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情景,内心怦然一动,他凝神地注视着鹅群,信口吟出了一首四句诗: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反复吟诵这首诗,不仅会在眼前浮现出一幅多彩的画面,而且仿佛可以
听到美妙的声音:孩子的唤鹅声,鹅儿引颈高歌声、戏水声。我们读了会感
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机,感受到农村生活的宁静和甜美。
骆宾王自小就胸怀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天生一副侠肝义胆。但他一生
坎坷,他曾经担任过长主簿,不久因罪入狱,贬临海丞,郁郁不得志,弃官
而去。后来他协助徐敬业讨伐武则天,起草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名扬天
下,连武则天本人读了也感叹说:“这样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让他流落,
宰相的过错不小!”
边塞诗人——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太原)人,一说蓟门(今北京
市)人。唐代诗人,曾任文安县尉之职。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传世
之作仅《凉州词》和《登鹳雀楼》等六首。
王之涣小时候非常聪明好学。钻研学问,精益求精;写作诗文,落笔惊
人。他死后,靳能为他所作的墓志铭说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他
年少时,喜欢游历,结交当时一些著名诗人。尤其与王昌龄、高适来往密切,
视之为知己。
一日,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这个地方饮酒论诗。当时,有几名
歌女也被叫来歌诗助兴。王昌龄首先提议:“我们几人在诗坛上也算小有名
气了,但没有分出名次。今日可以听歌女都唱谁的诗,谁的诗被唱得多,谁
就是第一。”一位歌女光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又一歌女唱了高适的一首
绝句。王、高二人都喜形于色。王之涣说:“这两个歌女都是唱的下俚之曲。”
说着指着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说:“且听这位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响,宛
转的歌喉悠然而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得意之作《凉州词》。歌女又唱了两首绝
句,都是王之涣的作品,三人相视大笑。王之涣开玩笑地说:“果然不出我
所料!”这几位歌女知道原因后,连连拜谢道:“肉眼不识诸位诗仙。”
王之涣不仅蜚声诗坛,而且也是一位清官。他在河北文安县当官期间,
秉公办案,为民除害;光明磊落,毫无媚骨;还动员县城财主,集资办学,
兴教育人,兴建了一个四梁八柱,十间大瓦房的“义学堂”,至今传为佳话。
诗成泣鬼神——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县西)人。被后人誉为
唐代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他上承楚辞九歌、南朝乐府的传统,
并受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启发。也受到韩柳领导的古文运动的影响。其诗
想象丰富,运用神话传说,新奇瑰丽,在唐代诗坛别开生面。历史上常把他
与李白相比,有“鬼才”“鬼仙”之称。
李贺很小就有“神童”之称。相传他 7 岁时就已经阅读了大量书籍,能
写出很漂亮的文章和诗句。当时的大文豪韩愈和皇甫湜听到这件事,就派人
要来李贺的诗作,阅后十分惊奇,竟怀疑不是出于李贺之手。韩愈说:“如
果是古人的作品,我们或许没有看到,现在诗人的作品,我们哪能看不到呢!”
于是他和皇甫湜一起从洛阳到昌谷去拜访这位“神童。”
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本来是唐皇宗室郑王的孙子,因为晋肃的“晋”与进
士的“进”同音,李贺因避父讳,不能考进士,后来韩愈为他写了一篇《辩
讳》,使他做到太常寺奉礼郎。这天李晋肃正在家闲居,听说大人来访,慌
忙出迎。韩愈和皇甫湜走进客厅,便提出要小公子李贺写首诗看一看。这时
李贺正在后院玩耍,听说有位韩大人和皇甫大人要见自己,就连蹦带跳向客
厅跑去。韩愈正说话间,忽然看到一个孩子,清清瘦瘦,浓眉大眼,跑得满
头大汗。他头上的发辫歪向了一边,肩上还搭着一件长褂。不用说,这就是
小李贺了。李晋肃向客人介绍后,李贺恭恭敬敬施了一礼,韩愈两人说明来
意,李贺欣然从命。只见李贺从从容容拿过文房四宝,望望客厅外两位大人
的车马,长长的羊毫笔就龙飞凤舞起来。皇甫湜一杯茶尚未喝完,小李贺已
经交卷了。韩愈接过一看,上写《高轩过》,两人不禁拍案大惊,连夸:“好
诗!真李家千里马也!”从此李贺的诗名便不径而走,传遍京华。
李贺作诗写文,总是经过细心的观察和深刻的构思,从不生搬硬造、东
拼西凑去模仿别人。他平时很注意积累素材,观察生活,锤炼文字,深化意
境。他常常早上出去,骑一匹瘦马,后边跟一个小书童,背上一个书包。他
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凡是认为有意义的事,都随时记下来,放到书
包里。凡诗不先写题目,晚上回家以后,再拿出来一一整理成完整的诗文。
他的母亲常常看到儿子背着一书包纸片回来,又每天写到深夜,心疼地说:
“孩子啊,你要把心呕出来吗?”
由于李贺注重观察和思考,因此在艺术风格上能出奇制胜,不落前人窠
臼,惊世骇俗,耐人咀嚼。如“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致
酒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行行》)等都是至今传诵
的名句。
妙拟华章——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唐代的文
学家、哲学家。他与韩愈一起倡导的古文运动对当时和后代散文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的巨大成就是他从小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刻苦学习的结果。父亲
柳镇为官清廉,学识渊博,母亲卢氏知书达礼。天资聪颖的柳宗元在四五岁
时每天吃过早饭就跟着母亲读古诗、古赋,认字,写字,抄写诗文。到了七
八岁已经能背出不少诗文名篇,还能写出很不错的短小诗文了。
柳宗元十二三岁时,父亲赴湖北、广西一带做官,他随父同行,得以游
览夏口、长沙等历史名城,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目睹了社会弊政和战乱给人
民带来的灾难。这次旅行对他的思想影响很大,从此他立下了革除弊政、振
兴国家的鸿鹄大志,他决心像古代杰出人物那样有所作为,建功立业。
万丈高楼平地起,他知道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首先立志于学。从此,
他更加刻苦地博览群书,特别是对秦汉时期的经史著作,反复研读,批判地
吸收,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渐渐地,他更显得才华出众、精深过人了。
一天,有一位姓崔的御史中丞来拜见柳宗元,周围的人大为惊奇。原来
中丞也无事不登三宝殿,他是想让柳宗元代他给皇上写奏章的。事情还得从
头说起。这一年的 8 月,心怀不轨、妄图发动叛乱的李怀光被官军讨平了,
御史想写表向皇帝祝贺,他听说柳宗元是一位少年才子,特地来请他代写。
柳宗元知道写这类东西不仅需要文笔好,而且需要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只
见他略作沉吟便提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出了《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
这篇文章观点鲜明,文笔流畅,而且气势磅礴,鞭辟入理。此文的手抄本不
胫而走,文人学士们争相传抄。童子柳宗元之名一下子轰动朝野,传遍了京
城长安。只可惜这篇文章现在已经残缺不全了。
柳宗元 21 岁时考中进士,26 岁时又考取了“博学鸿词科。”从此,他
走上了做官的道路,后来他参与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
后被贬到永州、柳州。从政之余,他写下了很多优秀的散文和诗。他的诗,
风格清峭,散文也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
位置。
才华横溢——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郑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
人。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9 岁时死了父亲,四海无可归之地,九
族无可倚之亲,只好随母亲归居郑州。家境虽然艰难,但不肯荒废学业。在
“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的基础上,少年李商隐坚持跟堂房叔父学习。
李商隐年少有为,而且关心国家大事,目睹唐朝国运衰微,忧心如焚,
在事业上更有远大抱负。13 岁那年,他看到朝纲不振,君臣昏庸,就写了一
首《富平少侯》诗。诗中写一个富平少侯张放,13 岁就承袭侯爵之位,身居
尊位,骄奢豪侈,醉生梦死,不忧国事。实际上并无其人,只不过是李商隐
杜撰假托的人物。很明显,写作的目的是讥讽那些不谋国事的权贵的。13 岁
就有如此手笔,真是难能可贵!
正是由于李商隐少年笃志于学,才华横溢,17 岁就凭文才受到了令狐楚
的赏识,跟从令狐楚学骈文奏章,被引为幕府巡官,25 岁举进士。但是,当
时牛僧孺和李德裕在政治上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李商隐也成了党派斗争的牺
牲品。原来令狐楚是牛党中的人物,而李商隐的岳父、泾原节度使王茂元是
李党人物,因此,李商隐徘徊于牛、李两党的斗争之中,一直受到排挤,不
能施展他的才能。858 年,罢官还郑州,病卒,只活了 46 岁。
李商隐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许多诗篇流传至今;他的许多名句,脍
炙人口。他 26 岁时写的《安定城楼》一诗,曾被王安石赞为名诗: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鸾雏竟未休。
诗中以贾谊、王粲自比,暗示自己少年忧时不遇,胸怀大志却被追名逐
利的世俗所猜忌;又以凤凰一类性情高洁的鸟自喻,表白自己的高洁和抱负。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很高。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
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含义隽永,至今仍广泛被人引用。
市民词人——柳永
柳永(987~1053),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字耆卿。他是
宋代开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官至屯田员外郎,世号柳屯田。柳永是北宋第一
个专门写词的作家。他的词多取材都市生活,又大量创制慢词,受到下层劳
动群众的喜爱,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
词”之说。
柳永出身官宦之家,父亲柳宜在北宋朝廷任工部侍郎。柳永小时候与两
个哥哥都很有才华,都考中了进士。在乡里有“柳氏三绝”的美称。但在三
兄弟中,却是年幼的三变最为聪明伶俐。据说柳永是吃乳娘奶长大的。乳娘
是个略通诗歌的女子。她在给柳永喂奶时,常用手指蘸着奶汁在柳永掌心上
写字。小柳永虽然不会读,但识字不少,到了 7 岁,就成了名噪崇安的神童
了。
柳永小时候,不仅才思敏捷,而且学习十分刻苦。他家门前有一条柳叶
河,河边有块大青石。每天早晚,柳永总提着一杆大笔,蹲在大青石上提腕
运劲在水面上练字,日子长了,他在纸上便能写出十分潇洒、飘逸而又沉稳
的字了。乡邻们每逢婚丧嫁娶,多有求他写对联的,人称“柳联”。柳叶河
边那块大青石,则被后人称为“磨砺石”。
柳氏三兄弟在学习上都是十分刻苦的,据说他们在赶考之前,连家乡素
有“风景奇秀甲天下”的武夷山都没有游玩过。只是在临进京之前,三变才
提出游一次家乡山水,放松一下情绪,开阔一下眼界。三兄弟流连于山水之
间,乐不思归。三变更是灵感勃发,思如泉涌。他一气吟出五阙《巫山一段
云》。词的第一首写道:“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九班麟隐破非烟,何
处按云轩?昨天麻姑陪宴,又话蓬莱清浅。几回山脚弄云涛,仿佛见金鳌。”
大自然的美景与美丽的神话故事,相映成趣,勾勒出武夷山水的奇幻与旖旎。
至今,他家乡的群众仍为有柳永这样一支神笔而自豪。
苦学成材——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初期著
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太宗祥符进士,由晏殊荐为秘阁校理。后拜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主张推行新政,改革吏治,提倡农桑,减轻劳役,
加强军备,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工于诗词散文,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本来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五代时期,他的爷爷范赞时任吴越国
秘书监。父亲范墉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
生的第三个儿子。可悲的是当范仲淹刚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随着家境的衰
落,他的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东)朱氏,
更姓朱,名说,中进士后恢复本姓。范仲淹小时候很有志气。他曾在长白山
(今山东邹平县南)醴泉寺读书,因家庭贫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划作
四块。早晚各两块,切一点荠菜,加一点盐来吃,这样苦学了三年。后来,
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十分难过,哭着辞别了母亲,到南都(今属商邱)学
舍读书。他这时学习更加刻苦,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五年没有脱衣服
睡过觉。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当他还是个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
己任”,后来他当了谏官,大胆揭发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受到贬谪
处分。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积极推行新政,
因触犯一部分权贵利益而遭到排挤,回到陕西防守边境,新政也就废止了。
第二年,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
篇纪念文章。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
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千
多年来,这句话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
息的警句。范仲淹一生艰苦朴素,经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给乡亲,深得人民拥
戴。他“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人民“哭之如父。”
妙评《鹭鸶》——苏轼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出身于书香门第。
其父苏洵是当时的散文大家;母亲程氏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的官宦家庭,是一
位明大义、有才学的女子。苏家藏书甚丰,父母对苏轼有着良好的影响和教
育,加上他聪敏好学,7 岁知书,10 岁能文,出口成章,所以亲友夸奖,远
近闻名。
有一天,苏轼和弟弟苏辙跟同乡程建用、杨咨在草堂一边游戏,一边吃
着馒头。突然,天空乌云密布,大雨滂沱。四人商量联句成一首完整的诗歌。
程建用先出第一句:“庭松偃盖如醉。”意为堂前浓密偃卧的松树在风雨中
像喝醉了酒一样不住摇动。杨咨接着说:“夏雨初凉似秋。”意思是夏日的
雨一来阴暗凄凉、乌云压顶,好像是秋天。苏轼紧跟着杨咨吟道:“有客高
吟拥鼻。”这一句写的最为典雅,用晋朝大臣谢安的典故。意思是此时此地,
有几个文人用雅音拖长声调吟诗作赋。几个人一听齐声叫好,说这句诗有声
有色高雅含蓄,这时苏辙看见大家都只顾品诗顾不上吃馒头,于是又联了一
句最俏皮的话:“无人共吃馒头。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