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哪一个不愿受刑,就在笸箩里

留下赎罪钱,本官便放你们回去。”

你想想,这伙东西谁不顾命?他们纷纷扔下钱,溜出府去。没多会儿,

那笸箩里的钱就满满当当盛不了啦!郑板桥把这些钱全给了徐老汉,还好言

安慰了他一番,叫人送他回家。徐老汉感激万分,逢人就说:“咱潍县来青

天大老爷啦!我亲眼见的,青天大老爷!”

打这以后,潍县的豪门、财主、地痞、流氓,再也不敢出坏主意算计郑

板桥啦!



少年康熙除鳌拜



康熙姓爱新觉罗,名玄烨,康熙是他当皇帝的年号。他很有作为,在他

执政的 60 多年里,首先巩固了边界,继而又治理内政,使国家的政治、经济

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清朝的历史上,被称为康(熙)乾(隆)盛世。

康熙 8 岁当皇帝,他父亲顺治帝临死前命八个满族大臣辅佐他处理国家

大事。其中一个辅政大臣叫鳌拜。他既掌握着兵权,又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而且特别霸道。直到玄烨 14 岁亲自执政后,他还是专横地把持着朝政,根本

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众大臣都特别恨他。

有一次,鳌拜和另一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发生争执,他就诬告苏克萨哈心

有异志,应该处死。玄烨没有批准,鳌拜在朝堂上大吵大嚷,卷着袖子,挥

舞拳头,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又擅自把苏克萨哈和他的家属杀了。打这以后,

玄烨下决心整顿朝政,首先要把鳌拜除掉。但他担心鳌拜的势力很大,怕难

以制服,于是便想出了一条计策。

当时皇宫中除了太监宫女外,还有一大批侍卫,轮流进宫保卫皇帝。玄

烨在那些少年侍卫中挑了一群体壮力大的,留在宫内,叫他们天天练习扑击、

摔跤等拳脚功夫。空闲时,他常常亲自督促他们练功、比武。

一天鳌拜进宫奏事,皇上正在观看少年侍卫练武,只见千来个人正在捉

对儿演习,皇帝还在场外指指点点。

玄烨看见鳌拜来了,故意站起身走进场去,笑着夸奖这个勇敢,奚落那

个功夫不到家。等到鳌拜走近他,他摆摆手说:“今天玩得痛快!有事先不

要说,等我……”

鳌拜连忙说:“皇上,外庭有要事奏告。皇上下次再玩吧。”玄烨这才

恋恋不舍地和鳌拜进殿去了。

后来鳌拜看见皇帝玩的次数多了,以为皇帝年少好玩,也就不放在心上,

反而暗暗高兴,觉得自己更有机会独断专行了。

过了一段时间,少年侍卫们的武艺练习得有了长进,玄烨决定动手除奸。

这天,他借着一件紧急公事,召鳌拜单独进宫。鳌拜一点也不防备,骑着马

就大摇大摆地进宫来了。

玄烨早已站在殿前,一见鳌拜已经走进中,便威武地喝道:“把鳌拜拿

下!”只听得一阵脚步响,两边拥出一大群少年侍卫,一齐扑向鳌拜,有的

抱腰,有的扯腿,有的拧胳膊,霎时间扭打成一团。鳌拜原是个武将,力大

无比,又有武艺,但是毕竟年纪大了,手脚已不灵便,同时寡不敌众,不一

会就被众少年掀翻在地,捆缚起来,关进大牢。

玄烨立即下令,命众亲王和大臣调查和议定鳌拜的罪行。众亲王和大臣

见 14 岁的皇上这么坚决果断,而且不动声色就拔掉了这个天大的祸根,自然

不敢怠慢,只用 10 天工夫便把鳌拜专横乱政的 30 条大罪调查清楚,奏清皇

上将他处死。玄烨考虑他过去有功,免了鳌拜的死罪,把他革职,长期拘禁。

鳌拜的同党,罪大恶极的处死,其余有罪的关押或者革职。经过这一番大整

顿,朝廷上正直的官吏都很高兴,骄横跋扈的大臣也不敢再放肆了。

在朝政初步清明以后,玄烨便着手处理国家大事,使清王朝一步步强盛

起来。



冯婉贞英勇抗侵略



冯婉贞是清咸丰年间,抗击英法侵略者的一位小英雄。她不仅武艺高强,

而且还有高明的战术。一次,她率领一支少年武装打退了 600 多个侵略者的

进攻,她的英雄事迹一直流传到现在。

1860 年(清咸丰十年),英法侵略军占领了北京以后,到处杀人放火,

抢夺财物。这种暴行很快扩大到郊区。

离圆明园 5 公里光景,有一个小村子,叫谢庄。庄上有个精通武艺的冯

三保,他 18 岁的女儿婉贞,从小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也学得一身好武艺,骑

马射箭,舞刀弄枪,样样精通。他还在庄上办起了团练。侵略军到来时,他

带领村民在村前要道口上,用石头、土块修筑了石寨、土堡,准备防御敌人。

一天中午,哨兵匆匆来报,说侵略军的马队来了。冯三保立即指挥团民

们进入事先筑好的石寨土堡。命令大家等敌人靠近了再打。

这时,侵略军已经逼近石寨,枪声“叭叭叭”地响着。石寨土堡里的团

民,却一动也不动。一直等侵略军走近了。冯三保挥动旗帜,大声喊道:“开

火!”随着这喊声,所有的枪一齐发射,侵略军像落叶一样纷纷掉下马来。

敌人吃了亏、又攻打一阵子,看看占不到便宜就败退了。

敌人决不会甘心自己的失败,肯定还会调集更多的兵力来报复,这是团

民们意料之中的事。冯婉贞向父亲提出:敌人有洋枪洋炮,咱们应当利用自

己使用大刀长矛的优势,冲 到敌人跟前去拼杀,让洋人的枪炮发挥不了作用。

可冯三保觉得我方人少,怕拚不过。没办法,当天晚上,冯婉贞只好把全村

精通武术的青年召集在一起,组织他们去迎战。

第二天,冯婉贞率领青年们整装出发了。他们都穿着黑色的衣服,拿着

雪亮的大刀和长矛,动作敏捷灵活得像猿猴一样。在距离村子两公里的一片

茂密的树林里隐蔽起来。

下午四点钟,吃过亏的侵略军果然抬着大炮来了。这次他们来了约 600

人。当敌人来到树林旁边的时候,冯婉贞拔出大刀,奋勇当先,率领青年们

向侵略军冲去。

侵略军遭到这突然的袭击,非常惊慌,队伍立即大乱。他们想放枪,可

是距离太近,不能放,只好勉强用枪上的刺刀与青年们进行搏斗。冯婉贞带

领大家,挥舞着大刀、长矛勇猛砍杀,侵略者招架不住,就纷纷败退。

狡猾的敌人急于想摆脱这短兵相接的困境,以便用洋枪射击。冯婉贞看

出了敌人的诡计,大声喊道:“大家注意,敌人远离我们是想使用枪炮打我

们,赶快追击,不要失掉歼灭敌人的时机。”

在婉贞的带领和鼓舞下,大家又冲上去和敌人展开搏斗,尽全力打乱敌

人的阵脚,双方混战在一起,打得不可开交。谢庄的青年步步进逼,迫使侵

略军始终不能用洋枪来射击。这一仗,一直打到黄昏,英勇的谢庄青年打死

侵略军 100 多人。剩下的敌人,不得不丢下长枪大炮,仓皇逃跑了。

侵略军受到这次打击后,再也不敢来侵扰谢庄了。



少年主帅陈玉成



一百多年前,我国南方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陈玉

成便是这场革命运动中一员青年名将。

陈玉成出身在一个贫苦的家庭,14 岁就参加了太平军。在作战中,他勇

敢顽强,多次建立战功,很快便成了童子军的领袖。后来,由于他骁勇善战,

智谋高超,得到了天王洪秀全的器重,封他为“英王”。

他 17 岁那年,太平军进攻武昌。但是,攻了几个月都攻不下。洪秀全就

派陈玉成前去增援,陈玉成亲自率领 500 精兵,出其不意地乘黑夜爬上城墙,

摇旗高呼:“太平军进城了。”在一阵呐喊中,冲入敌阵。清军慌了手脚,

一片混乱。就这样,武昌城被太平军一举攻下。

陈玉成 19 岁那年,清军把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南京市)附近的军事

重镇——镇江给包围了,形势非常危急。陈玉成奉命率兵前往救援。他身为

大将,亲自带领几名士兵,驾驶着一只小船,飞快地向镇江城冲去。清军炮

船发现后,从四面八方围过来,子弹在耳旁呼啸,但陈玉成毫无惧色,沉着、

勇敢地冲破敌人的重重包围,进入镇江城内,指挥太平军里应外合,把清军

打得一败涂地,解了镇江之围。

由于陈玉成的赫赫战功,他 20 岁时便成了主将,主持太平天国的军事工

作。

1858 年,陈玉成又指挥了著名的三河战役。当时,湘军包围了三河镇,

陈玉成亲自率领一支部队解围。他乘着大雾,带着一支马队,连续击败了左、

中、右三路湘军,并与城内的太平军合作,反而将围城的湘军包围,湘军头

目在绝望中自杀,敌人全部被歼,打扫阵地,太平军光是缴获清军将领丢弃

在地上的红蓝色帽子,就装满了八大箩筐。

陈玉成在战斗中所向无敌,“威名震天地”,被誉为“天朝第一个好角

色”。

1862 年,陈玉成在安徽不幸被捕。敌人先是威胁恐吓,继而又用高官厚

禄收买,劝他投降。可是,陈玉成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怒斥敌人道:“大

丈夫死则死矣,何须惧哉!”敌人拿他没办法,便凶残地把他杀死了,当时

他才 25 岁。

人民群众对陈玉成非常尊敬和怀念。直到现在,安徽一带还流传着这样

一道歌谣:

我南英王为长城,

哪怕胡人百万兵,

天朝有将如英王,

穷人生活有保障。



儿童团大摆地雷阵



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半岛杨家夼村的儿童团,看民兵埋地雷杀鬼子,特

别眼馋。可民兵的地雷却连摸都不让摸。没办法,儿童团员们只好用泥做假

地雷,做好了放到灶坑里一烧,看上去倒还挺像。一天,民兵队长还到村指

导员那告过儿童团的状,说儿童团偷了他们的地雷,在村里闹了个大笑话。

儿童团员们不仅地雷造得像,而且埋得也特别巧。1942 年秋天,区里举

行比武大会,杨家夼儿童团表演了五种埋雷方法,样样第一。区指导员高兴

地说“小家伙们干得真不错,有资格参加爆炸战了,给你们一个真雷试试吧!”

儿童团这下可得到了宝贝,天天拿到外面晒,说是怕它受潮,一个团员

还从家里拿来一块红绸子给它扎上,说是给它披彩。团员们几乎天天讨论,

怎样埋好这颗雷,好多“慰劳”几个鬼子。

秋天,鬼子又来“扫荡”了,团员们决定,把地雷埋在鬼子必经的青威

公路上,为了迷惑敌人,他们把真雷埋在下面,盖好一层土,又把真雷的弦

挂在假雷上,再把假雷放在土坑里,土坑旁边还放了一把小铁锹,看上去就

像是地雷没埋完,人就吓跑了。

没一会儿,敌人果然上当了,鬼子发现了没埋完的地雷,一下围上来十

几个,一个鬼子军官蹲下仔细一看,发现是个假雷,竟哈哈大笑起来。笑声

不止,就伸出双手去搬。突然,轰隆一声巨响,地雷炸开了,十几个鬼子,

有的上了天、有的倒在地上。后来才知道,这颗地雷一次炸死了五个鬼子,

民兵们都说:“儿童团真行,埋的地雷比我们的命中率还高。”

1942 年冬的一天,日本鬼子的扫荡大队一大早就进了村,全村的群众全

都跑光了。鬼子抓不到人,就胡乱打枪,还点火烧房子。

村北边有棵大枣树,枣树底下有个石头垛。几个鬼子刚走到树底下,突

然听到一阵“咯咯”的叫声,吓得鬼子兵们急忙叭在地上,端起枪来就要射

击,等他们仔细一看,原来石头垛里是一只老公鸡,正伸着脖子往外看呢。

这下鬼子兵可高兴死了,以为这一定是老百姓藏的鸡。几个鬼子立刻从地上

爬起来,这个说是他先看见的,那个说是他先瞅见的,吵吵闹闹一齐扑上去。

有一个机灵的鬼子爬上石头垛,怕别人抢先,拽着鸡脖子朝外拉,呀,怎么

鸡腿拴在个黑东西上,他正要伏下身子看呢,那几个鬼子也爬上来了,他急

忙往怀里一拉,轰隆一声,地雷爆炸了,四个鬼子都四脚朝天死在石头垛上,

那只鸡却“咯咯”地叫着飞上了屋顶。

“扫荡”的鬼子走了以后,大家才知道,原来那是儿童团员小禄和奶奶

想出来的巧办法。后来,弄得鬼子看见鸡也心惊胆颤。



陈赓怒斥蒋介石



1933 年 3 月,陈赓同志被捕不久,被押到南京进行严刑审讯。

当时,多亏宋庆龄同志及时组织营救,陈赓同志才免遭杀害。正在南昌

指挥“围剿”红军的蒋介石,知道陈赓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中优秀的人

才,足智多谋,年轻有为,是难得的军事指挥官。于是,他命令南京政府立

即把陈赓同志押到南昌,他要亲自出马“迎接贵客”。

陈赓同志被押到南昌的第二天,蒋介石传令要在客厅“会见”他。

蒋介石见陈赓同志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先“大骂”南京政府有眼不识

泰山,未经他许可就随便用刑,并带有几分“歉疚”地关照陈赓同志的生活。

蒋介石觉得自己跟陈赓有着特殊的“缘分”。因为在第二次东征中,陈

赓同志曾冒着危险救过他的性命。于是,他把这件事挂在嘴边上,装作“知

恩报恩,感激不尽”的样子,陈赓一眼识破了蒋介石的用心,坦率地说道:

“你想把我怎么样就直说吧,用不着转弯抹角。”

蒋介石笑了笑,把一杯茶递给陈赓,说道:“你是校长的好学生,我很

佩服你的才华。虽然你在政治上犯了错误,但看在我们过去的交情上,我还

是能原谅你的。”

陈赓同志把脸转向一边,冷冷地笑道:“谢谢你的好意,不过,我并不

需要你这种原谅。”

蒋介石感到很扫兴。停了片刻,只好亮出了真牌子,他递给陈赓同志一

张纸,皮笑肉不笑地说;“只要你肯写几个字,什么事都好商量……”

“写什么字?”

“自首……”

陈赓同志猛地一把夺过蒋介石手中的纸,挥笔疾书,一下写满了“打倒

蒋介石,打倒卖国贼!”等口号,蒋介石气得头昏脑胀,他连叫着:“你这

个态度,你这个态度!……”然后,命令把陈赓同志押下去。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过了几天,蒋介石又把陈赓同志“请”到自己的

办公室。然后把卫兵训出去,满脸赔笑地给陈赓同志让座,倒茶,并为自己

前天的“粗暴失礼”向陈赓道歉。陈赓同志没入座,蹲在旁边的沙发上说:

“你不要逢场作戏了,你的一举一动,所作所为,我都看透了,我希望你对

我不要有什么幻想。”

蒋介石又挨了当头一棒,感到很难堪。不过,他还是极力装作镇静:“不

Prev | Next
Pg.: 1 ...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 712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