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最后推翻秦王朝的反动统治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离间计

在对敌作战中,随时注意捕捉和利用敌国君臣之间的矛盾,使之互相猜
疑,形成内乱,分崩离析,然后乘隙而攻之,这是战争中运用离间计的方法。
楚汉相争时的刘邦之所以能击败项羽,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离间计。
公元前 203 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内。楚军在城外断绝了汉军的
运粮甬道,城内粮草日渐困乏,形势十分危急。刘邦向项羽求和,项羽不肯。
陈平向刘邦献计,建议离间项羽与亚父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等人的关
系,待项羽众叛亲离时,再举兵进攻。刘邦采纳了陈平的计谋,使人造谣说:
项王属下钟离昧、龙且、周殷想要投降汉王。项羽为人本来就好猜忌,果然
对钟离昧等人产生了怀疑。一天,项羽派使者到刘邦营中,陈平让侍者准备
好十分精致的餐具。侍者刚一进屋,陈平便假装惊讶地说:“我们以为是亚
父派来的人呢,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把这些餐具端了出去,换上了十分
粗劣的餐具和饮食。使者回营告诉了项羽,项羽对亚父也产生了怀疑。这时,
亚父向项羽建议急攻荥阳,项羽却一反常态,拒不听从。过了几天,亚父得
到了项羽已经怀疑自己的消息,便找到项羽告辞回乡。亚父在回乡路上患病
死去。项羽失掉了亚父,又不信任钟离昧等人,真正成了孤家寡人。不久,
韩信、陈平等人用计从城中救出了刘邦。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项羽便失
去了军事优势。最后,垓下一战,自刎于乌江。

背水设阵

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因汉王刘邦暂时失利,各路诸侯纷纷背汉向楚。
占据赵、代两地的赵歇与陈馀,也同刘邦断绝了关系。为开辟北方战场,汉
将韩信于公元前 205 年率军破代,继而挥师击赵。赵歇与陈馀在井陉口(今
河北井陉东)布设号称 20 万的大军来防守。
在赵军人多势众、占据天险、以逸待劳,而汉军却兵力有限、长途行军
很疲乏的不利情况下,韩信指挥若定,胸有成竹。他先派 2000 名精锐骑兵手
持赤旗,埋伏在山上,伺机行动;又派万人为先锋,背对绵蔓水(今绵河)
布下阵列。
赵军见韩信背水为阵,都讥笑他自断退路,犯了兵家大忌。到次日天明
时分,韩信亲率主力进攻井陉口,赵军出营迎击。经过长时间激战,韩信佯
败,向背水阵列退去,赵军全力追击汉军,企图把汉军赶进河中,一举歼灭。
汉军在韩信带领下退到河边。前有赵军,后为河水,汉军被夹在中间,
为求活命,一个个便奋勇拼杀,殊死抵抗。而这时,埋伏在山上的汉军精锐
骑兵按照韩信的事先吩咐,乘虚攻入赵营,拔掉了赵军的旗帜,换上了 2000
面赤旗。赵军在河边无法取胜,打算回营,可望见营中插满了汉军赤旗,顿
时惊慌失措,争相逃命。韩信乘机指挥汉军两面夹击,把赵军全部歼灭,连
陈馀也被追杀,赵王歇很快也当了俘虏。
这一战,韩信用兵法“置之亡地而后存”来解释它。意思是,把将士们
逼得无路可走时,他们反倒为了求生而拼命与敌军作战,最后反败为胜。

内外夹击

昆阳之战是西汉末年绿林起义军和王莽军展开的一次战略决战。当时,
王莽军多达 42 万,而绿林军的总兵力还不到 2 万,但绿林军却将二十倍于己
的敌军基本上全部歼灭,在中国战争史上创造了罕见的以少胜多的范例。
公元 23 年 2 月,绿林军建立起更始政权,拥戴汉宗室刘玄为帝。更始政
权为夺取战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阳),特派上公王凤、偏将刘秀等率军攻
占了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郾城西)、郾县(今河南郾城南)
等地,以阻止王莽军南下。昆阳是宛城东北的屏障,也是宛城通向颍川郡及
入伊洛必经的紧要据点。因而,当王莽命令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调发州
郡兵 42 万南进,企图一举消灭绿林军时,昆阳便成为双方的必争之地。
5 月,王莽军的 10 万前锋部队进围昆阳。因昆阳城内只有八、九千名绿
林军,大多数将领主张撤离,各归本地。刘秀则力主坚守,用“合力仍可取
胜,分散势难保全”的道理说服了众将领。于是他们做出决定,由王凤等率
领城内部众坚守昆阳,待援破敌,刘秀则带领 13 名骑兵在夜幕的掩护下出城
突围,到定陵等地调集援兵。
王邑恃强逞威,拒不接受部下严尤“直取宛城和围攻昆阳也应网开一面”
的建议,陆续增兵,将昆阳包围了一层又一层,擂鼓进攻的声音几十里之外
都能听得到。为了加速破城,王邑还命令挖地道,出动高楼一样的“冲车”
和輣车来攻城,又集中弓弩乱射,箭像雨点一样落入城内。在如此险恶的情
况下,昆阳守军顽强抵抗,击退了王莽军的多次进攻。
王邑、王寻攻城不下,仍然认为自己兵多粮足,胜券在握,竟将攻城之
事不再放在心上。
刘秀自出城突围后,说服定陵、郾县的诸营守将,合兵一万多人,于六
月初一驰援昆阳。在距离王邑军营四五里处,刘秀亲率精锐步骑兵一千多人
列成阵势,准备进攻。王邑、王寻根本看不起刘秀这支前锋部队,只派几千
人前去迎战,结果被刘秀打得大败。在援军胆气益壮的情势下,刘秀又利用
敌人松懈和主将轻敌的弱点,精选 3000 名勇士迂回到昆阳城西面,秘密渡过
昆水(今叶县辉河),向敌人的指挥中枢发起了猛烈进攻。王邑、王寻面临
此境,仍然认为刘秀不堪一击,只率 1 万多人亲自迎战。为防止州郡兵失去
控制,他们还命令各营没有军令不得擅自出动。然而两军接战之后,王邑军
在刘秀军的勇猛冲杀下,阵势大乱,王寻也被杀死。昆阳城内的守军见此情
状,乘势出击,内外夹攻,致使王邑全军土崩瓦解。
溃逃的王莽军互相践踏,尸体一直堆了一百多里长。而此时又狂风骤起,
大雨倾盆而下,滍水(今叶县沙河)涨得很高,使王莽军涉水淹死的又成千
上万。只有王邑、严尤等人率数千部众逃回洛阳。
昆阳之战,摧毁了王莽军的主力。在战后,绿林军缴获的军用物资,搬
了一个月还没搬完。

辕门拦驾严营规

公元前 158 年,匈奴大举进犯。为防不测,西汉都城长安也驻扎重兵。
当时,刘礼、徐厉和周亚夫三位大将,分别率部驻扎在霸上、棘门和细柳。
这年冬季里的一天,汉文帝亲自慰劳长安附近驻军。他先到霸上,然后
到棘门,车马在军营中随意奔跑,出入自由,无人敢过问,大小将领都是下
马迎送。但到了细柳,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那里的驻军披甲戴盔,手持兵器,
弓上弦,刀出鞘,时刻如临大敌。打前站的使臣一到营门就被拦住了。使臣
大声喝道;“不许放肆!圣驾就要到此,令我前来通报。大胆的奴才,竟敢
阻拦我,还不赶快大开营门恭迎圣驾!”说着便加鞭催马,想闯入营门。守
门军士却拦住马头不放,并理直气壮地说:“军中只听将令,不听皇帝的诏
令。没有将令,任何人都不得擅自入营!”双方正在争执,文帝的车驾已到
营门前,守门军吏照样敬他一杯闭门羹。文帝只得下一道圣旨:“朕要入营
劳军。”周亚夫接旨后,下令开营接驾。营门开了,文帝的车驾正要进门,
守门军吏又告诫说:“将军有令,营中不准车马奔驰。”文帝只得遵照营规,
令驭手勒紧马头,缓缓地行进。
文帝的车驾来到军帐前,只见周亚夫一身戎装,只作了一个长揖,口称:
“微臣甲胄在身,不便跪拜,请以军礼相见。”文帝见周亚夫那威风凛凛的
英姿,不由得肃然起敬。他令人称谢道:“皇帝敬劳将军!”然后按照程序,
完成了劳军的礼仪,起驾回宫。
车驾一出营门,随从的大小官员便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周亚夫做得
太过分了,对皇帝如此怠慢,实在不该,万一圣上动怒,真是吃罪不起啊!”
可是,文帝不但没有动怒,反而一路赞不绝口:“周亚夫真将军也!”

虚虚实实惑敌兵

汉代名将李广一生活跃于抗击匈奴的战场上。从青年时代到年过花甲,
他曾先后与匈奴进行了大小 70 余次的战斗。由于他机智勇敢,善于骑射,被
人誉为“飞将军”。
有一次,匈奴大举袭扰上郡,汉武帝派一名宦官协同李广统兵抵御匈奴。
一天,这个宦官率领几十名骑兵,与 3 个匈奴人遭遇,双方打了起来。匈奴
人箭法高强,一边逃窜一边回身射箭,射杀了宦官,射死了几名骑兵。李广
闻讯后,立即率领 100 名骑兵追赶那 3 个匈奴人。李广追了一会儿,发现了
那 3 个步行的匈奴人,李广纵马疾驰,追了上去。他命骑兵向左右展开,自
己亲自搭箭射去,当即射死了 2 人,活捉了 1 人。当兵士们将那活捉的匈奴
绑上马刚往回走时,远处来了几千名骑兵。匈奴见李广只有百余人,以为是
汉军诱骗他们的疑兵,都很吃惊,并引起戒心,立即占领了一个山头,摆开
了阵势。李广的骑兵见状都很惊恐,想迅速拨马回撤。情况紧急,来不及弄
清敌方的虚实,李广急中生智,大胆命令道:“全队继续前进!”于是,大
家迎着匈奴的大队人马走去。他们在距敌人只有 2 里的地方停了下来,李广
跳下马,命令众兵士:“大家下马,把马鞍子卸下来!”众人不解,纷纷说
道:“匈奴兵如此众多,且距离我们又很近,现在把马鞍子都卸了下来,如
果匈奴兵来攻,怎么办?”李广说道:“我们不能后撤半步,现在我们把马
鞍子卸下来,多疑的匈奴兵一定不敢轻举妄动、贸然进攻,而且会更加相信
我们是引诱他们的。”
果然,匈奴兵未敢贸然进攻。李广为了及早脱身,索性让兵士将马放开,
躺卧休息,直到天近黄昏,敌人始终感到奇怪,一直没敢攻击他们。天色渐
渐暗了,匈奴见汉军若无其事的样子,深恐夜间被偷袭,于是便撤走了部队,
而李广也带领骑兵顺利地返回了军营。

攻心为上

夷陵之战后,刘备忧愤而卒。乘此机会,益州郡(今云南东部)汉族豪
强雍闿背蜀附吴,煽动本郡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和周围诸郡反叛。为稳定后方,
蜀相诸葛亮经过充分准备,于公元 225 年春季,兵分三路,进军南中(今云
南、贵州及四川西南地区,该地区在巴蜀之南,故称南中)。对这次平息动
乱的重大军事运动,诸葛亮采用参军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
兵战为下”的建议,在诛杀其他反叛的头目后,于 5 月挥师渡过泸水(今金
沙江四川攀枝花市至金阳一段),在盘东(今云南曲靖、泸西一带)生擒孟
获。
孟获在当地少数民族和汉人中威望特别高,如果能使他诚悦归服,南中
就会稳定下来,蜀国的后顾之忧就解除了。因此,诸葛亮不但不杀孟获,还
带他参观蜀军的营阵,但孟获却反出狂言:“只恨我从前不知道你们的虚实,
所以才战败。现在承蒙您让我看了你们的营阵,要是就这般模样,想战胜你
们也就太容易了!”
诸葛亮听罢孟获这番话,知道他心里并不服气,当即就放他回去再来交
战。如此战而复擒、擒而复纵,到第七次被擒时,仍然让孟获再去重整旗鼓,
决一胜负。这时孟获拜倒在诸葛亮面前说:“先生真是威力无比,我们再也
不反叛了。”诸葛亮见孟获终于心悦诚服,便举荐他到成都为官,还起用当
地人充任官吏。此后,在诸葛亮有生之年,南中未再发生大的动乱。

淝水之战

公元 383 年 8 月,前秦皇帝苻坚无视内部不稳、民心背离、兵疲将倦的
情况,置群臣劝阻于不顾,发兵百万,亲自南下,进攻东晋。东晋积极组织
水陆防御,命征讨大都督谢石、前锋都督谢玄等率兵 8 万,开赴淮水一线进
行抗击,派遣龙骧将军胡彬率水军 5000 人增援寿阳(今安徽寿县)。
10 月,前秦由苻坚之弟苻融指挥的先头部队攻占寿阳,转而围攻退守硖
石(山名,今安徽凤台西南)的胡彬水军。前秦卫将军梁成又领兵 5 万进驻
洛涧(即洛河,为淮水支流,在今淮南市东),在淮水设置栅栏,用以阻遏
谢石、谢玄统领的东晋军。这时苻坚早已抵达项城(今河南沈丘),接到苻
融关于胡彬粮尽的密报,即带 8000 轻骑兵,兼程赶赴寿阳,直接督战。为唾
手灭晋,他派原东晋将领朱序前去劝说谢石等归降。朱序心向故国,到晋营
后反而私下劝谢石等火速出击,抢在秦军全部到达前击败其前锋,大局便可
定。谢石原惧秦军势盛,准备拖垮秦军,经辅国将军谢琰相劝,决定依朱序
所言行事,于是派广陵相刘牢之率 5000 精兵渡过洛涧,击溃前秦梁成军,随
后水陆并进,逼临淝水(亦作肥水,属淮水支流,在今安徽瓦埠湖一带)东
岸。苻坚从寿阳城上见晋军严整,又望八公山(今寿县城北 5 里处)上草木,
以为全是晋兵,开始收敛昔日“投鞭可断流”的气势,产生恐惧感。
为阻止晋军渡河,秦军紧靠淝水西岸布下阵列。在双方隔河对峙的情况
下,谢玄争取主动,派使者要求秦军移阵稍退,以便晋军过河决战。对这种
要求,秦军将领都表示反对。苻坚因求胜心切,不考虑其他因素,只想“半
渡蹙杀”,即等一半晋军登上西岸,再命秦军骑兵压缩并消灭他们,于是下
令部众稍略后撤。殊不知一退即不可复止,朱序又趁势在阵后大呼:“秦兵
战败了!”这声呼叫,更加快了秦军奔逃的速度。晋军则及时抢渡淝水猛烈
进攻。苻融虽想压住阵脚,却马倒被杀。晋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寿阳西部
30 里处的青冈才收兵。溃逃的秦军自相践踏,死者蔽野塞川。幸存者听到刮
风声和鹤叫声,都以为是晋兵就要在身后出现,因而昼夜不敢止息,草行露
宿,再加上饥寒交迫,死去的又达十分之七八。苻坚本人也身中流矢,带着
宠妃张夫人一行逃到淮北,发出“从今以后没有脸面再治理天下”的哀叹。

取胜也赏谏阻人

公元 207 年,曹操准备北征乌桓,企图消灭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
的力量。
战前,曹操兴致勃勃地召集将领商讨行动计划。不料,有不少人反对说:
“袁氏兄弟如同丧家之犬,成不了大气候。我们现在劳师动众,远出塞北,
绝非上策。荆州刘表拥有重兵踞守江汉要地,又有足智多谋的刘备帮助,一
旦刘备怂恿他们乘我们北上之机,袭击我们大本营,我们就会首尾不能相顾,
岂不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忧吗?”众人中只有谋士郭嘉支持曹操出
兵。曹操最后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下令部队北征。曹军历经千辛万苦:途中
无路,要开山劈岭方能通行;粮食接济不上,只得杀马为食。长途跋涉,其
间又有 200 里无水,要掘地 30 丈才能得泉。到了乌桓后,曹军耗费巨大,但
最终还是杀了二袁,实现了根绝后患的宿愿。
曹操怀着喜悦的心情,准备庆贺胜利,论功行赏,并令人登记出兵前谏
阻北征乌桓的名单。这下子可把那些当初谏阻的将领吓慌了,一个个心中忐
忑不安,等着受责。可是,当他们听候发落时,曹操却和颜悦色,并语重心
长地说:“这次出兵虽然一举成功,却不能以正常的情况去看待。

Prev | Next
Pg.: 1 ...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 71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