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在地下的石油,通过用钻机打井便可以开采出来。从地下开采出来
的石油,叫原油。原油一般不能直接使用。人们认识石油和掌握石油的加工
方法曾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天然气的国家。早在公元前 200 年,我国
四川临邛县(今邛崃县)的劳动人民就已利用天然气来煮盐了。古代把天然
气叫“火气”,把天然气井叫“火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石油的国家之一。1800 多年前,我国汉朝
历史学家班固,在他写的《汉书·地理志》中便说:“高奴有洧(Wěi)水肥
可燃。”这段记载是说:高奴(现在的延安一带)有一条叫洧水的河,河水
上有像油一样的东西可以燃烧。
后来,关于石油的记载越来越多,名称也不尽相同,像石漆、石脂水、
石脑油、火油、猛火油等等都是当时对石油的称呼。
第一次明确提到“石油”这个词,是北宋的沈括。总之,我国是世界上
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最早的国家。不过,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是很有限的,通常只用它们来点灯、制烛、润滑、补
缸、治病、制墨、煮盐等。石油真正得到广泛的应用,只是近 200 来年的事。
在 200 多年前,人们开始用蒸馏的方法来提炼石油。如果我们来到炼油
厂,看到的设备主要有两部分,一个是加热炉,一个是精馏塔。石油被不断
地送到加热炉中加热,从加热炉中出来的石油蒸汽,又不断地被送入精馏塔
的底部。精馏塔有几十米高,里面有一层一层的塔盘。石油蒸汽从塔底上升
到塔顶,必须经过一层一层的塔盘,塔底温度高,塔顶温度低。石油蒸汽经
过这一层一层的塔盘时,各种化合物就按沸点的高低,分别在不同的塔盘里
凝结成液体。于是,石油家族的各个成员就被一一分开了。石油在炼油厂经
过分馏之后,我们便得到了一系列的石油产品: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
石蜡、沥青……
我们知道,汽油是汽车、飞机的燃料,有的也用来擦洗机器和零件,或
者作为油漆、皮革、橡胶等工业的溶剂;煤油是喷气式飞机的燃料,在没电
的地方人们还用这来点灯照明;柴油和汽油、煤油一样,也是非常重要的燃
料,像在铁路上风驰电掣般奔忙的内燃机车,在辽阔的海洋上乘风破浪的轮
船,在田野里耕作和收获的拖拉机和收割机,以及驰骋疆场,所向无敌,被
人们誉为“铁马”的坦克等,它们使用的燃料都是柴油;说到润滑油,那更
是飞机、汽车、轮船、机器等离不开的东西;石蜡则成为制造蜡烛、蜡笔、
蜡纸、洗衣粉、鞋油、凡士林等的原料;至于黑乎乎的沥青么,这恐怕是大
家很熟悉的东西了,因为柏油马路就是用沥青作为主要材料铺成的。此外,
把沥青涂在铁路的枕木和电线杆上可以防腐,用沥青做的油毡可以防水等。
这样,随着生产的发展,石油的需要量大量增加。同时,在美国、在中东北
非等地区相继发现了巨大的油田和气田,国际石油公司随即投入了大量资
金,急剧地扩大了石油的采掘业和炼制业,逐步形成了世界性的石油销售系
统,大量石油涌入国际市场,进入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50 年代中期,西
方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超过煤炭;60 年代石油就占据了世界能源消费
的首位;1973 年达到 53%。这是继柴草和煤炭转变后,能源结构演变的又一
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一场具有时代意义的能源革命,对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
和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听到这里,你一定会惊奇地说:啊,石油原来有这么多的用途啊!其实,
我们上面介绍的只是石油用途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石油、天然气目前是世界
上主要的能源,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 70%。但是,你可知道,石油和煤
一样,把它作为燃料烧掉,实在是太可惜了,因为石油也是宝贵的化工原料。
石油化学工业是现代化学工业的骄子,而石油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就是
石油和天然气。经过长期研究我们已经知道,组成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化学
元素是碳和氢。其中,碳占 84%~87%,氢占 12%~14%,其他元素约占 1
%。碳和氢互相结合在一起,由于碳原子和氢原子的多少不同,可以组成许
许多多形状性质各不相同的碳氢化合物。
我们通过对石油和天然气进行加工,得到的主要是诸如“四烷”、“三
烯”和“一炔”这些基本化工原料。
“四烷”,就是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三烯”,就是乙烯、丙烯
和丁烯;“一炔”,就是乙炔。
有了“四烷”、“三烯”、“一炔”这些基本化工原料,我们对它们再
进行加工,就可以制造出我们需要的成千上万种有机化工产品。下面我就简
单说一说它们的一些主要用途:
首先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塑料。在我们的周围,用塑料做的东西真是到处
可见,像凉鞋、茶杯、水壶、铅笔、雨衣、自来水笔、窗纱、桌布、电缆包
皮、塑料薄膜、有机玻璃、救生圈、“万能胶”……你一口气可以说出几十
种甚至几百种。
石油和天然气不仅能制造塑料,而且还可以制造出色彩缤纷的新衣料,
即合成纤维。你常见到的“尼纶”“绦纶”“腈纶”“维纶”“丙纶”,便
都是合成纤维。合成纤维除了可以做衣料外,还可以编织渔网、做缆绳、化
肥袋子、传送带等。
石油、天然气还是制造合成橡胶的原料。你一定在电视中看到过这样的
情景:橡胶园的工人在橡胶树上割出一个口子,树上就会流出牛奶似的汁液
来。橡胶在几十年以前就是用这种汁液做成的。但这样生产橡胶不仅费时费
力,而且要占很多土地,产量也很有限。一般来说,种两、三千棵橡胶树,
一年才能产一吨橡胶。随着生产的发展,天然橡胶根本满足不了需要,由于
合成橡胶的出现,才解决了我们的一个难题。合成橡胶无论从耐腐蚀,还是
从适应温度变化来看,都比天然橡胶要优良的多。
石油、天然气不仅能够制造塑料、合成纤维、橡胶,还能生产化肥、农
药呢!
此外,像合成洗涤剂等,也来自于石油、天然气。人们还用石油和天然
气,制造出不怕虫蛀水浸的纸张、结实耐用的“合成木材”、推动火箭前进
的高能燃料、作物催熟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石油的应用将会日益广
泛和深入,也就是说,石油不仅是重要的能源,还是非常宝贵的化工原料。
因而,被人们誉为“工业的血液”。
解放前,外国的地质学家们都认为“中国陆地没有贮藏有工业价值的石
油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中国是一个贫油国。这是因为当时世界上发现的
大部分油田,都是在海边或海底,这便使海相生油的理论有了重要的依据。
而我国大部分是陆相沉积,所以他们片面地认为“中国贫油”。实际上,有
没有石油,主要决定于地质历史时期有没有大量的有机物沉积和使这些有机
物变成石油的环境。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都可能有石油。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提出了独特的石油生
成理论。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和石油工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破除迷信,解放
思想,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找到了丰富的石油。先后开发和建成了著名的
大庆、辽河、华北、胜利、中原等大油田。特别是大庆油田的开发与建设,
不仅宣告了“中国贫油”历史的结束,而且使我国从 1963 年起,实现了石油
自给。
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我国的石油产量目前已达 1.3 亿吨以上,成为
世界上主要的产油国之一。而旧中国,从 1904 年~1949 年的 45 年间,总共
才生产了 295 万吨原油,大约只相当于我国目前 8 天的产量。现在,我国生
产的石油及其产品,不仅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还出口呢!
近年,在广大地质勘探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下,我国又在西部的塔里木、
准噶尔、吐鲁番——哈密、柴达木等内陆大盆地发现了储量丰富的大油田,
在陕甘宁盆地发现了世界级的特大天然气田。经勘探还证明,我国不仅陆地
上石油、天然气很丰富,在我国沿海大陆架上也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我国
除了在渤海已建成我国目前最大的海上油田外,在黄海南部、东海以及南海
的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等海域也发现了丰富的石油。
也就是说,无论从目前还是长远来看,都证明我国是一个石油资源相当
丰富的国家,这便为我国基本上依靠自己的能源实现现代化,加速发展我国
的石油化学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力量。我们未来是辉煌的!
由于石油储量有限,据估计,目前地球上可开采的石油储量,包括海底
石油在内,约 3000 亿吨左右。1984 年世界石油开采量为 27 亿吨,而且以后
每年石油消费以 8%以上速度增长,可以想见,不要多久,石油就会枯竭。
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石油输出国组织把石油标价在一年内提高了 3 倍
多,并实行减产,禁运等措施,使西方国家发生了“石油危机”,震撼了世
界;1979 年伊朗政局变动,使伊朗原油大幅度减产,世界石油市场又一次呈
现混乱,各进口国纷纷抢购,石油再次涨价约 1 倍,沉重地打击了各工业国
家的经济。
石油虽好,但我们必须面对“石油后时期”。为此,许多国家开始寻找
新能源,能源开发的脚步开始踏入过渡时期。这个能源过渡期的主要特点是:
由以石油、天然气为中心的能源结构、逐步向以煤炭、核能、太阳能等多能
源方向转变。
骄傲的黑色家族
古代的埃及人把铁叫做“天石”。这是因为在那时,铁和黄金一样难以
找到,埃及人所用的铁,有一部分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陨铁里提炼出来的。
我国劳动人民远在 3000 多年前,也已开始使用铁了,但当时也是从陨铁里提
炼的。
由于天上掉下来的陨铁,实在是太少了。因而在古代,人们发现并使用
铁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铁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
人们学会从铁矿石里炼出铁来,只是 2000 多年前的事。
我国是世界上发明铁冶炼最早的国家。远在春秋中期,就建造了和现代
高炉相似的炼铁炉,比欧洲人要早 1900 年。但那时的产量毕竟还是有限的。
又过了好多年,直到 19 世纪以后,也就是 1856 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批贝
氏转炉,开始用焦炭炼钢,铁才从小规模的炼铁炉中走到现在规模的高炉中,
于是我们才有了现代化的钢铁工业。
铁是地球上应用最广,也是最重要的金属。
铁和铁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用途极为广泛,从小螺丝钉到大型机器,从
日常用的刀剪到枪炮坦克,从拖拉机、汽车到几十万吨的巨型船舶,无一不
是用钢铁制造的。此外,从动植物到人,离开铁也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现在,人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没有钢铁,当今社会的科学和技术的进
步是不可能的。整个世界的生产力进步也是不可能的。
那条条河上架起的铁桥,连接城市与城市,国家与国家的数千公里的铁
路、输油、输气管道,用于支撑厂房、体育馆、高大建筑物和几百米高的电
视发射塔的钢架,那些以钢铁为主要材料制造的轮船、汽车、火车和各种机
床、工具……等。总之,那些数不清的与人类生活、生产休戚相关的钢铁制
品,对于其原料、材料的数量、品种和质量提出的要求将是何等的多又何等
的高啊!
铁这种金属,不同于任何一种其他的金属,它在形成合金以后,经过一
定技术处理就非常容易改变自己的性能。这就使得人们采用不同的合金元素
及用不同的配比,创造出数以万计的具有不同特性的合金。迄今为止,各国
科学家和工程师已经研制出 1 万多个铁合金的品种。换句话说,目前具有各
种各样特性的钢种超过了 1 万个。
人们习惯将铁及其合金以及铬、锰等通称为黑色金属。可想而知,这个
黑色金属是多么庞大的家族。从 19 世纪中叶开始到现在的一个半世纪里,这
个骄傲的黑色家族几乎可以说托起了一个新的世界。
铁是地球上应用最广,也是最重要的金属。
铁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铁在现代工业建设中占全部原
材料的 70%,因而,人们常把一个国家铁工业的年产量作为该国工业发展水
平的主要标志。并形象地把铁矿石比作钢铁工业的“粮食”。
铁是从铁矿石里提炼出来的,这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常识。但铁矿石是
怎样形成的?铁矿石中的铁又是从哪里来的?恐怕就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了。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在地壳中铁的含量约 4.2%,是地壳中含量仅次于铝,
居第二位的金属元素。而铁在整个地球的含量则比这还要大得多,约占地球
质量的 35%左右,也就是说,在地球的内部,铁是很多的。
但是,由于受开采技术的限制,目前我们还只能开采地壳表层的铁矿。
此外,一方面受目前冶炼水平的限制,铁矿中铁的含量至少要在 20%~30
%以上,我们才能利用。另一方面,地壳中铁的平均含量又不高,这就使得
铁必须在某些特定的地方集中起来,才能形成供我们利用的铁矿。那么,分
散的铁元素又是怎样集中起来形成铁矿的呢?
世界上重要的铁矿,多数是离现在十分遥远的,地球历史上最古老的时
期形成的。如距今 25~45 亿年前的太古代、6~25 亿年前的元古代和 3.3~
4.0 亿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等,都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不仅是因为形
成铁矿需要很长的时间,还因为那时地球上是一片深浅多变的海洋,没有宽
广的陆地,地壳又比较薄,有许多断裂很深的裂缝。因而岩浆活动剧烈,火
山喷发频繁,经常出现烟雾满天的景象。随着岩浆从地壳裂缝中的不断喷在
地球深处的含铁量很高的岩浆大量喷发出来,岩浆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温度
逐渐降低,压力逐渐减少,岩浆中的铁元素便逐渐结晶并在一定的地方集中
起来,从而形成具有开采价值的铁矿床。这样形成的铁矿床叫岩浆型铁矿床,
也叫原生铁矿。世界上绝大部分的铁矿均与此有关。像我国四川的攀枝花铁
矿和内蒙古白云鄂博的铁矿就是这样形成的。
岩浆活动过程中,岩浆与周围的岩石接触时,在条件较合适的时候,特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