,而且要非常注意,否则食物碎块就可以把宇航员
呛死。
60 年代载人航天的初期,人们认为在太空不能吃固体食物,因此宇航员
主要食用铝管包装的肉糜、果酱类膏糊状食物。宇航员进餐时,用手挤管壁,
通过进食管将食物直接送入口中。这类食品在失重状态下使用简便可靠,也
容易保存。宇航员穿着加压的航天服时,仍可以通过头盔进食孔进食。这种
吃法,由于既看不见食物,又闻不到味道,往往使宇航员的食欲不佳。
经过若干次的飞行试验后,知道在太空失重状态下,也可以吃像方块糖
那样大小的块状食品。于是宇航员开始食用一口一块的小块食品。经过一段
实践,科学家又为宇航员研制了脱水复水食品。这种食品是用冷冻升华法生
产的,它不仅复水性能好,而且形状和风味更接近于地面普通膳食,能满足
宇航员的口味要求。在“阿波罗”登月飞行中,宇航员开始使用软包装罐头
食品,吃起来也比较方便,宇航员喜爱这种食品。
目前航天飞机上的食品达百余种,饮料 20 多种,既有脱水复水食品,也
有软包装食品,还有小块食品,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宇航员每天 3 顿饭的
菜单都不同,每周轮换一次,可以选择宇航员喜爱的食品,如美籍华人王赣
骏博士,在 1985 年 4 月 29 日至 5 月 6 日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时,他的
菜单就有一道他爱吃的“王太太炒羊肉”。
宇航员的食品尽管种类繁多,但它们一般都要求重量轻,体积小;不会
因航天器发射时的震动而散开,碎沫不会飞散,能在太空失重状态下进食;
脱水食品在恢复正常的含水量后,仍能保持原来的色、香、味;能切成块状
或制成粉状,以便定量包装等。
太空手术室  在地面对病人进行手术是常见的事,在太空失重环境里,

太空医生又如何为病人做手术呢?
过去,由于宇宙飞船或航天飞机遨游太空一次只有几天,似乎没有必要
考虑太空中的手术治疗问题。但是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长期的太空实验室、
航天站、月球基地将相继建立,人类居住火星的计划也在拟定中,因此,宇
航员在太空生活、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由几天增加到几百天,甚至更长。
航天站和月球基地将是人类永久居住的“天堂”。人久住“天堂”免不了生
病,需要手术治疗,但在“天堂”里又不能及时送回地面,故需要解决失重
环境下快速止血和组织缝合等外科手术等医疗问题。
前苏联科学家已在抛物线飞行的飞机上,使用一种特制的透明容器,对
兔子施行局部麻醉,然后进行开腹手术试验,初步证明可以在失重环境下进
行外科手术。在太空航天站里,由于容积的局限及人在太空时免疫反应降低,
因此需要设置外科手术舱。这种手术舱有一套新型精巧的轻便外科手术器械
及手术手套等用具。
经过研究人员的努力,目前已研制了一种用于失重环境的可扩展的小型
外科手术舱。它设有袖套式止血带和注射器、无菌手套、手术器械袋等。这
种手术舱可以根据手术的需要,随时改动和扩展。倘若宇航员一只手臂受伤,
可先将伤臂伸入止血袖套止血,给手术舱充气,然后医生将双手插入手术套
用手术器械进行手术。
太空手术舱的诞生,将消除宇航员及其家属们的后顾之忧。当然,目前
刚刚研制出样品,但不久的将来,航天器内将设置完善的手术舱。
失重趣谈  人在失重环境中感觉如何?这是非常有趣的话题。下面是部
分宇航员在太空的点滴趣事。
在太空的第一夜,当我飘游去睡觉时,突然产生了忘记自己手脚所在位
置的感觉,尽管心里明白,但手脚不知去向。随着有意识地控制手和脚的运
动。这时才感觉到手脚的存在。
一天,我想睡觉又觉得身边无床,随手乱抽打。幻觉消失了。我适应失
重环境后。睡觉比躺在羽绒铺上还舒服。
在太空吞咽毫无问题,但不能咽下混在饮食中的气泡。因为咽下空气会
引起胃发胀,而且不能用打嗝来解除。打嗝在失重状态下是做不得的,除非
你冒反胃的危险,因为吃的和喝的东西充满胃的各个部分。
在太空中,手脚趾甲长得比地面慢,不必一周修剪一次,而是一个月左
右一次。
在航天站里生活久了,有时感觉到好像是在高层建筑的凉台上站着,自
己一动也不动。地球和其他星体都在运动。
我不害怕从高空中掉下来(人飘浮着掉不下来),而是害怕从航天站里
飘出去消失在太空中,有一种害怕“消失”的恐惧感。
我用一根长绳的一头将身体绑住,另一头固定在舱壁上,然后使劲一推
舱壁,我向前飘浮过去。当绳子绷紧时,我又边旋转边慢慢向出发点飘游回
来。无论我怎么晃动,也无法停止旋转和飘游,我请另一名宇航员拉拉绳子,
旋转稍停后又慢慢地反向旋转起来,真逗趣。
在航天站里,我突出的感觉是思路敏捷了,许多复杂的问题都可迎刃而
解,好像智商提高了不少,聪明多了……
神奇的太空摩托艇  太空(也称宇宙空间)是失重环境,人在失重环境
中行走与地面行走有何不同呢?在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和美国宇航员怀特

Prev | Next
Pg.: 1 ...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 71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