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里李鸿章那么大岁数,见了梁启超,也是卓如啊!而不是启超啊。马超给蜀国皇帝上书,孟德杀我全家百余口,他杀了你一百多口,你还得叫他孟德,要不然证明你这个人没文化。公瑾如何如何,孔明如何如何,你不能说诸葛亮怎么着,周瑜怎么着,那不行。名是自称,别人不能叫,只有皇帝是可以叫你名的,并且参见皇帝也必须要自报其名的。而萧何见驾皇帝可以不报,只要说臣见驾就完了,不用说臣萧何见驾。这也是特权之一。
  剑履上殿:你可以穿着鞋,带着宝剑上殿。因为那会儿都坐地下,进门都应该脱鞋的。以后宰相一牛,皇上都赐这三个特权,所以丞相的权力太大。
  丞相的属官叫十三曹,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这十三曹是国家的正式机构,主官秩千石,是国家给发工资的,跟县令是同级的。
  皇帝的属官是尚书台。尚书,顾名思义可能就是原来给皇上管文书档案的,相当于皇上的秘书,尚书台主官秩六百石,比十三曹少四百。等于皇帝的属官比宰相的属官级别还低,不但低,还不是国家给发工资,是皇上自己掏腰包,你要不掏,你就甭雇他。
  一个是国务院办公厅,一个是总统私人助理,你这个身份跟人家没法比。如此看来,还是表明相权之大。
  所以皇上怎么来削弱相权呢?我就有什么事儿都跟这些尚书们商量,尚书台设立尚书,门下省设立侍中。这些人品级虽然低,但是整天跟皇上泡在一起,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发展到了东汉的时候,丞相基本上就成了一个虚衔儿了,真正掌实权的人,必然要加这么个衔儿——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将军掌握武将,录尚书事管文官,基本上都这样。
  但是这个大将军录尚书事还是一个人。它虽然不叫丞相了,实力却相当于一个丞相,对皇权还构成了威胁。那个时候君臣共治天下,丞相跟皇帝,谁的权力更大,完全靠两个人的个性,要是秦皇汉武时期,肯定是皇权大,你要赶上那个皇上窝窝囊囊,又爱玩儿什么的,又不理朝政,那就大权旁落。所以在隋朝以前,权臣篡位的事儿,史不绝书,多有记载。往往做了丞相就有机会篡位,曹操做了丞相吧,基本上等于篡位了,他儿子帮他完成了这个举动。接着曹魏几十年之后,被丞相司马氏篡了。尤其在魏晋南北朝乱世的时候,你要是做了丞相还不篡位的话,老百姓都替你着急。
  隋文帝杨坚也是做了丞相后,篡了北周的位,所以他一当皇帝,就怕这种事儿发生在子孙身上,为了大隋江山千秋万代,怎么办呢?削弱相权。
  名义上把相权削弱,说是一分为三,实际上不止。三省的正副长官都是丞相,都入政事堂。而只要可以入政事堂议事的官,实际上就相当于丞相。三省的正副长官大致是这些:中书、尚书两省的长官叫令,副长官叫仆射。中书令、尚书令、中书左仆射、中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然后门下省的长官叫侍中,副长官叫侍郎。六部的长官叫尚书,副长官也叫侍郎,分左右,兵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所以这样一来的话,三省的正副长官都是丞相,三三得九,一人之权瓜分为九。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皇帝在位的时候,都有那么全的官制,比如李世民做秦王的时候,就当过尚书令,所以等李世民继位之后,唐代就不再设立尚书令了,因为当年太宗皇帝做过这个职务,你们谁再配做这个?就此取消。
  宰相一箩筐
  无论如何,宰相一般也得有六七个,七八个。到了唐朝中宗、武则天之后开始,皇帝设立了一个职务,叫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职务是个临时性的职务,不管你现在是几品官,只要给你加上这个衔儿,你就相当于宰相。皇上若要提拔你,给你加这个衔,入政事堂议事,你就相当于宰相了。如此说来,宰相就由固定的变成了临时的。它的好处是,正式任命的宰相如果要罢免,是有一套严格程序的,现在这个是临时宰相,皇上能把这个临时工说撤就撤。比如说国家公务员晋升应该是逐级晋升。科长、副处长、正处长、副局长、正局长、副部长、正部长,应该这样有序晋升。但是后来你别晋升了,我给你加一个衔儿就完了。假如你现在是处长,我给你加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你就一下子相当于副总理了。优点就是哪天我看不上你,我把这个衔儿一摘,你就又回去接着当你的处长去,特方便吧。所以以后,既然设立了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三省的长官就变成了虚衔。甚至不设。
  中书令该退休的时候,本来要选一个新的,现在就不选,就空着不设。即使设了,也都是给那种还有两年就快死的老臣,让他荣誉一下。一把年纪了也不入政事堂议事,也议不了事,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老到那个分儿上的,给你个中书令、太师中书令,位高权不重。真正掌权的,是同中书门下三品这帮临时替换,来去全由皇帝秉断的人。
  中国古代的官员一二品穿紫袍。《红楼梦》里说:“昨嫌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然后三四五品是红袍,六七品官是蓝袍,也就是青袍(江州司马青衫湿),八九品的官就是绿袍了。所以中国有一个成语,形容一家全是当大官的就说他们家满门朱紫,除了红的就是紫的。现在所说的红的发紫,意思也大致相同。
  这样的话,充当临时丞相的如果是小官,是青衫的,给你加个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衔,你只要换个颜色的官服穿就是了,只换件衣服,从青衫变成紫红的就完了。等什么时候皇上不待见你了,这个衔儿一扒,你还回去穿你处长的官服去,红袍的还是紫袍的给脱下来,换青的上去。
  说了这么多,就为了说明隋唐时期皇帝想出来的削弱相权的办法,它不但将相权一分为三,更关键的是后来把丞相之职演变成了临时工,成了皇上的杂工仔。中国古代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宰相由一个变成一窝,由独相发展到群相。
  英雄尽白头
  孔子提倡素质教育,现在我们也提倡素质教育,中间这上千年的应试教育是怎么来的,就是从隋唐开始。
  当时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再靠士族地主垄断官职,这个已经是不行了。所以隋文帝开始想别的招儿,开科举士。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开始分科考试,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从隋炀帝开始,整整1300年,一直到公元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才废止科举考试。科举制虽然废止,但这一千多年的卷子已经把中国知识分子考习惯了,所以现在的学生做卷子做得脑袋大是因为隋朝的时候被摆了一道。
  虽然说“纸上得来终觉浅”,但当时这个制度还是十分客观有效的。
  唐朝贞观时,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武举和殿试,不光文的可以科举了,武的也可以。另外还开创了殿试,就是皇上亲自考你。明清两朝,殿试都是在紫禁城的保和殿,像康雍乾这三代圣主,基本上都是皇帝自己出题,自己监考。
  开元年间则是高官主持考试。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一演就老是和珅去主持考试,和珅相当于宰相。这样一来,科举制经过文帝、炀帝、太宗、武则天、玄宗几代皇帝,逐渐就形成了,它的形成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非常大的事儿。
  科举制形成的作用有这么些个。第一,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王、谢、袁、萧”,那几大姓,以前这帮家伙是垄断仕途的。现在不行了,科举抑制门阀,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实际上也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因为庶族地主也能够通过科举做官了,不再嫉妒高门大阀里那些个一生下来就能当官的窝囊废,以后纯靠本事吃饭。
  第二,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它把读书、考试跟做官联系了起来,所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原来那种目不识丁的人,再做官可能性就不存在了。当然唐朝实际上选拔官员还是以士族子弟为主,并不以科举制为主,而且即使科举制也有身份限制,农民就不行。到了宋朝才开始英雄不问出处,谁都可以参加,挖完煤去考一考,考上了照样飞黄腾达。
  另外,在唐朝科举考试不是你想考,一考就能考上,它是非常难的。当时分进士,明经这两科,明经科就是填空,子曰什么时习之,你填一个学而就完了。但是明经好考,所以考上之后也做不了大官。
  进士就特别不好考。诗词曲赋,时务策,国家大政方针,该不该开奥运,你得写一篇论文。唐朝人讲话叫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30岁考中明经属于老明经,因为那玩意儿简单,50岁考中了进士却属于年轻的进士,因为那个难。唐朝人平均寿命是29,要50岁考中了进士,是什么概念,得跟人拼寿命吧。等你把别人都拼死了,你活得最长,叼着人参做完卷子考上之后,回顾起来等于是一辈子都在考试。文人全都一辈子去考试了,还有工夫琢磨怎么造反吗。读书人不琢磨造反,剩一帮被人卖了还帮你数钱的文盲,就更别反了!
  所以唐太宗最爱干的事儿就是巡查考场。那个考试不像现在高考似的,是年年都考,那时考进士是三年一考。唐太宗每次去看考场,一看大家兴高采烈地来了,然后垂头丧气地回去;三年后又兴高采烈来了,然后又垂头丧气地回去,三年后再来一次。眼瞅着这帮人黑头发给考成了白头发。唐太宗就身心十分愉悦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你们都上当了,掉我的圈套里了。然后唐朝人就写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你让他考试,让他考不上,给他一个希望,他又考不上,这个哥们儿整天干这个,把头发都干白了。
  毕竟像洪秀全这样干了一次没干上就造反的人特别少,因此有人说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牢笼志士。特别是到了后来,宋朝农民都可以参加考试的时候,阶级矛盾就进一步缓和了。农民百姓想当官的话,不用去造反去抢了,只要“六经勤向窗前读”,干那个就完了。所以中国的古代传统社会,为什么顽固,为什么那么长时间不可动摇,就是因为统治阶级的力量太强大了。
  后来到18世纪启蒙运动的时候,中国的科举制被介绍到了欧洲,形成了今天欧洲的近代文官制度。再后来又传回到中国,叫国家公务员考试,实际上就是科举制。比如我学历史的,结果我们党竞选赢了,我就能够担任国防部长。一个学历史的怎么能担任国防部长呢,你懂得业务吗?我不需要懂业务,副部长懂就行,因为副部长是考上来的。考试考得最高就考到副部级,正部就是政治家了,副部往下是官僚,它是职业的。
  政治家不专业,不专业没关系,国防部长是拿大政策的,底下一帮考上来的专业参谋给拿大政策的提意见就行了。而且国防部长主要的任务是到国会要钱,要经费,不真指望着他去打仗去,所以谁都可以干这个。日本的内阁更迭多快,首相一年完蛋,一完蛋部长就全换,这种大换血,国家怎么没事儿?因为副部一级稳定,换再多的不专业部长都没有关系。所以近代文官都是由科举制考上来的,这让政局特别稳固。


6.小邑犹藏万家室
  管地不管人
  一开始隋朝沿用了北魏的租调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但是这个有年龄限制,50岁才可以纳绢代役,不到50岁的话,该服徭役你还得去。唐朝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谷物叫租,绢和布叫调,服徭役的期限内如果想不去服役的,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庸。唐朝的庸不再有50岁的年龄限制,甭管多大的人,只要不想去服徭役,都可以纳绢代役。本来,在农忙季节如果大规模征发徭役,就没有人种地,会误了农时,现在不愿意去的人可以纳绢代役,留着劳动力去种地,多有好处。租庸调有一个前提,我给你交租、交庸、交调,前提条件是你给我土地。你不给我地我拿什么交租子,布帛是地里种出来的,得种麻才能纺麻布,种桑树才能有绢子。但是中国古代的土地是私有的,归地主所有,那么国家要给百姓分配土地,这个待分配的土地是从哪来的,显然不能把地主的地给没收了再去分。途径只有两个,一个是新开垦的,再一个就是大规模的战乱之后,人口大量死亡所形成的无主荒地。不过,随着国家承平日久,人口增加,无主的荒地几乎没有了,新开的地也够戗,能开的差不多都开完了,那要去哪里拿土地分给百姓呢?
  这时候政府有了新的应对措施,它规定,每个成年男子20亩永业田,80亩口分田。20亩永业田可传之子孙,80亩口分田,死后得归还给国家,然后国家好拿去再分配。拿口分田去再分配,想得是挺好的,问题是到了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
  土地本是私有的,这些大地主大官僚们占有大量土地之后,还开始兼并农民的土地,没等农民死,他这一百亩地就没了,被兼并了。这一被兼并,国家就找不着口分田再往下分了,新出生的人就没地了。没地了,我的租庸调就交不了了,农民就只能逃亡,逃亡后,政府的租庸调就收不上来,国家就没钱了。整个连锁反应就是,政府直接分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直接影响到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国家就得想招,不能再按照租庸调这种方法来收。公元780年,唐玄宗的曾孙唐德宗接受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然后一年分夏秋两次,两税指的就是户税跟地税。另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一年收两回,夏天一回,秋天一回,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
  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原来的租庸调制,它的收税标准是以人丁计算,每个成年男子授田一百亩,每年为国家交(比如)150斤粮食,两丈四尺绢布。有你这个人,就有国家的150斤粮和两丈四尺绢布。意思就是,哪怕当年国家分给你的地已经被兼并了,地都没了,但是只要你人在,照样得交。那你唯一的选择只能是逃亡。
  那么被兼并的地到哪里去了?到我这了,因为我勤劳致富。我们家八个儿子,你们家就两个丫头,所以你们干活干不过我们家,最后我们家发了财了,把你家地兼并过来了。但我怎么交税?我还是按照我的人头走,就算我现在有四千多亩地,我还是按照两丈四尺绢布,150斤粮这么交,因为我就一个人,你也是一个人,我交的和你一样。
  所以那时候是按人丁为主,而现在则按照土地财产为主,你有地的你多交,你没地的就少交,甚至不交。没有土地的商人,交总资产的1/30。这样一来就表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了,原来租庸调制、两税法不允许人口流动,你这一百亩地在海淀,你人跑朝阳去,我跟谁要税去,你的地在海淀,人必须在海淀,地在人在。现在无所谓了,你爱上哪上哪,因为谁占了这一百亩地,我就跟谁要税,你可以随便流动。如此一来,你在这没有地,可以上有荒地的地方开发,在海淀的地被兼并了,你可以去昌平、平谷,这就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生产发展是有利的,两税法实行的好处就在这里。
  而两税法一实行,国家不再管这个地在谁手里了,你有地,你就多交,没地你就少交,甚至不交,这就意味着土地兼并不受限制了,麻烦也开始出现。从唐朝以后,田制不立,兼并不受限制,愿意兼并就兼并,农民没有土地就只能去租种地主的土地,一租种地主土地,地主就把税负转嫁到农民身上了。比如我是一个血汗工厂的厂主,是生产圣诞树的,全世界的圣诞树都是我们生产的,我厂里的工人每个月的工资是700块,每天要劳动11个小时,每个月可以歇3天,你看我够仁慈的吧!然后国家提高了我的企业所得税,那我怎么办呢,我只能让你们每天工作12个小时, 1个月歇1天,工资600块,3个月不发。实际上就是,我为国家交所得税,为希望工程捐款(我是一个多么有爱心的企业家啊),都是你们出的这个钱。我该坐游艇坐游艇,该环游世界就环游世界。其他所有负担都是你们给掏的钱,可想而知这样一来,国家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地主却又给农民加上去了,客观上还是加重了农民负担。

Prev | Next
Pg.: 1 ...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9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