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突厥的辖区与属部
  据《旧唐书•突厥传》记载,西突厥的疆域“东至突厥国(*),西至雷翥海(今里海,一说今咸海),南至疏勒(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北至瀚海”。这是泛指其鼎盛时期的版图。
   西突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突厥十姓部落。这本是当初从蒙古高原随室点密西征的十大首领所率十万部众。十部首领各持西突厥可汗所赐的一箭,因此十部又称“十箭”。十箭分左、右两厢。左厢为五咄陆部,各部首领的官号为啜,其一为处木昆律啜,二为胡禄居(屋)阙啜,三为摄舍提暾啜,四为突骑施贺逻施啜,五为鼠尼施处半啜,这五个咄陆部落分布在碎叶(今中亚托克玛克附近)以东地区;右厢为五弩失毕部,各部首领的官号为俟斤,其一为阿悉结阙俟斤(该部最为强大),二为哥舒阙俟斤,三为拔塞干暾沙钵俟斤,四为阿悉结泥孰俟斤,五为哥舒处半俟斤,这五个弩失毕部落分布在碎叶河以西地区。至七世纪中叶,十胜部落已发展至“胜兵”(具备作战能力者)数十万人。
   除突厥本部外,游牧的葛逻禄、处月、处密等部族和若干铁勒部落,定居的龟兹等城郭之国,位于今中亚境内锡尔河、阿姆河一带的许多小国,以及吐火罗等地,也都归附西突厥。位于今阿富汗喀布尔北的迦毕试国,喀布尔南的漕矩吒国(谢,王治今加兹尼),曾是西突厥南方的属国。
2|唐军武器装备等
  唐军的铠甲
   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明光铠是一种护胸镜锃亮的板式铠甲,非常华丽,而且重量更加轻,但是防御力却大大的提升。据《唐六典》记载,唐十三铠,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
   唐军骑兵
   唐军骑兵通常配备的长兵器是马槊,类似丈八蛇矛,前端尖锐扁平,既可挑砍,也可直刺,近身肉搏则用横刀。
   唐军骑兵有轻重之分。玄甲兵据说是唐太宗所创,身披铁甲,马匹也有具装,马匹的具装通常又可分为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保护马胸的“当胸”,保护马躯的“马身甲”、保护马臀的“搭后”和竖立在马臀部的“寄生”(似乎是为了保护骑兵后背用的)。重骑兵虽然不多,但是由于防护好,冲击力大,历来也是野战冲锋的主力,尤其是在地域开阔的西域,有很大作战空间。
   唐军的军马主要有四种:产于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马(三河马)、西域的哈萨克马、焉耆马、和威尔勒马。尤其是后两种,因其高大健壮、长颈高扬、步辐伸展流畅,对缰绳反映灵敏,是唐军正规骑兵使用最多的马种。
   斥候相当于现在的侦察兵,同时也担当一些骚扰打击和擒拿奸细的任务,一般是机动性很强的轻骑兵,往往游离于大军左右,侦察军情。
   唐军步兵
   唐军一军12500人,军下设营,营下为团,每团200人(有时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每团辖2
  旅,每旅100人,旅设旅帅。每旅辖2队,队50人,队设二队正。每队分
  为5火,每火10人,火置火长。来源主要出自巴蜀、三河和颖川地区;而又以陇西勇士组成的骑兵战斗力最为强悍。
   唐军士兵每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箭囊)一、横刀、砺石、解结锥、毡帽、毡裘等装备,有条件者往往还有私马。牙兵是节度使的亲兵,一般是最精锐的士兵。
   横刀为唐军近身肉搏利器,即所谓“唐样大刀”,刀身窄而微弯,是后来日本刀的鼻祖。陌刀是唐军步战利器,陌刀也称拍刀,为长柄两刃刀,长约三米,类似三尖两刃刀,主要是精锐的士兵使用,威力很大,唐军名将李嗣业是陌刀好手。
   唐军盾牌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盾有手牌、彭牌、燕尾牌、推牌等多种样式,主要为步兵使用。圆形盾,又称团牌。因其小型而灵活,多用于骑兵,但是步兵也有使用的。方盾常见的样式为底缘齐平,上端由两重弧线组成葫芦形,中脊隆起的形状,后来在铁盾上再安装上上下两个利钩,就成了一种新型兵器--钩镶,可攻可守。西凉团主要装备的就是这种钩镶,属于唐军中的排矛兵。
   唐军弓弩
   唐军军用弓分为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种,其中长弓为步兵用弓(西凉团主要装备),角弓为骑兵用弓,而稍弓和格弓则是禁卫军专用的远程投射兵器。
   唐军的弩箭在当时是十分厉害的远程兵器,是军队专用的先进武器(弓箭在唐代不属管制兵器,民间也可拥有。)唐军一般使用四种弩,伏远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张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单弓弩射程一百六十步(240米)。骑兵较多使用擘张弩,弩箭威力、准确和射程在弓箭之上,但射速和灵活性较差,要成为熟练的弩手需要专门的训练。
3|阿史那贺鲁传
  阿史那贺鲁是在公元六百四十八年带领部队归顺唐朝的。当时,唐太宗曾经在长安(即今天的西安)皇宫的嘉寿殿里大摆御宴,隆重地欢送他,并且还封他为左骁卫大将军,担任西城瑶池都督府的都督。又把他的部落妥善地安置在庭州莫贺城一带,就是今天阜康以东的地区。但是,阿史那贺鲁以怨报德,他看到唐太宗一死,就认为有机可乘,率领部落去攻打唐朝安西大都护府的所在地——龟兹。接着他又把部落带到双河一带(今天的博尔塔拉附近),在那里称王称汗,独霸一方,对周围的西突厥十姓部落进行压服,强迫他们和唐朝对立。百姓部落对他的残暴统治恨之入骨,就背地里派人去请唐朝中央政府派兵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叛乱。
   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即位以后第二年(公元651年),派大将梁建方和契瑟何力来平定这次叛乱,由于配合失利,毫无效果。
   到了公元六百五十五年五月,高宗又下诏任命程知节担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二次出兵去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程知节就是隋唐野史小说里所说的程咬金,这次出兵卓有成效。当时苏定方以中郎将的身份率领一支军队进驻鹰娑川(今天焉耆北部的珠勒都斯河)。正当这个时候,大总管程知节和副大总管王文度率领的主力军遭到叛军的阻击和包围。于是苏定方率领五百名骑兵从十里外翻山越岭转回来援救主力,经过一场奋战,不仅解了围,而且还转败为胜,缴获战马两千多匹。
   副大总管王文度是个贪生怕死的人,经过这场惊吓,再也不敢前进了。同时,他对苏定方立了大功又非常嫉妒。极力对程知节说:“这次虽然打了胜仗,可军队的损伤也不小,是没有什么功劳可讲的,就不必记功了。”接着他又提议,为了避免伤亡,最好是把军需辎重放在安全的地方,以此保持现状,不再进攻。他怕将士们不服气,又冒称奉了皇帝的秘密圣旨,让他来节制军队。于是,他就下令,命将士们固守阵地,不许前进一步。
   过了几天,由于缺少粮草,弄得人困马乏,士气低落。苏定方看到这种情况,就和大总管程知节说:“皇上派我们来平定叛乱,咱们老守在前线,这算怎么回事?再说,皇帝既然让你做主帅,又不给你领兵权,反而让王文度来指挥,那有这种道理?依我看,这一定是王文度在捣鬼,应当把他逮捕起来,送回京师,交朝廷治罪。”程知节不听,后来,军队实在住不下去了,才让军队前进。
   一路上,阿史那贺鲁叛军里的士卒纷纷来投降,他们都控诉说是被阿史那贺鲁强迫来当兵的,一听说唐朝军队来了,他们就想法逃了出来。苏定方一面派人安顿、抚慰他们,一面又向他们讲明,叛变祖国是最可耻的,现在回来了,是好事。又勉励他们应该立功赎罪。但是,王文度却又起了歹心,他对苏定方说;“这些人反复无常,等我们一走,他们还会变心,不如统统杀了。把财产分掉。”苏定方一听,非常气愤,他对王文度说:“按照你的主张去做,我们自己不变成强盗了吗?又怎能平定叛乱呢?”随后,苏定方派人把这一情况向唐高宗报告了,唐高宗得信大为生气。就下令要他们班师回朝。结果,程知节以逗留不进,严重失职被贬官。王文度居心不良,被问成死罪,后来从轻发落,削职为民。苏定方以能够安抚边民,被任命为伊犁道行军大总管。
   公元六百五十七年,唐高宗又发大兵,分南北两路讨伐阿史那贺鲁。当时,伊犁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就是北路大军的总指挥。苏定方作了主帅以后,更是虚怀若谷和蔼可亲。他平等对待各族将士,和副将任雅相,少数民族大将回纥人婆闰相处也非常好。因此,他的这支军队所向披靡。
   他率领军队从金山(即阿尔泰山)南下以来,一路招降了突厥的葛罗禄,处木昆、突骑施各部落的众多部卒,经过好言劝慰,解除了他们的顾虑。好多人都志愿从军,跟随苏定方一起,去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叛乱。特别是各部落的首领,看到苏定方对他们十分信任,都很感激,一路上很少战斗。
   大军顺利地推进到曳喹河以西,曳喹河就是今天伊犁地区的巩乃斯河。当时,阿史那贺鲁以十万之众来抵挡苏定方的一万人马。他欺负苏定方人少,就层层包围起来,企图一举消灭,连连三次发动进攻,都被苏定方率军挫败。等阿史那贺鲁的军队精疲力尽的时候,苏定方就下令反攻,把叛军打得大败而逃,一口气追出三十多里,获得全胜。在阿史那贺鲁控制下的五弩失毕部落和五咄陆部落,听说阿史那贺鲁失败,都纷纷投奔苏定方的军队。
4|突厥武器装备等
  突厥军队最主要的装备是战马和兵器,中国史书虽有记录,但颇嫌简略。因此必须用考古资料来诠释文献,才能提供一个关于突厥军队装备的具体概念:
   《唐会要》卷七二《诸蕃马印》条云:“突厥马技艺绝伦,筋骨合度,其能致远、田猎之用无比。”这里已经概括地描述了突厥马的体质结构和工作性能,下面根据考古资料作些补充。前苏联科学院物质文化研究所考古队,曾在阿尔泰的牧民古墓中,掘出马的残骸23副,其中属于七、八世纪即突厥时代的共12副,包括肢骨10件、头骨6件。据查勒金研究,这12副马骸有11副可归入体高134--142厘米的‘草原‘马型,即几乎占总数的92%。因此可以确定,突厥时代阿尔泰马群基本部分的体型与现代哈萨克马近似。哈萨克马即我国所谓“伊犁马”,是良种之一。《唐会要》的上述记载,看来是可信的。
   有马必有马具,但文献失载,因此只能全部征引考古资料。马鞍大概因质料不便长久保存,所以没有遗留到今天,但马衔和马镫则曾大量出土。突厥时代阿尔泰的马衔是铁制,成对,但不完全相称。衔有两环,环端穿孔系带。带扣由铁、铜或骨制成,扣里有活轴,使带可松可紧。马镫据库莱墓葬群出土所见。可分三类:
   1、最流行的是宽镫板、小革孔的8字形马镫;
   2、形制略简,环孔顶端扁平,开一革孔;
   3、此类形制最繁,环孔上方有高鼻,革孔横开。
   这些马镫制作甚巧,环孔及楼板镂刻花纹,有的镫还镶上草木纹银错。马橙的使用对突厥军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骑士的脚有了着力点,便能变砍击为切击,从而提高杀伤效果。
   突厥军队使用的兵器,据《周书•突厥传》云:“兵器有弓矢、鸣镝、甲鞘、刀剑。”现参照考古资料,分为射远器、卫体武器、短兵和长兵四类,逐项进行考释。
   1、射远器:包括弓矢和鸣镝。阿尔泰人在铜器和铁器时代早期,用简单的曲体木引,七至九世纪才使用形制较繁的引。从阿尔泰突厥墓的发掘中,可知这种弓具有如下结构:木胎,把手及两端以骨为社。卸弦平放时其长度为1.25米,持满时两端曲屈成M字形。这种骨衬M字形弓,其射程、强度和准确性均较古弓为佳。铁制箭镞多为三角形的三叶镞。镞叶穿孔,镞的下方附有钻孔的骨质球体,射出时遇风发响,这就是“鸣镝”。
   2、卫体武器:阿尔泰古墓至今尚未发现突厥人使用的盔甲。但中国文献对此屡次提及,如唐太宗说突厥“以甲胄为常服”(见前引),黑齿常之“见贼徒(指突厥兵)争下马著甲”,皆是。古米列夫认为有无甲胄是侍卫之士与控弦之士在装备上的重要差别。这可能是甲胄不见于阿尔泰墓的原因之一。
   3、短兵:根据阿尔泰突厥墓葬品及蒙古和南西伯利亚突厥石人像的佩饰,可把马刀、匕首和剑归人这一类。马刀柄直,有十字形的腊(也有弯柄无腊的),刀身厚重。匕首也是直柄,惟刀锋有楔。剑制作甚精,剑身楼刻图案,可能是贵族佩用的外来品。
   4、长兵:目前仅知有长矛和马绊两种。阿尔泰墓出士的铁矛,其形制为銎管颇长,矛尖狭长成校形,以利戳甲。马绊即套马索,既是游牧人的牧具,又是一种武器。由于它有这样的价值,所以突厥法规定盗马绊者处死。
   突厥军队的上述装备,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相当优越的,难怪毗伽可汗十分自豪:“我父可汗的军队有如狼,他的敌人有如羊!”
   突厥军队的优异装备,除自身“工于铁作”并继承前代游牧人的技术遗产外,还与直接利用局部的资源有关。例如黠戛斯“每雨,俗必得铁,号迦沙,为兵绝犀利,常以输突厥”。难怪有人把黠戛斯所在的米努申盆地称作“突厥汗国铁器制作和兵器生产的基地”。至于当时先进汉文化的影响也值得注意。隋唐两代突厥与中原连年文兵,通过俘掠和投奔等途径,人突厥的汉人为数甚多。据《隋书•突厥传》云:“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遂大强盛。”
   可知突厥的“强盛”与这些“中国人”有关。至于他们对突厥军事技术有何影响,史无明载,下面所述只是一些迹象:“突厥颉利可汗攻马邑,以(高)开道兵善为攻具,引之陷马邑而去。”看来,突厥人是在中原降兵帮助下获得有效的攻城手段的。此外,唐代河东道“北边突厥”,这个地区以产弓著称,故李德裕“请甲于安定”,同时又请“弓人于河东”。弓既是重要的兵器,而河东又屡遭突厥践踏,很可能有一批弓匠被掳入突厥,成为促进漠北制弓技术发展的外来因素。
5|唐朝官制和货币
  唐朝官制和货币
   唐朝官员品级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王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黃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Next
Pg.: 1 2 3 4 5 6 ... 120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