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省、市区人口密度高达平均每平方千米 364 人;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内
地 18 省和自治区平均每平方千米 80 人。其中内蒙古、藏、青、新 4 省区每
平方千米平均只有 9 人,仅为沿海地区的 1/40。除京、沪、津 3 市外,人口
密度最高的江苏省每平方千米高达 654 人,而最低的西藏自治区每平方千米
平均仅有 2 人。如以漠河—兰州—腾冲—线为界,将全国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土地面积占全国的 43%,人口占全国的 94.4%(1990 年),人口密度
平均每平方千米达 231 人;西部土地面积占全国 57%,人口占全国的 5.6%,

平均每平方千米只有 10 人。
城乡人口比例
我国城乡人口构成特点是:城镇人口比重小,乡村人口比重大。1990 年
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26.23%(1949 年末为 10.6%),乡村人口占 73.77
%(1949 年末为 89.4%)。建国40 多年来,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约
增加 16%),这是我国城乡人口的又一特点。
各地城乡人口构成差异很大。1990 年城镇人口比重:东北三省占 47.52
%,居全国之首,华北区占 31.78%,居全国第二位,华东区居第三,占 25.4
%,西南区占 18.85%。以省区而论,辽宁省城镇人口比例最高(50.86%),
西藏自治区最低(12.59%)。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汉、蒙古、回、藏、
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等 56 个民族组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
过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
化,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汉族和少数民族
全国 56 个民族中,以汉族人口最多,为 10.4248 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90%(1990 年);除汉族以外的其他 55 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少,为 1.1753 亿
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10%。因此,除汉族以外,其他 55 个民族均为我国
的少数民族。
民族分布
分布概况:汉族的分布虽然遍布全国各地,但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即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其分布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 50~60%。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第一,大杂居,小聚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
地区,如藏族聚居在青藏高原,朝鲜族聚居在吉林省延边地区。从全国看,
每个少数民族均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第二,少数民族很多居住
在边疆地区。如朝鲜族居住在中国与朝鲜交界地区,蒙古族和哈萨克族居住
在我国同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交界地区;第三,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多
为高原、山区和沙漠,也是全国的主要牧区的森林地带。如我国五大牧区:
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牧区;第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物产丰富。
如新疆的瓜果和长绒棉,云南和海南的橡胶、咖啡等热带经济作物。
民族政策
我国各民族不论人数多少,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
益,共同维护和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国家帮助各少数
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
治。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有保持本民族风俗习惯
的自由,保护各民族信教者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祖国的资源

我国资源的概况
我国自然资源种类繁多,种种资源均各有其特点,但择其共同之处,可
概括出如下特点:

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数量较为丰富
由地貌、大气、水、土壤、生物等构成的我国自然环境,不仅为我们提
供了丰富多彩的生存空间,它辽阔的疆域、海陆兼备的形势、地形气候的多
样、复杂的地质条件等,也为我国自然资源的形成,构成了多资多彩的环境。
因此,我国的自然资源种类繁多。例如,我国的土地资源有耕地、森林、草
场、河湖、沙漠、戈壁等类型;能源资源不仅常规能源的资源品种齐全,而
且新能源的资源类型也应有尽有;矿产资源中,我国到 1990 年底,已经探明
一定储量的矿种达 148 种,品种之多世界罕见;生物资源异常丰富,仅种子
植物就达 2.45 万种,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经济植物多达
24111 种,水产资源中的鱼类约有 2400 多种。总之,资源环境的优势为我国
资源的多样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
我国有多种资源,其数量居世界前列。我国拥有 960 万平方千米的国土,
居世界第 3 位;耕地面积有 9567 万公顷,居世界第 5 位;森林面积 1.24 亿
公顷,居世界第 8 位;有色金属矿产钨、锑、锡、汞、钼、锌、铜、铋、钒、
钛、稀土等均居世界前列;铁和锰的储量均为世界第 3 位;水力资源理论蕴
藏量 6.8 亿千瓦,居世界第 1 位。
人均资源占有量低
从我国各项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看均很可观,但人均占有量很多种均低
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中国土地总面积虽居世界第 3 位,但人均不足 1 公
顷,为世界人均(3 公顷)的 1/3;耕地面积世界人均为 0.36 公顷,我国人
均不足 0.1 公顷;草场资源世界人均 0.76 公顷,我国仅为 0.35 公顷;森林
面积世界人为 0.65 公顷,我国为 0.107 公顷;地表径流我国人均(不足 2700
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值的 1/4;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居世界各国第 80
位。对经济长期发展具有重要制约作用的资源,如能源、铁矿等,我国人均
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 1/2。其他主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水平,除
钨、稀土较高之外,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些还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 1/3。
主要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我国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尤以水、能源和矿产资源更为突出。
例如,中国水资源分布是南方多而北方少,长江流域水量最大,占全国总水
量的 37.7%,其次为珠江和广东、广西沿海各河流域,占 17.2%;而淮河以
北甚少,黄河水量仅占全国径流量的 2%,海河和滦河为 1%。但黄河下游及
海、滦河流域的豫、鲁、冀三省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21.25%,水土资
源的失调何等严重。
能源方面,煤炭探明储量的 80%分布在我国北部(其中 64%集中在华
北),而江南八省只占 2%;石油探明储量 98%分布在北方;水力资源西南、
西北、中南三大地区占全国的 90%,其他地区共占 10%。有色金属集中分布
在南方六省,是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一大特色。自然资源上述分布的不平衡
性,对我国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以及交通运输业均有重大
影响。
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我国的陆地总面积约 960 万平方千米,占亚
洲大陆土地面积的 22.1%,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6.4%,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
广阔的国家之一,居世界各国第三位。我国耕地面积列世界第四位。

由于我国是世界人口的最大国,人均土地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仅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3。我国耕地人均只有 0.1 公顷,为世界人均耕地
的 27.7%,为美国的 12.8%,为印度的 45.5%。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
界人均的 16.5%,为美国的 10%。
土地类型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例低。我国南北跨 50 个纬度,具有
寒温带至赤道带的各种土地资源(其中中温带占 25.9%,暖温带占 18.5%,
亚热带占 26%)。我国东西跨近 62 个经度,其有湿润(占 32.2%)、半湿
润(占 17.8%)、半干旱(占 19.2%)、干旱(占 30.8%)等土地资源。
由于水热组合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不同、农业历史不同,形成了我国多种多
样的土地资源类型。
我国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山区面积(包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土
地总面积的 69%,平地面积(包括平原和高平原)约占 31%。复杂多样的生
态环境,又形成了土地资源草原多,耕地少,林地比例低的特点。
总之,对我国土地资源土地类型多,平地少,山地多这一构成特点,要
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以便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分布不平衡的土地资源,使地区之间土地生产
力产生了显著差异。我国东部季风区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土地生产力较高,
集中了全国耕地和林地的 92%左右,占有农业人口与农业总产值的 95%左
右,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和林区,即使是畜牧业,这里也占很大的比重。但
是,本地区有自然灾害频繁、森林分布不均等不利因素。在季风区内部因各
地资源环境不同,土地资源的性质和农业生产条件也有很大差别。
西北内陆区,光照充足,热量条件较好,但是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缺
乏,沙漠、戈壁、盐碱土地面积大。区内东半部多草原和荒漠;西半部气候
的极端干旱,导致了多为无灌溉就没有农业的荒漠。土地自然生产力低下。
青藏高原地区,海拔多在 3000 米以上,日照十分充足,但热量却较少,
具有高而寒冷的特点。因之,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力很低,而且不易被利用。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组成诸因素大部分不够协调、区域之间差异
大是我国土地资源空间构成上的重要特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田、草
原、林地与水利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对弥补各地区土地资源的
不足和发展生产,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后备耕地资源不足,难利用的土地多。全国土地资源中流动沙丘、戈壁
和海拔3000米以上目前人类难以利用的土地等无效土地面积约有3.487亿公
顷,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36.3%,所占比例相当大。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由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以及工业、交通
和城乡建设大量占用耕地,从建国到 1983 年我国失去耕地近 10 亿亩,同期
新垦耕地 8.1 亿亩,净减耕地 1.9 亿亩。全国人均耕地解放初 0.18 公顷,80
年代初为 0.1 公顷,减少近一半。
目前,我国耕地的有机质的含量约为 1.5%,低于欧美国家 2.5~4%的
水平。东北黑土带土壤有机质含量开垦初期为 8~10%,目前降为 1~5%;
长江和淮河流域目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一般不足 1%。其原因是农民对耕地
“用多养少”、水土流失、不懂科学施肥等。
森林、草场资源和植被破坏严重。森林面积每年被侵占 50 万公顷,草场
以每年 133 万公顷的速度退化,土地沙化面积近半个世纪扩大了 500 万公顷,

其中 90%是乱垦滥伐和过度放牧造成的。
水土流失加剧。由于植被及森林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我国每年
被冲走的地表土达 50 亿吨,约为世界水土流失总量的 1/5,损失肥料 4000
万吨。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多达 150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 16%。
此外,我国土地资源还面临着沙漠化、盐碱化以及环境污染的威胁。
合理开发保护土地资源,“珍惜每一寸土地”
现在我国耕地、林地、草地共计占国土的 52%,世界平均为 64.8%,印
度为 75%,美国为 76.9%,日本、法国、德国均在 80%以上。资源的数量
是有限的,其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而人口的发展则是无限的。因此,我们
要保护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益,不乱
占耕地,乱垦滥伐,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
森林资源
我国森林资源的分布
我国不但森林面积小(1990 年为 1.246 亿公顷),资源数量少(我国人
均占有面积为 0.107 公顷,相当世界人均占有面积的 1/5;我国森林覆盖率
12.98%,而世界为 22%,我国列世界各国第 121 位),而且地区分布不均。
全国各地森林资源的地区差异极大。森林覆盖率大的省可超过 50%,而
小的省却不到 1%(如新疆、青海)。从总的看,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
和西南,以及东南地区。东北和西南两大区土地占全国面积 1/5,森林面积
占全国将近 50%,木材蓄积量占全国的 3/4。而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的华
北和华东森林覆盖率只有 10%;西北和西藏的中西部,内蒙古的中西部森林
覆盖率只有 1.4%,而土地面积却占全国的 50%以上,森林面积仅占全国的
1/17。
我国的三大林区
东北林区: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天然林区,现有森林面积 3094 万公顷,占
全国的 26.9%;森林蓄积量 28.9 亿立方米,占全国的 32%;森林覆盖率约
为 37.6%,以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经过采伐更新和人工改造经营,
人工林的比重逐渐增加。西北部大兴安岭主要是兴安落叶松林和采伐后的桦
林、山杨次生林;小兴安岭主要是红松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树种多红松、落
叶松、云杉、冷杉、椴树、水曲柳、桦木等;长白山区森林与小兴安岭相近,
只是阔叶树增加,并出现沙松和长白赤松等。
西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主要是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区内海拔高差很大,森林多分布在海拔 4000 米以下的山坡中下部。有林地面
积 2245 万公顷,占全国的 19.5%;森林蓄积量 35.8 亿立方米,占全国的 39.7
%;木材覆盖率为 28.3%。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落叶松、高山松、桦木、
高山栎等。林区栖息着许多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
东南林区:我国东南地区山区面积广大,气候条件好,林业生产潜力大,
适宜大力发展用材林、竹木林和多种经济林木。林区内的人工林和经济林比
重大。主要树种有马尾松、黄山松、杉木、柳杉、多种竹类(如毛竹、淡竹、
桂竹、刚竹)、多种常绿阔叶树(樟树、楠木、栲类、石栎等)、多种栎类
(如检皮栎、麻栎、小叶栎、山毛榉等)。主要经济林木有油茶、油桐、乌
柏、漆、棕榈等树种。
人工造林

我国东部的平原、盆地和河口三角洲上,原有天然林早已采伐,现在极
少。我国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营造农田防护林、农林间种、四旁植树,
既美化了环境,同时也扩大了森林面积,获得了森林多种效益。1989 年我国

Prev | Next
Pg.: 1 ...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 71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