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印度摩揭陀国(Magadha)国王曷利失尸罗迭(逸)多(Harsha
Sīlāditya,即戒日王)继玄奘访问该国之后致书唐廷,唐命云骑尉梁怀璥回报,尸罗迭多遣使随之来中国。贞观十七年三月,唐派行卫尉寺丞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伴随印度使节报聘,贞观十九年正月到达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西南拉杰吉尔),次年回国。贞观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未至,尸罗迭多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Arunasva)立,发兵拒唐使入境。玄策从骑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发兵一千二百人,与泥婆罗(今尼泊尔)王那陵提婆(Narendra-deva;)兵七千骑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罗那顺而归。高宗显庆三年(658,一说显庆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达婆栗阇(今印度达班加北部)国,五年访问摩诃菩提寺,礼佛而归。
玄策几度出使印度,带回了佛教文物,对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著有《中天竺国行记》十卷,图三卷,今仅存片断文字,散见于《法苑珠林》、《诸经要集》、《释迦方志》中。近年,人们在洛阳龙门石窟发现了王玄策的造佛像题记。
以下为转载:出处不详。
王玄策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人,与强汉时一样,与王玄策同时代的名将也多的举不胜数的,在我印象中王玄策虽然有名,但是(在民间)知名度远远不能与李靖、秦叔宝、李绩(徐茂公)等相比,甚至连程咬金的名字都比他响亮,可是我看过他的历史后大吃一惊,王玄策直是个奇人。
王玄策生殁年及出身地均不明。公元*一年因北印度的玛卡达送使节来唐,因而以对其答札之副使节身份,于*三年前往、*六年归国。接着,翌年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而被卷入提的王位篡夺事件(也是王的扬名之战,在下文将介绍)。于六五八年第三度被选为往印度之使节,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关于这些印度旅行的事迹,他虽记录有《中天竺行记》一书,惟完本早已失却,只余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残篇。——《旧唐书》卷九《西域传》、《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传?上》、八冯承钧“王玄策事辑”(《清华学报》)
王玄策可说是个相当特异的人物,他所驱策的战场并非中国本土,而是在遥远的印度。公元*七年,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前往印度访问与唐有友好关系之印度玛卡达国的国王西拉迪提亚。在好不容易到了印度之后,却发现西拉迪提亚王已死,王位被一个叫做阿尔裘那的人所篡夺。同时,不光是玛卡达国,当时全印度几乎均陷入战乱之中。王玄策等大唐使者一行人还受到阿尔裘那派兵袭击,身陷牢狱之中。幸好后来王玄策安然脱困,逃离了玛卡达。
王玄策这样就逃回了大唐吗?没有,他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了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玛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王国。在这儿,他与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谈判,王玄策就以迎娶太宗养女文成公主而与唐具友好关系的吐蕃(即今之西藏)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借兵。借用了七千尼泊尔骑兵,再度带兵回到玛卡达国向篡夺者阿尔裘那挑战。
在激战之后,王玄策终于获得了胜利。于甘地斯河畔的决战中,包含象部队在内的阿尔裘那军战死三千,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毙的则有一万之数,被俘虏者至少一万一千人,大大地惨败。据推断,其总兵力至少有三万,王玄策以少数之兵获得大胜,而且还是在异国、并以异国之兵得胜,实在是不容易。这个难度比常惠(经营了至少十年而且军力占优)用异国军队攻匈奴还难。
王玄策在俘虏了阿尔裘那、回复玛卡达国的和平之后,就率领尼泊尔军回到其母国。当然,这时也救出了其他留在牢狱中的部下,在俘虏提拉布阵提王阿尔裘那后,于*八年将之献予太宗,回到了大唐。如果王玄策是十八、九世纪大英帝国的将军的话,他大可以就身陷牢狱一事要求赔偿,加上其恢复和平的大功,要将玛卡达国当成殖民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再怎么说,王玄策的功绩都是可和世界史上著名的罗伯特?克莱夫匹敌,而他更是对领土及权利的yu望无缘,到底这是个人的资质呢?还是两人所属文明的价值观不同?
他乃是在印度这样的异国中,率领着尼泊尔异国的军队,与象之大军作战而获得胜利的人。让这个人以英雄之姿受到更多人的欢迎。这个人其实曾经三度前往印度,最初并不是以正使的身份,而是副使。第二次前往时则升为正使,被卷入提的王位篡夺事件,而率领了尼泊尔的骑兵大为活跃。其后他还曾经再一次前往,去做什么呢?其实他是去寺庙中参拜。是个立下了大功之后,挥挥双手就回去的人。中华的智慧与谦让表现的淋漓尽致,太让人佩服了!
由于在中国境内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发挥。在从印度回来后,也只是辛苦了就结束,算是有点可怜。这个人曾把包括自己所做过的事,以及印度的地理等做了详细的记录留传,叫做《中天竺行记》,可惜如今已经散落,几乎没有留存下来了。
所发现的吉隆唐碑:
石碑现存的222个文字,其中虽有相当部分的文字已泐陨,但其大意仍可以断断续续地得以了解。碑文记载云:大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六月,大唐国势强盛,高宗皇帝继承太宗皇帝所开创的宏伟功业,一统天下之威,教化所致,达于四海。故派遣使节左骁卫长使王玄策等“选关内良家之子”数人,经过一年多的艰难跋涉,越雪山,过栈道,经“小杨同之西”出使天竺,因感征程多艰辛,边境风光之壮美,联想到东汉破匈奴于稽落山之后,尚有“刻石勒功,记汉威德”之举,而此行动倍于往,更当于此建碑刻铭,以记功德。从而可以完全断定,这是一通由当年大唐使节王玄策等人所建立的出使天竺的“记功碑”,也是迄今为止首次发现的有关唐代王玄策出使天竺事件的实物史料。碑中所记王玄策,据唐史记载,系洛阳人,在唐初贞观、显庆年间曾奉旨前后三度出使印度,是唐代中印交通史上十分著名的旅行家。通过后来进行的研究考证,我们才知道这通碑铭的发现,解决了历史上有关王玄策出使天竺事件中若干悬而未决的问题:首先,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天竺,过去史料记载十分混乱,有不同的说法。根据新发现的碑铭可以确知其是在唐显庆三年从中原出发,经过一年的旅行抵达中尼边境吉隆,然后才越过边境去往天竺。其次,是王玄策使团所选取的路线,过去对其究竟是从哪个山口出境的,也多存歧义,现在通过他们所建石碑的位置,可以确认其是采取由吉隆马拉山口的路线,向南出尼婆罗边境。其三,关于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天竺的随行人员与外交目的。过去的史料中短缺,现在完全可以通过碑文所记加以复原,弥补史书的重大不足之处。
起点中文网 www.cmfu.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16|VIP上架通告
可亲可爱的书友们:
偶要把这本书上架了,在公众版游走了三个多月,得到了你们无私的支持,先在这里谢了.
和很多书一样,上架是最后必走的道路,这本书也是俗书,脱不了这圈.
上架前,偶要做点保证:书的内容会越来越精彩,质量绝对保证,不会硬凑字,书不会太监,直至写完(不管挣钱与否)
嘿嘿,当然说句实话,偶也是俗人,也想在书友们支持下,弄点小钱,买点酒换点烟,兜里有俩零花钱.(大家一定要支持,让偶的理想实现哦!)
昨晚上传了VIP一章,今天晚上还有一章.
将写第五卷了,你们将会看到情节越来越紧凑,内容起伏不断.一些朋友期盼的领土扩大,主角势力扩大,治理占领领土等情节都会出现,主角的感情生活也一波三折,朝中政治斗争也将逐渐激化.(偶要说明,偶这书是连续书,很多章节有关联,一些地方有伏笔,大家最好连续看,要不容易发蒙哦!)
嘿嘿,给大家透漏点,使大家有信心,本书将是喜剧结尾,不会是悲剧哦!
最后不废话了,祝所有愿意读此书的人都身体健康,天天乐乐呵呵!
17|致所有书友
致所有书友
18|7月3日告读者
这本书放在军事类里,是因为主要讲的是如何扩大疆域,其次是政治、情感、科技、革新等几个方面。战争会持续的,疆土会不断扩大!大规模的战争场面描写将逐渐减少,而且每一战的特点也不一样,争取把古代主要各种作战方式基本写差不多。
1、调整了整体结构。把初唐风情设为前传。这部分主要是李林龙起家的过程,性急的朋友可以越过不看;
2、修正了开始采用的是倒叙。血色草原后直接是血战牢山,免得一些书友说衔接不上;
3、本书非种马小说。李林龙可能有俩红颜知己(根据提纲,呵呵)。而且命运发展都很有特点,慢慢看就知道了。
4、未来的发展,是忠于朝廷,还是拥兵自重、自成体系,大家多想想前面铺垫,接着往下瞧,估计会使大家越看越有兴致。也可以看外篇中的《李林龙营州遇高人》,但不要被这章引入歧途噢!
5、与武则天的关系,里面内容多着呢!恩恩怨怨、人情冷暖、利欲熏心全在里面,现在才开始!真的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可以说明白的……
6、陌刀的问题:我查资料知道在唐朝是步兵使用的武器,宋代陌刀骑兵可以使用,因为有长柄了。我个人比较喜欢陌刀,两面开刃,砍砸都可以,一扫一片,爽!所以主角使用的兵器就选陌刀了。大家看到此点,希望原谅我的固执。
19|李林龙京师会学友
太子举荐、陛下召见的事,很快晓谕京师。仰慕的、好事的、想攀附结识的各界人士纷纷而来。
清晨的阳光一如既往地撒进荷花院,院里的竹林散发着清新的竹香,挂在竹叶上的露水则在光线的照射下显的晶莹剔透,而荷花塘的湖水也透着见底的清澈,一切都显得那样美好。
“公子,吃饭吧!”秀香犹如一个贤惠的少妇站在门口对李林龙喊道。
今天她穿上了新做的唐装,飘逸的纱衣,飞舞的裙摆,衬托的犹如出水芙蓉一样清秀动人。看着这个让人倾心的江南美女,李林龙心中不禁泛起阵阵的涟漪。
早饭很简单,粥、几样咸菜、馒头,李林龙吃的却很香,因为他知道每一顿饭只有靠自己在唐朝打拼才能获得。
“多吃!”秀香笑眯眯地瞧着李林龙的吃相,眼神里流露着温柔的爱意。
男仆突然进来道:“有客来拜访。”
院中走进来三个年轻人,为首一人头戴方巾,身穿深绿色锦袍,腰佩银带,余者二人也是类似的装束。这是唐朝六品官员平时的打扮。虽然没有戴官帽,但服装、佩带都证明了其地位。
李林龙拱手致意道:“三位大人前来,令鄙宅蓬敝生辉,诸位请进大堂会话。”
那为首年轻人介绍道:“在下崔可法,字子法,去年新科进士,官拜国子监太学博士;旁边这位长相清瘦的是我的同窗好友郑光明,字子明,去年新科进士,官拜中书省承议郎;最后这位高个子是李秀元,字壮山,官拜兵部骁骑尉。
李林龙一听眼前一亮,很显然这三人都是唐代五个最大姓氏里的人,他们的背后应是盘根错节的氏族势力。
他客气地说道:“见到诸位荣幸之至。”双方一顿寒暄客气,走进了正房大堂落坐。
李林龙说道:“三位年轻有为,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在下一见三位欢喜的很。”
崔子法也不谦虚,说道:“现在长安的年轻才俊都因为堂监是太子看中的高才,心下觉得定然才智过人,都有心前来拜访。尤其我等贞观二十一年的同科进士,在京的二十多人,因为与堂监年龄相仿,更有心结识。特派我等三人前来拜会堂监,通过聆听教诲,使我等后学之辈行有所得。”
李林龙明白了这些人来的意思。这些年轻人都自恃有才,闻听太子如此高看自己,心下有些不服,特推举三人前来考较。要是自己成功辩败他们,他们就会心悦诚服,悉心与自己结交,为日后他们个人发展结识一个强援;要是自己才智不如他们,他们会在长安掀起贬低自己的一个热潮,从舆论上彻底粉碎自己进入唐朝朝廷的美梦。真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他心中已有防范,并不畏惧,笑道:“在下才疏学浅,所学微末知识,实在不敢登大雅之堂。”
崔子法知道李林龙故作谦虚,淡然说道:“堂监不要客气,我等都是抱有求知yu望,并无他意。我听说太子设宴安排堂监,席间堂监语出惊人,震惊四座。弟也有不解之题,请堂监不令赐教。”
李林龙知道这些家伙要是得不到满意答案,决不会善罢甘休,所以微笑回答道:“列位大人客气了,既然如此之说,在下要是略有所知,当可与诸位大人探讨。”
崔子法与郑子明、李壮山互相对视一下。
郑子明先说道:“我听说堂监深知治国之道,那我问之,天下诸业以何为首?”
李林龙应道:“当然以农业为首,人吃五谷杂粮尽在其中。”
郑子明接着言道:“既然堂监说以农为首,为何对陛下和太子说理应重工商,而轻农桑?”
李林龙应道:“错,我的观点是农业为基、工商为枝,农业为本,工商为兴。所以提出兴工商、免徭役。”
崔子法问道:“国之根本是什么?”
李林龙应道:“国之根本是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以民为本,为民所想,长治久安之道。”
崔子法又问道:“国之国君国家之位几何?”
李林龙应道:“国之国君国家之父也,既为国父,为民生、治家庭,责之所系,责无旁贷,违之,则国父不存亦,民有权反之。”
崔子法再问道:“当今圣上可谓明君?”
李林龙应道:“今直尧舜!文治武功、千秋霸业,历史功勋、万世史载,可谓一代千古英明帝王。”
崔子法再问道:“可有其过?”
李林龙应道:“人之有过,孰能胜免,血肉之躯,安能无错。”
崔子法追问道:“过之何在?”
李林龙知道对于当朝帝王绝对不可以评价,以免惹祸上身,所以笑答曰:“史书自有评价,今日何必胡说?”
崔子法见他没有上套,便改变话题问道:“修心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个为重?”
李林龙应答:“修心为重,有德者恃才可匡扶济世,无德者恃才祸国殃民,所谓德才兼备、良善之人,由此而来,可见修心重要。”
崔子法再问道:“位列朝堂,主昏臣奸,汝当如何?”
李林龙应答:“有为可治,无为也治,为国为民,肝脑涂地,在所不惜,博一志气。”话虽这样说,他心里可不这样想,白白送死的事情他可不干。
崔子法言道:“堂监主张新学,普及众生,不怕天下思想混乱吗?”
李林龙应答:“诸子百家,文化繁星,争奇斗艳,儒家独秀;何为混乱?辩之自明,强者更强,弱者消亡,轮回之道,真理长存。这就是诸家思想最终要臣服于精华思想,而我提倡新学,是着重培养多样技术和专业人才,不是培养假思想的卫道士,两者有根本区别。”
崔子法提的这些都是表面上的一些问题,只要回答的冠冕堂皇便会轻易化解,实际等于什么都没说,所以他并没觉得很难。正说到这里,外面传来一阵哈哈的笑声,只见踱步走进来一中年人。此人一身素袍,手拿锦扇,面如满玉,相貌堂堂,看起来真可谓风liu倜傥,潇洒自如。
李林龙惊奇于来人那落落大方的气质,急忙欠身而起,双手抱拳致意道:“兄台气宇玄昂,仪表不凡,定是人中之杰,小弟不才,愿请高姓大名?”
那人一抱拳道:“在下上官仪,一介书生。”
李林龙面露惊奇,因为知道上官仪恃才傲物,为人冷僻,不善交际,原想去拜访他,没想到他先来了,真是稀奇。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