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洪天王推崇的一套就是自己的那套《天条书》、《天父诗》,如此之流。洪天王大量地造字,造词,采用了很多的方言俚语,而且洪天王一直有一个宏愿便是自己出题考别人。
难怪曾文正公讲,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只要你还认字的,还坐得下去吗?坐在书斋里的,都该起来跟这帮邪教徒干一场。打着革命的旗号,干着卑鄙龌龊的勾当。你想反清,你想号召汉族人来反清,曾国藩比他棋高一着。我不谈民族,我保卫的是中国文化。要把文化毁掉,就是把中国连根刨掉。
可惜大清军队八旗绿营全是无用之兵,英法联军打不过,人家洋枪洋炮咱不说。这农民钉耙锄头粪叉子也干不过,朝廷每年数百万有用之饷,养此数十万无用之兵,正规军靠不上。朝廷号召各地办团练,曾文正公毁家纾难,组建湘军,去跟他们作战。
湘军本是地方团练,咸丰初年,各地暴乱,官兵不仅不能打仗,连乡下的土匪都不能对付,朝廷知道官兵无力承担剿匪的重任,只得奖励团练。曾国藩的湘军,强调军队素质,他招人的时候,不要地痞流氓,都是些健壮朴实之人,保持着我国农民固有的勇敢和诚实;在编制上,比较科学,有自己的营制;而且曾国藩尤其注重湘军的精神教育,维护名教伦常是曾国藩对于湘军的要求;曾国藩的营官都是任用了一些儒生,这种我不知战,但知无走,平生久要,临难不苟的精神纠正了绿营的习气;曾国藩的军饷高出绿营一倍,每次出征,曾国藩的补给都很充足;湘军多是湖南人,曾国藩利用宗族观念和乡土观念,加强队伍的团结。曾国藩的治兵之道,令整个清朝的队伍为之一新。
自有降魔人
出兵前,曾文正公发表《讨粤匪檄》,大意是说:从唐虞三代以来,历代圣人,都重名教和伦常,君臣父子关系,上下尊卑,秩序井然,如同帽子和鞋不能倒置一样。但是太平天国的那帮人,盗来外夷那套,自称崇尚天主教,自立君主,自封臣相,从君相到兵卒奴役都以兄弟相称,除了把天称为父以外,其他都以兄弟姊妹互称。而且不能自己耕作不缴纳赋税,谓之都是天王的田;商人不能自己做买卖留下余钱,谓之货也是天王的;士不能读诵孔子之经,因为有别于耶稣的新约;中国数千年的人伦礼仪,《诗》、《书》典籍,都扫荡殆尽。这不是我大清以来的变数,是名教开辟以来前所未有的事。孔孟在九泉之下痛哭,凡是读书识字的人,怎么可以袖手旁观,不思有为呢?自古以来,王道治明,神道治幽,虽然有乱臣贼子,穷凶极恶,也往往敬畏鬼神。李自成到曲阜,不犯圣庙;张献忠到梓潼,也祭文昌。粤匪焚烧所到之处,都是先毁庙宇,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之人,也将安放供奉他们的地方玷污,让他们的身像残缺;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庙不烧,无像不灭;这些行径,神鬼共愤,希望此次出征能够雪此之耻。
本来,洪秀全起事的时候,西方人特别高兴,罗马教廷特别派了主教到中国来考察。这玩意要成功了,世界上一下子增加四亿基督徒,多好啊。谁知,主教一到这儿就气死了,这哪叫基督教,上帝弄一个二儿子,这是什么事呀,简直是侮辱我们的宗教信仰!主教说教皇要是能管得着洪秀全,早把他绑在火刑柱上烧死了!
太平天国带来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灾难。仅苏、浙、皖、赣、闽五省,人口过量死亡就多达7000万。中国当时最富庶的地区,经济受到极惨重的打击。太平军所到之处,文化受到无法弥补的破坏。沙皇俄国趁清朝政府与太平军作你死我活的搏斗,东北与华北兵力空虚,侵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清政府因为顾及到太平天国内战,无心与外敌对抗,英、法联军轻易地攻占天津、北京,大肆抢掠,火烧圆明园。人类历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是太平天国,其次才是一战、二战。太平天国使中国的人口由原来的4亿减到了2.4亿。
4.潮人看世界
开眼第一人
导演谢晋在90年代拍过一个鸦片战争题材的电影,纪念鸦片战争155周年,电影末尾,林则徐充军伊犁。实际上朝廷几年之后就把他召了回来,林则徐历任山西布政使、河南巡抚,最后死于剿灭太平军途中。林则徐被认为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广东设立驿馆,组织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为了对抗西方战舰,林则徐提议建设新式海军。可惜这些都没有付诸实践。
林则徐去世时,咸丰皇帝刚刚继位,咸丰帝很看重他,对于他的离世无比悲痛,亲题挽联,把他比作诸葛亮,谥号文忠。影片中,林则徐被充军时,亲朋好友去送行,路遇力主同英国人签约的琦善。琦善因为同英军签约,回头也没落得个好下场,被定为卖国贼,也被充军。林则徐上前跟琦善打招呼,琦善见到林则徐就放声大哭,说你看少穆,你充军落一个民族英雄,你看我弄一个汉奸的名声,我哪说理去,都是为皇帝尽忠啊。林则徐就安慰他,说我这一去就再没有机会见到皇上了(他后来做地方官确实就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皇上),但是因为你是宗室觉罗,你还有见皇上的机会。如果你再次见到皇上的话,林则徐说着就从自个儿车上抱出一个地球仪,交给琦善,说麻烦你把这个交给皇上,告诉皇上当今世界群雄并立,不能再做类似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了。所以林则徐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认识到中国当时在很多地方,已经落后。
在鸦片战争不久后的1865年,西方铁路之父麦克唐纳·斯蒂芬在金碧辉煌的皇宫琉璃瓦下,向龙椅上的同治小皇帝提出一个发展中国铁路的宏大计划:以扬子流域的华中商业中心-汉口为出发点,修建一条东通上海,西至四川、云南等省,直达印度的铁路。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斯蒂芬特意在宣武门建造了一条一里长的小铁路,试验了一列火车。当这个怪物鸣响汽笛,京华震动。而当下皇帝龙颜大怒,因火车震动了山川鬼神,不利于庙堂社稷,深感不安,没收了“怪龙”。斯蒂芬失望地离开了中国,临行前,斯蒂芬感慨,中国的火车时代尚未到来。天国从自我沉睡的美梦中醒来,终非易事。
花在墙外香
林则徐编了书给了他的朋友魏源,魏源根据《四洲志》编写《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着。魏源写了这本书,因为科举不考它,在中国基本上无人问津,没什么人看,为什么没什么人看?科举不考你看它干吗,高考不考历史,谁还学它?据说十年也没卖多少本,结果被日本人拿到日本之后,翻译成日文,一年就卖了6000册,为明治维新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海国图志》可谓蜚声东邻。
《海国图志》内容非常庞杂,有点百科全书的意思。从政治到经济、地理、情报、军事、天文都有涵盖。对于鸦片战争,魏源从议守、议战、论款三方面,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战败之后所应该采取的防患于未然的措施,论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对策,并且对严禁鸦片、广开贸易、大办工厂等问题,提出了自己崭新的见解。书中有一部分是世界地图及各国分地图,这是对“中国是天下的中心”陈腐观念的突破。该书还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物产矿藏、宗教信仰、风土人情、中西历法、中西纪年对照通表。情报、船、炮、枪、水雷等武器的制造图样、西洋技艺、望远镜做法资料、用炮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此书中也有涉猎。该书还系统介绍了地球形状、运行规律,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魏源通过整理资料,认识到西方非但不野蛮,而且有更先进的文明。魏源在《海国图志》里非常自觉地倡导具有近代因素的思想观念,大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命题,明确界定“夷之长技”有三个方面:“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还认为诸如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火轮机、自来火、自转碓、千金秤之类“凡有益于民用者”都应当学习引进。
三郎赞西洋
魏源说:“夷之长技者何?一曰火器,二曰造船,三曰练兵养兵之法”,最初地主阶级看到的洋人的长技,只是洋人的技术,而且技术当中的还只是军事技术,基本上他们对洋人的认识还是很皮毛的。所以要学洋人的火器,洋人的造船,但你得知道那个船不是作坊里造出来的,你说我找一个铁架子弄一大炮,你不可能,他那个得在有大机器的工厂里面才可以做出来,你得明白这个,另外这些主张还得付诸实践。
姚莹是台湾兵备道,在鸦片战争当中抗击英国,写过《康纪行》这本书。《康纪行》对西南形势进行了全面考察,对于加强西南边防作用甚大。徐继畲是福建巡抚,因为在《瀛环志略》中,说外国的东西不错,而且尤赞外国制度,所以被弹劾罢官。
徐继畲盛赞华盛顿,认为他造反比陈胜吴广都牛,割据比曹操刘备都厉害,但是他不当皇上,不传子孙。非常像咱们中国的尧舜禹,尧舜禹搞禅让。华盛顿治理国家,推崇谦让,致力于培养良好的传统,而不崇尚暴力征服,这跟许多国家截然不同。徐继畲说自己曾看过华盛顿的画像,其气度坚毅,相貌雄伟,超凡脱俗。不能不说他是一位人中俊杰!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国家,幅员广大,既不分封王侯,也不搞权力世袭,公权交由公众来执掌,开创了古今未曾有过的先例,真是个奇迹!西方的历史人物,实在不能不推华盛顿为第一!徐继畲热情地歌颂了一番华盛顿,朝廷就有人弹劾,说我们大清制度不好,说我们儿子传孙子,徐继畲就惨了,可见那时候保守势力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这些个事,新思想改变没改变?中国天朝上国的观念、闭关锁国的政策改变没改变?没改变,中国是外甥打灯笼-照旧,都没有改变。
学习些皮毛
最早涉及到制度革新的是《资政新篇》,这本书具有资本主义性质。1859年由太平天国的所谓干王洪仁玕提出。他原来是拜上帝会骨干,到外地传教,朝廷通缉他,他就躲到了香港,香港当时已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洪仁玕见过一点资本主义的皮毛,回来以后写了一本《资政新篇》。
对于《资政新篇》,学者潘旭澜先生曾指出:这并不是洪秀全主动“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产物,而是出于压服诸将领的现实需要。从书中罗列一些外国人名字,称“与弟相善”,以自我炫耀,尤其说明这一点。洪秀全看过后批准刻印,直接原因是为洪仁玕树立威信,并表示自己善于擢拔能人之英明。还有一个深层原因是,奏章开头及贯串全文的“权归于一”、“强本弱末”,即希望天王高度集权。他防止各地将领叛乱的办法,很合洪秀全的胃口。尽管如此,洪秀全不但在几处作眉批明确表示不同意外,也仅仅将这个“以广圣闻”的奏章批准印发给将官做参阅资料而已。所以,包括李秀成在内的高级将领都对《资政新篇》不屑一顾。更值得注意的是,在1862年,洪秀全重新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这个具有根本性的政策文件,将作为参阅资料的《资政新篇》加以否定,至少是取消了。
第二章 良辰美景他家田(甲午战争)
1.只记吃不记打
女人来当权
清廷在同英法交战、剿灭太平天国过程中,皇权在不自觉中又进行了一次更替。清朝对于西方人的态度由对抗转为妥协,这同幼主登位,决策者发生变故有关。
咸丰帝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一贯强硬。恭亲王在兵临城下的北京,几乎是别无选择地签订了《北京条约》,但一切国内外政策的重大决定仍要逃亡承德的咸丰帝作出。咸丰皇帝不太愿意妥协,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留守北京的官员竟然发生奇妙的转变,他们开始对外国侵略者心存幻想,由抵制外夷转而亲近,他们创立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新秩序,并在此后的很多年内一直力图维持这种关系,这与逃亡在外的咸丰朝廷是有着很大分歧的。
历史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刻,咸丰帝竟然病死承德。咸丰帝旁边有几位作风强硬的抵抗派,以肃顺为代表,急欲维护清廷统治,希望能够纠正政府各种弊端。肃顺作风泼辣而严厉。肃顺颇受咸丰赏识,并逐渐取得了实权。咸丰去世前,立下遗诏,立5岁独子载淳为皇储,并任命肃顺等八位辅政大臣,辅佐幼主处理政事。载淳的生母慈禧,野心勃勃,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夺取至高无上的统治大权。慈禧善于玩弄权术,同恭亲王商量,发动政变,处死了护柩回京的肃顺。此举得到列强的支持,1861年11月11日幼帝即位,年号同治。皇太后慈禧垂帘听政,慈禧在此后的47年中将成为中国的真正统治者。这次政变史称“辛酉政变”。
男人来中兴
清廷经过政权更迭,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政权上在一定时期内维持着稳定。之后,清政府内有奕、文祥等主持朝政,外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镇抚,似乎景象一新。这段时期也被叫做“中兴”。有学者曾说过:“欧洲人的到来,中华帝国领土的扩大与中国人口增加一倍,这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便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方向。”外部的入侵和中国社会内部自我修复的需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另一个时代过渡。
虽然太平军的失败给长江流域带来了安全,但另一武装集团捻军的力量却在逐渐壮大,它使华北本身面临巨大的威胁。捻军趁太平军动乱时开始由原来分散的组织发展为联合作战。清政府对其所投下的镇压力量之大不亚于对太平军的征剿。在安徽省西北角的一块农村根据地站稳了脚跟后,捻军频繁袭击了邻近各省,从而大规模地触发了各地的叛乱。令清廷很是头疼。
捻军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有危及北京之势。他们部队使用了土炮和简单的火器,所以抵挡地方小股绿营军的能力就更强了。有些州县官员甚至出钱送他们离开辖境。
朝廷继续派出曾国藩剿灭捻军。各地动荡的局势使儒家文化建立起来的帝国制度经历了一次严峻考验。从起义军手中收复的城镇,民心需要安抚,民政需要恢复,这对于清朝统治者而言同样是一场考验。清朝出台一套抽取各省财政资源的办法,对于因战争受破坏的地方,田赋豁免。其他地方,鼓励耕作,发放粮种,安抚人民的反抗情绪。在与太平天国的对抗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地方武装,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都掌握有强大的军事武装。清廷收敛起一贯的傲慢气焰,大兴科举,增加考试取录名额以笼络人才,防止类似太平天国的出现,笼络更多人才维护清廷统治,客观上造成近代中国人思想进一步腐化。兴办洋务,主要在外交方面,与外国列强谋求共同合作。
2.师夷长技不制夷
三辩定乾坤
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未曾给中国太大的触动,“二鸦”给天朝带来的可是无限创痛。京师被洋人攻破,帝国都城三千多年来头一次被洋人占领,咸丰皇帝仓皇外逃,避难于避暑山庄,还英年早逝一命呜呼。痛定思痛,朝廷决定改弦更张。
由于对如何解决国内重重危机,是否需要向洋人学习以及如何学习等诸多问题上的差异,朝廷官吏分为顽固派和洋务派两大派别。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这是洋务运动的目的。两派都是要维护清朝统治,但是怎么维护在手段上是有区别的。一方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着就行了,一方说洋一把吧。洋务派跟顽固派进行了三场论战。
第一场就是华夷之辩。顽固派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以夷变夏,要毁弃中国的统治和伦理道德。中国近代的探索举步维艰,小日本为什么一下就成功,甭管我跟谁学了,我都还是日本人。中国几千年都是人家跟我们学,现在我们跟他学,学了以后我还是不是我?中国人这种观念非常强烈,你如果让我们学洋人的东西,那就是以夷变夏,如果中国人都认为洋人先进,北大清华毕业生都跑美国去,这不就是以夷变夏?当然这个很容易取得胜利,因为甭管是顽固派和洋务派其目的都是一样,就是用洋枪火炮卫我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保卫儒家文明。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