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锡和江阴两座城市的国军也拼死展开反击,顺着国防线的壕沟打,锡登线在修建的时候张俊就考虑好了的,只有面对上海有南京方向有射孔,而对着江阴和无锡的是一条条笔直的交通壕,没有任何阻挡,现在这些反击的中国军队,兵力两倍于日军,并且兵力集中攻击一个方面,而日军每个城市就用五万人来包围,分在每道防线上能有几百人就算好的,兵法云倍而围之,日军狂妄到只有守军的二分之一就开始合围,真不知道死是怎么写的,在说哀兵必胜也不是没有道理。
无锡和江阴的锡登线在逐渐合围,这下连丹阳的松井石根也是焦急万分,先前松井石根是知道国军组建了一个装甲军,但这个军才开始组建,也没有上过战场,现在怎么突然就有这么强的战力了呢?
如果二十万日军被中国军队包围并且歼灭那么松井石根只有切腹的下场,“不行,必须尽全力挽救自己的部队。”
松井石根拿起电话就直接打倒了台北机场,直接下命令:
“竹中龙造,我命令你立即全力支援常州城下的陆军作战,现在有一支支那装甲师对大日本皇军构成了严重威胁,我命令你要不惜一切代价,摧毁它。”
32|第二十一章 包围日军
【求收藏,求推荐,求各种票票,明天6点在更新一章】
“竹中龙造,我命令你立即全力支援常州城下的陆军作战,现在有支那装甲师对大日本皇军构成了严重威胁,我命令你要不惜一切代价,摧毁它。”
“嗨!”
竹中龙造虽然不敢违抗松井石根大将的命令,但是他知道,现在日军在上海没有机场,所有的战斗机的作战半径都达不到哪里,哪里距离台湾机场的直线距离超过一千公里,现在的日本没有那一款的战斗机在全副武装的情况下。作战半径有一千公里,能有六百公里就不错了。
光派遣轰炸机前去支援,而没有战斗机护航,竹中龙造不知道会是什么结果,但是司令官已经亲自下令,说明前线已经非常危急,也不容竹中龙造多想,就命令木更津航空队一百六十架轰炸机起飞,全力轰炸支那装甲师,而战斗机却不能跟随护航,因为日军的战斗机作战半径根本达不到一千公里,只能冒险让轰炸机组成密集阵型,用自身携带的武器防御支那空军,结果如何只能天照大神知道。
此时的日军,行军队列非常散乱,这里一个师团,那里一个旅团,因为要进攻南京,日军的二十万部队基本上处于行军状态,战车联队为了抢功,跑的最快,当然也死的最快了。
松井石根根本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把二十万散乱的日军集中起来,只能下令,让所有的日军就地防御,并全力修建野战工事,尽可能地阻挡和拖延时间,为松井石根集结部队争取时间。日军二十万部队基本上处于常州和丹阳之间,近五十公里路程,只要前面的日军能挡住国军的第一次反击,松井石根相信自己可以在半天内把日军集结完毕,两天内修建完备的野战工事,问题是张俊会给日军这样的时间和机会吗?当然是否定的答案,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在日军战车后面的第六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师团,战力强悍,他们本来想一鼓作气拿下镇江,然后第一个攻进支那的首都南京,那知道遇见国军的装甲反击部队,首先全歼了自己前面的战车联队,本想前去救援的第六师团因为国军大炮和飞机的封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车联队覆灭,这对于第六师团来说是绝对是耻辱,支那人什么时候拥有一次性歼灭大日本皇军一个战车联队的实力了,国军的歼灭战没有让第六师团的鬼子退缩,反而激起了他们狂热的好战心里。
第六师团又名熊本师团,是日军在二战爆发前17个常备师团之一,代号“明”。和第二师团(仙台)并称为日本陆军中最强悍最有战斗力的两支劲旅: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曾参与南京大屠杀。给以人们“黑色的皮肤,鲜红的血”这一强烈印象。和长州(现在的山口县)一样,是明治维新的原动力,而第6师团也继承了热情勇猛、积极果断的传统。
稻叶四郎中将在升任第六师团长不久,但绝对是一个死硬的军国主义分子,同时还是一个狂热的武士道精神信仰者,当隆美尔的装甲师冲来的时候,第六师团连战壕都没有挖掘出来,只挖了一些小坑,这根本没有任何的作用,如此情况下,稻叶四郎如果选择撤退,也就是日军鬼子说的转进,那么隆美尔的装甲师会在平原把这些逃跑的臭虫碾成粉末。
稻叶四郎也是从军多年的老兵,不会不知道在平原上对付敌方的装甲车很困难,在没有反坦克壕沟的情况下,只能使用人肉炸弹,与支那的战车同归于尽,稻叶四郎的想象是美好的,现实会不会残酷等下就见分晓。
稻叶四郎命令第13和第23联队就地防守,挖掘战壕,第45和47联队突击,上去和支那的战车搅在一起,那么日军就可以乘机炸毁支那人的战车,当然牺牲也会很惨重,就这样日军的两个联队一万余人开始了,现代战争中有史以来的万人大冲锋,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现代战争中使用如此大规模的徒步冲锋。
本来在快速突进的隆美尔从望远镜里面发现了日军的意向,无数黑压压的人群对着自己的坦克冲来,那简直太壮观了,比非洲的野牛群在逃避狮子的追捕时都要壮观,就是隆美尔也从没有面对过如此大规模的步兵冲锋,赶忙命令自己的坦克和装甲车停下来,同时让在空中巡航的战机下来帮忙,战机的最主要任务就是摧毁敌人的坦克和火炮,日军的坦克是没有了,但大炮可不少,现在空军主要就干这活,隆美尔可不愿意自己有一辆坦克被日军的火炮给摧毁。
当日军进入两千米距离的时候,隆美尔的大炮也架设完毕,几十门大炮和上百门迫击炮同时轰击,要知道隆美尔的装甲师有50毫米迫击炮-84门,81毫米迫击炮-54门,75毫米炮-20门,105毫米轻型榴弹炮-36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12门。震耳欲聋的炮声带着地动山摇的抖动,隆美尔的前面形成了一道死亡的火力网,无数的日军在巨大的爆炸中被撕裂成碎片,而隆美尔的装甲车也前移到坦克的旁边,每辆装甲车上就有4挺机枪,一百多辆坦克加上96辆装甲车形成了一到钢铁防线。
而隆美尔的炮兵也在卖力地把炮弹塞入炮膛,然后射向日军,爆炸腾起的烟雾遮天蔽日,只听的见日军的惨叫声和“板载……”的呐喊声,如此猛烈的炮击,给徒步冲锋的日军带来了惨重的杀伤,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倒在炮击里,当一万日军冲过两千米到达一前米距离的时候,隆美尔的迫击炮开始发威了,这东西威力虽然没有大炮厉害,但是**干死半径两三米的小日本还是可以的,威力不足,可以用发射速度弥补,迫击炮的发射速度可是大炮的好几倍。
爆炸更加猛烈,整个冲锋的日军,犹如吃了**,不死不休,一往无前地对着隆美尔猛冲,他们已经忘记了死亡,犹如地狱来的恶魔,隆美尔的手心里也是阵阵虚汗,不禁问自己,这是什么样的军队啊!在如此猛烈的炮火下还在坚持冲锋,视死如归,全他妈是一群疯子,战争没有怜悯,想想第六师团在南京的那些禽兽行为,还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呢。
当日军冲锋到隆美尔坦克五百米远的时候,死亡已经达到百分之六十,此时隆美尔的机枪响了,在如此的钢铁防线面前,又无炮兵支援,下场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下地狱,三十分钟后,隆美尔的坦克前彻底平静下来,硝烟也逐渐散去,地上数不清的弹坑和尸体,弹坑内也积满了日本鬼子的鲜血,犹如地狱一般令人作呕。
稻叶四郎中将在望远镜里面看到如此的景象,“哇”地吐出一口鲜血,自己的两个满编联队一万余人,一个冲锋就葬送掉了,也让稻叶四郎怎么也想不通,这仗以后等待稻叶四郎的只有切腹的命运。
稻叶四郎剩余的两个最强悍联队,终于在三十分钟内,挖掘出了两条简陋的壕沟,连半米都不到,人只能蜷伏在壕沟里,但总比没有强,第六师团的炮兵,刚刚展开就被中国空军点名消灭,稻叶四郎已经给松井石根司令官发了几封请求战术指导的电文了,得到的答复都是请他们坚持六小时,以便后面的部队可以集结和修建野战工事,看来松井石根大将是打算断臂求生了,用第六师团的覆灭为整个日军换取集结和建立防御的时间。
无奈的稻叶四郎只能拼命了,隆美尔经过短暂的恶心后,命令坦克部队继续突击,直接从日军的尸体上面碾压过去,日军第六师团修建的简单壕沟,在坦克师的集团冲锋下,连渣都不是,剩余的第六师团没有坚持到两个小时,就被隆美尔分割,然后在被五十一和五十七师包围。
隆美尔的任务就是攻击,攻击,再攻击,消灭残敌就交给后面跟进的部队了。36,87,88,还有教导总队八万德械师,歼灭剩余的几千鬼子,绝对没有什么问题了。至于常州城已经被二线中央军包围。
当日军的轰炸机进入上海上空的时候,在一间不起眼的房子里,一封加急电报就发了出去。这就是在自己国土作战的好处,日军轰炸机一到咱们国土,就无所遁形了。
哈曼特的飞行团现在还有七十六架BF109战斗机,和三十八架JU87俯冲轰炸机,苏联飞机和国军的霍克3共有一百多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轰炸锡登线上的日军,阻止日军回援锡登线上防守的日军。
哈曼特接到国防部空军指挥部转来的情报时,同时请求国军所有剩余的战斗机前去拦截,而七十四军的JU87轰炸机继续单独执行对地支援任务。
中国方面一共动用了所有的战斗机前去挡截日军的木更津航空队的一百多架轰炸机,因为七十四军的飞机不归国防部空军指挥部管,所以哈曼特率先起飞了,而中央方面的战斗机却还在机场准备,日本方面也是相同的情况,日本的海军航空兵也不归陆军管,松井石根也没有权力去管海军,但是请求海军航空兵战术指导还是可以的,所以日军的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与木更津的轰炸机也是脱节的。
33|第二十二章 空中对决
【求收藏,求推荐,求各种票票,明天0点和下午6点更新】
空战率先在锡登线的上空打响,日军的地面部队已经被打的节节败退,眼看中国军队就要合拢,彻底封死日军的退路,而援军又被中国空军所阻挡,双方都在用血肉拼杀,而中国军队占据人数优势,眼看日军就快撑不住了。
中国的BF109和日军的一百六十多架96式轰炸机在锡登线上遭遇,日军想去轰炸中国的装甲师,,现在遇见这么多先进的战斗机,只能改为轰炸锡登线上攻击的中国军队,哈特曼的航空队怎么可能让他如愿。
由于日军没有战斗机掩护这种远距离轰炸,奥田作为这次的带队指挥官,采用将轰炸机密集编队,依靠各机机枪和火炮相互配合组成火网来进行防御,每架96式G3M中型轰炸机装备有1门20毫米机关炮和3座机枪炮塔,在当时算是很不错的自卫火力。
这种做法,在美军B-24、B17轰炸机对德国、日本的战略轰炸中,也是常用的战术。不过和B-17“空中堡垒”那种全身如同刺猬一样的自卫炮火相比,96式就显得太单薄了,所以奥田的密集阵战术根本不能奏效。
七十多架BF109可是当时最先进的活塞式战斗机之一,在P51野马和逆火出来前,世界上其他活塞式飞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哈特曼见日军轰炸机采用密集阵型,马上命令飞机分成两组,一组升到高空,从上往下打,另一组降到低空,在从下往上打,而侧面是日军轰炸机火力最强的地方,哈特曼根本就没有派飞机去。
日军轰炸机的机身顶部和腹部都是脆弱的地方,并且火力也弱,这下完全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哈特曼的一个冲锋,就让三十多架日军轰炸机起火,日军的轰炸机这下慌神了,这完全是送死啊!赶快把炸弹丢了,不管炸的到炸不到,丢了炸弹的轰炸机那就飞的快多了,现在这速度,根本就逃不掉,就算他们丢了炸弹就能跑过BF109吗?答案是否定的,愿望是美好的。
日本剩余的轰炸机纷纷打开弹仓,胡乱的丢起炸弹来,炸弹落下的尖啸声,让人毛骨悚然,接着地面腾起大片片的云雾,方圆两三公里的范围内,全是日军飞机丢的炸弹,除了张俊修建的钢筋水泥工事。其他的都是浮云,在下面混战的国军和日军都同时烟消云散,在爆炸中化为灰烬。
这下在锡登线上苦苦坚持的日军被自己人全部炸死,而进攻的两个团的国军也壮烈牺牲,不过国军人多啊!见日军在锡登线上的缺口在没有守军,连忙指挥后继部队飞快合拢,这下是彻底封死了日军的退路,日军的轰炸机反而帮了中国军队的一个大忙。
哈特曼调转机身,追上逃跑的日军轰炸机,再一轮攻击,这次只击落二十多架日军轰炸机,自己也有两架飞机被击伤而退出战斗,
当哈特曼调转机身准备在一次攻击的时候,天边出现更大群的日军飞机,这次来的可不是轰炸机,而是日本海军四艘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96式舰载机,日本海军的舰载机能出现在这里,说明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就离上海不远,不然他们的作战半径是不够的,哈特曼以前受命去找这个日本的航空母舰,一直未能找到,在说JU87的航程一样不是很远,现在居然可以捕捉到日军的航空母舰,哈特曼怎么可能放过这样的机会:
“命令,所有JU87轰炸机立即前往上海周边海域寻找日军的航空母舰。”
哈特曼只能调动自己的JU87俯冲轰炸机,中央方面的水平轰炸机对舰艇的作用实在不大,所以哈特曼没有请求中央的轰炸机支援,这一次本来十分英明的决定,却给哈特曼留下终生的遗憾。
哈特曼下完命令,就带着七十四架BF109迎战两百多架日军舰载机,此时中央方面的战斗机总算赶到了战场,不过此时哈特曼已经与日本的舰载机缠斗在一起,天空中到处都是上下翻飞的战机,,不时有战机冒着浓烟一头栽向地面,或者被打的凌空爆炸,不过日本的舰载机占了多数,飞机的损失率大约在一比六左右,这还是哈特曼的飞行员训练不久的缘故,不然就凭日本的96舰载机性能,根本就不是BF109的对手,只有被屠杀的份。
当中央方面的飞机加入团战后,战局彻底改观,中央方面的战机和日本的舰载机打成平手,飞机损失率基本相等,而哈特曼率领的BF109,那就成了日本舰载机的开罐器,三十分钟的空战,双方彻底分出胜负,彼此的油料都不多时,双方战机开始脱离接触,返回。
中方一共是两百多架战机参战,而回去的,不到一百五十架,损失五十多架,主要的损失是中央方面的战机,而哈特曼的BF109损失8架,日军一共参战一百六十家轰炸机,损失六十架,96式舰载机一共二百六十多架参战,回去的只有一百二十架,损失一百四十架,此次日军拱损失两百架战机,可以说中方完胜日本。
在说哈特曼派出的JU87机群,绕过交战空域,飞临上海外海搜寻日本的航空母舰,这东西实在太巨大了,并且有无数的护卫舰艇,只要靠近上海,就很容易被发现。
JU87轻易地找到了白云下的日本航空舰队,四艘航空母舰就在上海外海的五十公里处,没有说的直接飞临日本航空母舰上空,开始俯冲轰炸,而日本航空母舰上的航空火力和护卫舰上的航空火力,开始如暴风骤雨一般攻击天空中的JU87。
俯冲轰炸有几个好处第一就是轰炸精度高,第二就是几乎垂直轰炸,而舰艇上的航空炮火不可能有垂直打击能力,他的射高范围有七十度,就非常了不起了,70度的抬高怎么能攻击得到垂直俯冲的飞机,根本就没有可能的,只有其他舰艇上的航空火力才有机会击中俯冲的轰炸机,问题是俯冲轰炸机在俯冲的时候,飞机的速度达到一千公里,从俯冲到投弹也就三秒的时间,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俯冲轰炸机已经投弹完毕飞走了。
JU87发出死神的召唤声,尖啸着,对着航空母舰俯冲下去,“轰”日本的一首航空母舰“加贺号”中弹,燃起冲天的大火,甲板已经被500公斤的航弹撕裂,然后在其内部爆炸,第二架JU87继续俯冲下去,这架飞机被别的护卫舰艇打的凌空爆炸了,第三架,成功投弹继续命中“加贺号”这颗炸弹直接引爆“加贺号”弹药库,猛烈的殉爆直接掀翻了离他最近的一艘驱逐舰。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