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活动,必须严格按科学办事,务必准确无误。绝不能凭经验。否则,稍
有疏忽,就可能带来巨大损失。正如一句成语所说的,“差之毫厘,谬之千
里”。
首先各项农业作业项目,都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保证作业质量,
不能有丝毫含糊。因为这是高度社会化的大生产,一切都靠机械作业完成,
都有一定的标准,互相配套。如果其中有一项作业达不到标准,其他各项作
业都要跟着受影响,甚至导致整个生产经营的失败。随便举一个例子,玉米
播种必须保证种子质量和作业质量,成熟时株高要一致,果穗位置也要一致,
一行一行保持笔直整齐,这才便于联合收割机作业。否则,果穗或高或低,
植株忽左忽右,成千上万亩土地,何时才能收获完毕?很可能因为收获不及
时,造成玉米质量下降,市场上销售不出去,那损失可就大了。另外,由于
是大生产,局部看来差错不大,但总的损失却非常可观。例如,假定因为作
业不过关,小麦减产 1%,比例并不大,但一个农场总产二三十万公斤小麦,
1%就是 2000 到 3000 公斤,这就相当可观了。所以,一定要认真,再认真,
仔细,再仔细,严格按标准办事。这就现代农业经营的一个基本特点。
为了真正做到严格按标准办事,就需要在管理上有一套相应的制度,予
以保证。这一点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是通过市场机制予以强行保证。谁不
按科学标准办事,谁的产品就得不到市场承认,谁就会立即为市场所淘汰。
这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任何一个农场主,任何一个为农业提供服
务的企业,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否则,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无异于自杀。
在生产经营组织方面,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一是各种农业合
作社得到广泛的发展,二是巨型公司农场迅速崛起。目前,资本主义发达国
家的农民,几乎都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农业合作社,他们依靠合作社来购买生
产资料,获得各种生产服务,销售各种农副产品。此外,还可以从合作社获
得优惠贷款,以及必要的市场信息等。如果没有合作社,农场主既要忙于田
间作业,又要操心市场变化,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招架。况且,还有些事单
靠农场主本身的力量是根本办不到的。所以,合作社是现代市场农业经营的
一种好形式。这已经为资本主义各国现代农业的实践所证明。

其次,就是巨型公司农场的崛起。这些农场资本雄厚,规模巨大,雇佣
较多的农业工人,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非常高,市场竞
争能力非常强,是当前世界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的代表。
无论合作社也好,巨型公司农场也好,都是置身于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
中,奋力求生。它们的经营管理都严格服从市场需要,以利润目标为中心,
科学分析,精心细算。否则,随时都可能不敌风浪,葬身海底。
由于农业社会化程度达到很高的水平,目前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
也纷纷介入农业领域,有计划地加以指导和政策服务,从而使整个资本主义
现代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计划性。但由于资本主义农业以私有制为基础,总
的来说,其生产是处于无计划,无政府状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其生产经
营的科学性便要打一个大的折扣。这是我们应该予以注意的,不要盲目崇拜,
不要迷信。

现代农业的地位

我们记得在封建社会,农业不但是整个经济的基础,而且还是整个经济
的主体,是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主导力量。然而,工业革命以来,这一
切却犹如往日黄花,再难寻觅。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要靠农业生存,农业仍
旧还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但也只是基础而已,至于主宰整个经济的荣耀,
则早已让位给新生的用钢铁武装起来的工业了。
我们仍然用数字来说话。首先是现代农业各国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
占的比重都大大下降了。据世界银行《1986 年世界发展报告》所提供的资料,
1984 年美国农业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 2%,加拿大为 3%,瑞典
为 3%,丹麦为 5%,前联邦德国为 2%,日本为 3%,法国为 4%,荷兰为 4
%,奥地利为 4%,英国为 2%,意大利为 5%。尽管农业生产本身大大增加
了,但农业产值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却大大下降了,这是否可以作为现
代农业衰老的一个根据?
其次,农业就业人口在全部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大大下降了。如
1989 年,美国务农人口占从事经济活动人口总数的比例为 2.4%,加拿大为
3.5%,瑞典为 4.0%,丹麦为 4.9%,前联邦德国为 3.8%,日本为 6.8%,
法国为 5.5%,荷兰为 3.8%,奥地利为 6.0%,英国为 2.0%,意大利为 7.5
%。
再次,农业就业人数不但是相对减少,而且是绝对地减少了。例如,美
国务农人口由 1980 年的 380 万减少至 1989 年的 297 万,平均每年减少 9 万
多人。加拿大由 62.4 万减少至 45.4 万,平均每年减少 1.9 万人。瑞典由 23.6
万减少至 17.5 万,平均每年减少 6800 人。丹麦由 19.8 万减少至 13.9 万,
平均每年减少 6600 人。前联邦德国由 164 万减少至 112 万,平均每年减少
5.8 万人。日本由 637 万减少至 422 万,平均每年减少 24 万人。法国由 202
万减少至 140 万,平均每年减少 6.9 万人。荷兰由 30 万减少至 24 万,平均
每年减少 7000 人。奥地利由 31 万减少至 22 万,平均每年减少 1 万人。英
国由 71 万减少至 58 万,平均每年减少 1.4 万人。意大利由 260 万减少至 174
万,平均每年减少 9.6 万人。
一个一个罗列数字是够烦人的,但有些事情确实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
一跳。现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大大下降,今不如昔,这一点我想现在可

以没有疑问了。
世界上一般地有两类人,需要别人搀扶,一类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
另一类便是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人。现代农业已经一万多岁了,自然不
再是小孩子了,而它又需要补贴、扶持,那就只能划入衰老的行列。
起初是本世纪 30 年代,美国开始对农业进行价格补贴,战后世界各国纷
纷加入补贴农业的行列。据估计,1986 年全世界各国仅用于农产品的价格补
贴总额即达 1100 亿美元,其中日本 400 亿美元,美国 260 亿美元,欧洲共同
体大约也为 260 亿美元左右,与美国不相上下。补贴种类则有生产资料差价
补贴、开发性生产补贴、农用资金利息补贴、农产品出口价格补贴,农产品
价格补贴、食品价格倒挂补贴等等,从投资到生产,从生产到销售,每一个
环节都有政策补贴。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生命力近乎衰竭的老人,旁边几个壮
汉,七手八脚把报扶住,一旦这些人放开手,这老人立即就要瘫倒在地。这
就是现代农业的形象。

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

以粮食为例,1946 年全世界粮食总产量仅 5.33 亿吨,1985 年则猛增至
18.41 亿吨,增长了 2.45 倍,平均每年递增 3.2%。这样快的农业生产增长
速度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尽管世界人口从 1946 年的近 23 亿增加到 1985
年的 48 亿多,增加了 1.1 倍,但世界人均粮食产量还是大大增加了,由 1946
年的人均 234 公斤增加到 1985 年的 380 公斤。
其次,畜牧业生产增长很快。以肉类为例,包括猪、牛、羊、禽肉等,
50 年代初平均每年总产 3646 万吨,1985 年增加到 1.48 亿吨,增加了 3 倍。
按世界人口平均计算,50 年代初每人 15 公斤,而 1985 年则为 31 公斤,增
加了 1 倍。再拿牛奶来说,1950 年全世界总产 2.29 亿吨,人均 95 公斤。而
1985 年则为 4.58 亿吨,人均 95 公斤。
不仅农业生产总量在增加,农业生产效率也在显著提高。1949 年全世界
平均每亩粮田产量仅 77 公斤,而 1985 年则达 168 公斤,提高了 1 倍多。再
以猪为例,1949 年平均每头猪产肉量为 44 公斤左右,而 1985 年则达 73 公
斤,提高了 66%。另外,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在提高,即以 70 年代以来为例,
1970 年全世界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谷物 1381 公斤,肉类 116 公斤,奶
类 461 公斤,蛋类24.3 公斤,而 1986 年则分别提高到 1785 公斤,146 公斤,
490 公斤和 30.0 公斤。
目前的情况是这样,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1989 年生产年鉴,全世界一年
生产的主要农产品数量如下:
谷 物           18.65 亿吨
其中:小麦  5.38 亿吨
稻谷  5.06 亿吨
玉米  4.70 亿吨
其他  3.51 亿吨
肉类            1.69 亿吨
其中:猪肉  6746 万吨
牛肉  5092 万吨
禽肉  3782 万吨

羊肉  884 万吨
牛奶  4.74 亿吨
鸡蛋  0.35 亿吨
总的来讲,当前世界农业是有能力养活现有世界人口的。但问题是世界
各地农业发展极不平衡,所以造成苦乐不均,贫富悬殊。

农业技术的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农业生产的高速增长,是同农业技术进
步分不开的。这方面主要表现为现代农业技术的提高和推广。
首先,现代农业技术的提高。突出地表现为两点,一是电子计算机应用
于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并转向自动化生产和管理。举例
来说,现在世界上有不少“农业工厂”,能生产各类蔬菜以及肉蛋奶等畜产
品。在那里,生产完全是自动化的,一切都由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例如在
一个养牛场里,几十万头奶牛的饲喂、挤奶完全由电子计算机控制自动进行。
电子计算机能自动认出每一头奶牛,自动记录每头奶牛的产奶量,根据每头
奶牛一周内平均日产奶量自动配给精粗饲料,自动测定和记录每头奶牛的体
重、体温、牛奶质量等等。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再
如蔬菜生产也进入温室里头,由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在那里,气温、水分、
养分、光照等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中,因而不只是省了人工,而是产量大大
提高。据说西红柿亩产竟然高达 5 万公斤,真是令人难以想象。在大田作业
方面,许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无法机械作业的项目,现在也都实现了机械
化。例如,摘棉花,一不小心就会把干枯了棉叶混杂进去,影响棉花质量,
所以过去总是用人工采摘,但现在像这样高难度的精细农活也机械化了。据
说,还有一家农场,甚至把天上的人造卫星也利用起来,坐在家里通过卫星
指挥各种农业机器在田间作业,那就更“高级”了——高及天空!
世界农业技术另一个重要的提高是化肥和农药的广泛应用。虽然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前,已开始使用化肥,但化肥真正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则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事。据有关资料,50 年代初全世界化肥施用量,折合
有效成分仅 1491 万吨,而 1986 年则为 1.33 亿吨,几乎增加了 8 倍。而且,
化肥的品种、质量都大大改善,除一般的氮、磷、钾肥以外,又新增加了微
量元素肥料和复合肥料。据估计,近 30 多年来,世界农业产量增加,40~60
%是由于增施肥料。目前全世界平均每亩地施用化肥(按有效成分计算)1.89
公斤,其中氮肥 1.03 公斤,磷肥 0.49 公斤,钾肥 0.37 公斤。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六七十年代以来,农药施用量急剧增加,
在防治病虫害和杂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世界每年农药产量约 2 亿
吨,包括除虫剂和除草剂,其品种非常繁多,达六七百种。
除此以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还有许多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例如利
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土壤调查、水资源调查、监视作物生长情况,监督病害、
虫害发生情况等等。至于利用气象卫象,开展农业气象服务,那已经是常识
了。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全
世界仅有美国一个国家初步掌握了现代农业技术。战后,现代农业技术首先
是在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其中日本和欧洲国家由于

人多地少,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同时,尤其注重化肥的使用,在农业化学化
方面表现突出。另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总的来讲,当前发达国家一般都已实现了农业
现代化,而发展中国家则一般地都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二者差距甚远。

中国农业的现状

请看当前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1989 年生产年
鉴,我国全年谷物总产 3.65 亿吨,居世界第一位。但是若按人口平均,则我
国平均每人谷物产量 327 公斤,低于同年度全世界人均 358 公斤的水平,更
是远远低于美国人均 1146 公斤的水平。按农业劳动力来计算,我国平均每个
农业劳动力全年生产谷物 804 公斤,也低于全世界平均 1707 公斤的水平,同
样无法同美国平均95739公斤的水平相比拟。这一年我国亩产谷物数字是268
公斤,超出全世界平均亩产 176 公斤很多,也高于发达国家平均亩产 206 公
斤的水平,同美国平均亩产 294 公斤的水平相去不远。但总的来讲,当前我
国农业是落后了,同世界农业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畜牧业方面,大
体也如此。目前我国人民的营养水平是这样的,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热量 2637
千卡,蛋白质 63.6 克,脂肪 44.0 克,算是温饱水平,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
偏少,总的热量偏少。
在农业技术装备方面。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我国广大农民基本上仍然是
畜力耕作,手工劳动,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这些年农民购买拖拉机数量不
少,但大多用于运输方面,真正用于田间作业的很少。只要化学化方面,我
国进步比较明显,1985 年平均每亩施化肥 12 公斤,比全世界平均 5.8 斤的
水平多一倍,也多于美国平均亩施化肥 6.2 公斤的水平。但总的来说,当前
我国农业基本上仍然处于传统农业技术阶段,离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相差很

Prev | Next
Pg.: 1 ...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671 672 673 ... 71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